关于炮捶的信息
本文阅读简介:
- 1、140炮锤频率怎么调节?
- 2、炮捶是否为太极?
- 3、三皇炮捶的起源发展
- 4、松胯沉腰练炮捶
140炮锤频率怎么调节?
调调频螺丝,往外松是快,反之是慢,一般情况拧紧后松三圈。
根据140炮锤频率资料得到,140炮锤频率调节是调调频螺丝,往外松是快,反之是慢,一般情况拧紧后松三圈。
炮捶是传统武术长拳的一种,属于内家拳,是技击与气功相结合的拳术,强调以气为主,以理当先。
炮捶是否为太极?
这种问题,应是问------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二路炮捶”是否为太极拳。
按照民国时期,陈家沟的拳谱中所记,炮捶是独立于太极拳之外的一套拳术;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未提及二路炮捶之说。由此可知,在民国时期,炮捶不属于太极拳。
在陈家沟《文修堂本》、《三省堂本》(唐豪所录)、陈绩甫《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中,炮捶是单独的一套拳名;
在《两仪堂本》中,有专门的“太极拳”名称,炮捶并没有太极拳之称。
“炮捶”成为陈式太极拳“二路”,应是后来教拳的习惯,而形成的称呼,也成为了大家熟悉的陈式太极拳二路。
这套“二路”,相比老架一路,产生的时间较晚,在一定的时期内,作为了陈长兴陈氏太极拳的辅助练法。
习练者可视需要而选择学习,不需要纠结是不是太极拳。
三皇炮捶的起源发展
三皇炮捶,简称“炮捶”。属三皇门(亦称人宗门、人祖门)。三皇者,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拳以此立名曰“三皇”;又因该拳出手如捶,发劲如炮,故名炮捶,合之则称“三皇炮捶”。随着历史的发展,三皇炮捶拳不断地发展完善,繁衍传递。至明末清初年间河北冀县武术名家乔三秀传授此艺,始有文字记载和文物可考。乔三秀传其子乔龄(字鹤龄)作为第二代。乔龄将此艺奥妙真谛传给第三代有宋彦超(字迈伦)、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四名弟子。宋彦超集平生所学,潜心钻研,创“夫子三拱手”之绝技。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宋彦超来京投“神机营”报效国家。神机营老七王爷令宋与营中教练武林高手比武。宋出手神奇奥妙,众高手皆败于宋手下,老七王甚喜,惊呼“真乃神拳也”!逐赐五品亮兰顶戴之职。此后,“神拳宋迈伦”的名字享誉武林。宋漫游京城,结识八卦掌祖师董海川,逐交成挚友。宋在京官场中耳闻目睹了朝政腐败,自感报国无望,便弃官从贾,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武会友,从事保镖生涯,同时传授武艺。从此开拓了北京三皇炮捶门历史的新纪元。
清同治五年(1866年),于连登之子于鉴(字镜堂)先得其父亲授,后来京拜宋彦超为师,得宋之奥妙后技更精绝,功达上乘。自此于鉴在北京大开山门,传授三皇炮捶拳。在一大段历史时期内“京都会友镖局”同“三皇炮捶门”名声大震,镖局生意兴隆。三皇炮捶拳也广为传播,得到了很大发展。以“京都会友镖局”为中心,传第四代人主要有宋云达(字彩臣)、张殿华、孙德运、宋帮真、宋大成、宋云渠、赵致中(字秋水,白云观道长)、大阿夫(清光绪皇帝妹丈)、惠铭(清刑部掌印)、惠崇(清京都九门提督)、张玉福、刘兆祥和河北省冀州市码头李镇“京都会友缥局分号”即“南会友”经理袁长顺、卢玉璞等数十人。尤其是于鉴来京后使三皇炮捶门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第四代人中的佼佼者。
第五代传人中主要有名扬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镖头“四大亭”,即:王兰亭、王显亭、王豪亭、孙立亭,和各个身怀绝技名震武林的“大枪侯金魁”、“大枪陈友清”、“神弹子白云峰”、“大刀刘德胜”、“铁罗汉王福全”以及艾振芳、焦凤林、申武、李淳风、刘奉朝、董永昌、鲍林格、李尧臣等。
松胯沉腰练炮捶
炮捶是我国古老的传统 武术 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北方流传甚广、门派众多。炮捶用拳的 方法 独特,大部分技击动作以拳为主,出拳迅猛,势如发炮,故名为炮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松胯沉腰练炮捶。欢迎阅读!
