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禅之心密——顿悟(鼎然)
  • 2、禅宗所说的顿悟,是悟到什么境界?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哪些祖师...
  • 3、精神焦虑症的症状表现及缓解方法
  • 4、净慧法师:顿悟成佛

禅之心密——顿悟(鼎然)

1、修顿悟者,不坐禅、不诵经、不持咒、不念佛