松胯沉腰练炮捶
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思想安静集中,始终用意引导动作。保持身躯正直,头顶百会穴至裆中会阴穴上下对拉成一条垂直线。用意引导放松全身内外器官、肌肉、关节。即使负担体重的膝关节也要紧中有舒松的感觉。有人说 太极拳 是意识 体操 、放松功,有一定道理。
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一开一合,一虚一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之再开,合之再合;以虚破实,以实破虚。足尽拳术之妙。一吸一呼,要与拳势动作自然协调,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内气聚于胃部,胸廓开张;呼气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内气下沉于丹田,胃部胸廓平复。 游泳 、举重运动也要注意呼吸与动作自然协调,也都采用腹式逆呼吸运动。
3.轻灵沉着中气贯足
能松则轻,能轻则灵,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摩荡,即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中气亦称元气、内气,中气贯足,方能柔中寓刚,刚中有柔。
4.缠绕运动舒畅经络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缠丝劲的练法是畅通经络之最有效方法。内气随呼气而发自丹田,两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转,布于周身,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而达于四梢(手足尖端),内气随吸气而复归于丹田。古典太极拳论早已发其幽微。
5.眼神领先耳听身后
百拳之法,眼为先锋。意念一动,眼神先去,平视而领先于身手预定欲去之方向,目光宜有专注,而眼神须关顾上下左右。手(足)运转时,目光要随主要作用之手(足)而前视,定势时目光应向前手中指尖前展视。有助于内劲贯足,和猝然发劲时之动短、意远、劲长。演拳推手,须目光灵动,奕奕有神。耳宜静听身后,微有风响,即能察觉,以补目力所不及。视觉听觉之训练,推手或散打时均起重要作用,对老年人保持“耳目聪明”亦有关。
6.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以腰为轴,上部动而下部随之,下部动而上部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谓“上下相随”。至于“内外相合”,初练时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后再以外导内,逐渐转为由内及外, “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内不动,外不发”。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做到一动内外俱动、“形神合一”。
7.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每一拳势一般都包括有多种着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着法,像其形,会其意,以定势名。如“懒扎衣”(明代人长服束腰,当交手时,左手撩衣塞于身后腰带,右拳横举右侧,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视左前,艺高胆大,藐视对手,随意撩衣,以便动步出腿,故定势名为“懒扎衣”),“懒扎衣出门架子”,在拳套中作为第一式。
每一式既有多种着法,也各有其技击作用,并又连环套似的编成套路,因此要着与着之间贯串起来,不使有断续、生硬之处。两人交手,各立一势,俟机而进,如不可诱,或不利于己,即可移步换形,另立一势,但变换动作,仍需按照着法(技击作用)承接,这是古代武术家编拳的原则之一。
练太极拳明白着与势之区别与作用后,其行气运劲便有着落。每一拳势,各有其起、承、转、合。发势为起,接榫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合者,合其全体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相合。势与势之间,似停非停之际,内劲渐渐贯足,精神团聚,下势之机势自生。练习日久,逐渐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一气呵成”。
8.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中间)轻轻向上顶起,似有绳索上悬,提起精神,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机能的活动,高度发挥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气沉丹田是当鼻或鼻、口同时呼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下行至片田(脐下小腹);吸气时丹田之内气上行聚于胃部。也叫做“提顶”“吊裆”,是太极拳锻炼中通任、督,练带、冲(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内壮方法,为保健、强身、延年之法,也是提高抗击能力和增强爆发力的基本方法。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对拉,使身体正直,是老年人预防驼背、弓腰的运动方法。气沉丹田,使重心下降,腿劲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
9.含(涵)胸拔背尾闾正中
含(涵)是包涵的意思。含胸是胸部平正、松圆,包涵着内脏不使受压迫,拔背是背部肌肉松沉,两肩中间骨节(大椎)有鼓起上提之意,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胸部随身手顺势转圈,胸肌做上下左右的旋转活动,含胸就在技击上起重要作甩。凡是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和身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含胸就是胸部的蓄势。拔背的技击作用是加强卷劲和放劲的爆发:力量,“气贴背”“力由脊发”都是拔背的作用。含胸和拔背是蓄发相变的关系。
经络学说的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的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会,脏腑经气都由腧穴而相互贯通。太极拳重视脊背的锻炼,“牵动往来气贴背”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机体消化机能、吸收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良好作用。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为上下(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拉拔长,含胸拔背与尾闾正中为督脉的大椎穴与长强穴的上下对拉拔长.是太极拳“立身须中正安舒” “上下一线,中正不偏”的必要条件。所谓“尾闾正中”的练法诀窍,就是尾闾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对准脸部中线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的作用。
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间正中”,身法也就始终能“中正不偏”。“尾闾正中”在推手时能加强合力作用,从而也加强爆发力的作用。尾闾在生理上自然正中的,故在古拳谱上称作“尾闾正中神贯顶”,有些书上改作“尾间中正”是不符原意的。
10.沉肩垂肘塌腰落胯沉肩坠肘
沉肩垂肘塌腰落胯沉肩坠肘是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在沉肩下要求坠肘。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形成,如果耸肩抬肘,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也就不利于“气沉丹田”,因为只有“含胸拔背”,肌肉、肋骨的松沉,外向前合,才能做好“气沉丹田”。沉肩坠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余地,可容一个立拳,要“肘不贴肋”,使手臂有回旋余地,又要“肘不离肋”,使肘部勿距肋过远,失去自然保护肋部的作用。
每式定势时,肩与胯要垂直,两肩松沉并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这样,舒展中有团聚之意,加强了身躯和手臂的棚劲 (似松非松,刚柔内含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拥劲) 作用。
动作过程中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与胯要上下相随,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
腰,始终要松沉直竖,结实而又灵活,胯宜松开灵活,青少年练拳应胯与膝平齐,以加强桩步的稳固性。两胯根松开撑圆似半月形,膝关节始终曲而不直,在圆裆屈膝下,随势旋转起落,虚实互换,松紧交替。成势时须塌腰落胯,以助内劲贯足于手足尖端。
推手时腰裆的变换,为力点、角度、方向的潜移默化,“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下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根基在两足之稳固灵活,而蓄发相变,虚实互换之关键在腰裆。古典拳论指出: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11.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凡动作变化、重心调整、劲力推动到肢体各部位,腰都起着主要作用。人体206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接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在肌肉、韧带的牵动下,腰脊一动而全身关节随之节节贯串地运动。
古典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古人认为肾是体内气体的源头,因此说: “气由肾发。”肾壮则精足、气充、神清、目明,所以古典拳论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腰问又为“丹田”“命门”所在,带脉、冲脉又为“丹田劲”运转时的劲力。在意识引导下,腰脊一转,丹田气缠绕运转而达于手足尖端。轻轻运动,用意不用力,日久自然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触之则旋转自如,发之如雷震电闪。
任何拳种都很注重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的强度和速度,并使全身力量于一刹那间集中于一点。太极拳家曾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摔跤 法的诀窍,也强调“拧腰变脸”。
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源动腰脊,劲贯四梢的练法,对人体的神经、经络、肌肉、骨骼、循环、淋巴、呼吸、泌尿等系统,同时并练,是内外统一性、整体性的 体育运动 方法,采用放松、柔缓的训练原则来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几十年来的群众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趣味浓厚的运动方法。
12.弧形螺旋身弓劲箭
动作弧形螺旋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陈式太极拳称做缠丝劲。用缠丝劲练法行气运劲,功深者周身处处在弧形螺旋地往复转圈,触之则即化即打,周身如弓之引满,触之则发劲似放箭。陈鑫说:“精炼已极,极小亦圈。”“陡然一转人不晓。”实际上都是动作弧形螺旋、“身似弓身劲是箭”的作用。武禹襄氏得陈氏老架、小架之传,在 总结 太极拳行气运劲的技法时有句话,“往复须有折迭”, “折迭”就是缠丝劲转圈时“陡然一转”的技法。在摔跤中有“伸手见跤”的高级技术。
13.畅通经络兼练带冲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呼吸行气,通任、督,练带、冲,有助于内壮。但应先从姿势简单的静坐功或站桩功人手,只要顺其自然,容易产生内体感觉,逐渐体会内气的流转贯注、“腹内松静气腾然”的感觉。拳势动作复杂,结合腹式逆呼吸还比较容易。若过早结合通任、督,练带、冲,特别在没有良师益友的指导下,自行摸索,极易练出偏差,欲益反损。因此,学此拳者,如欲结合通任、督,练带、冲,应先练习静坐功或站桩功。
14.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太极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拳。凡是偏柔、偏刚的,都不能称做太极拳,因为太极的含意就是阴阳互变、刚柔摩荡的。用意指导动作,轻轻运动,使全身该放松处都能放松。然后由松入柔,以意贯劲,视何手何足为主,内劲即缠绕流转贯注于主动之手足。贯劲仍须用意作想像,不可用力,不可练气使劲,用力和练气使劲,都失之于硬。成势时微微贯劲于手足尖端,目的在于积累沉着松静的内劲,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阶段。
15.先慢后快快慢相间
太极拳举动轻缓的练法,是疗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动作轻缓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也有利于自我检查放松程度、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情况。同时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武术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 措施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不灵活就动作不快,所以轻是求松,松是求快。慢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初练拳一开头就用快速用力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轻松而又缓慢的练法,能逐步提高耐力,能逐渐产生一种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等到轻缓有一定基础,再逐渐练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快慢轻重,随心所欲。
16.窜蹦跳跃腾挪闪展
窜蹦跳跃为武术中不可缺少的攻防技术。平纵为 跳远 ,上跃为 跳高 。炮捶中跃步拗鸾肘、饿虎跳涧、玉女穿梭都是平纵法,意念一动,向前平纵,愈远愈好。未纵之前,一足尽力蹬地,另足前纵,一足后随紧跟,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身法、转法,愈快愈好。翻花舞袖为上跃360。
大转身法,护心拳为上跃1800转身法,上跃愈高愈好,如鹰捉兔,如虎扑羊,气势勇猛。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可以柔势练,似猫之足纵跃,起落无声;可以刚势练,落地作金石声。用掌则指如钢锥之坚利,用虎爪则指如钢钩之锐利,用拳则似钢锤之冲击。
腾挪与闪展,是太极拳技术上的“心法”,是以弱胜强的技巧。“闪展空费拔山刀,腾挪乘虚任意入”两句话,是说明以小力胜大力,避实击虚的技术。
“腾挪”是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气势腾挪,实此以虚彼,虚此以实彼,精神团聚,一气贯串,有预动之势,无散漫之意,虚足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不使偏浮,是谓虚中有实。实足并不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持全身,有上提之意,是谓实中有虚。两手前膊,内中也要有腾挪之势,始有圆活之趣。锁骨管两手,两手与胸须有相吸相系之势。能体会“腾挪”,则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之妙用便愈练愈细巧、精密,便能“腾挪乘虚任意入”。
“闪展”是动度极小的避实就虚之法,方向、角度、力点突然转换,小圈转关,迅速发劲,谓之“闪展”,也就是富于弹性的一种抖劲。眼、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劲向前发,迅若雷电,一往无敌,乃惊战之法。其特点是不与来力顶撞,似挨非挨,突然一转,避实就虚,善于以小力胜大力,使对方有力无所施其技,这就是“闪展空费拔山力”的技术。
17.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前辈太极拳家功夫达到“柔中寓刚”“刚柔内含”后,再从虚静上专一锻炼,处处体会“空、松、圆、活”的意趣,练拳时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极柔,以至看不出刚柔的痕迹,只见一举一动,至虚至灵,一片神行,无迹像可寻,无端绪可指,浑然一太极圆像。技艺至此,真神品矣。
18.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在太极拳普遍推广中,须及时继承发扬前辈太极拳家积累的锻炼 经验 ,使太极拳技术不致失传。拳技以精、气、神为三宝,而尤重武德。清初黄百家述“内家拳”有“五不传”,以“心险者”为首。择人而传,首重武德。 爱好 陈式太极拳之年轻力壮者,如能尊师爱友,勤学苦练,拳套、基本功、推手同时并进,则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三十岁以内,即须练成过人劲力。坚持不懈,蒸蒸日上,拳艺永无止境。清心寡欲,培养本元,毋使损伤,则老而弥健。热心指导普及,因材施教,则疗病保健作用更为显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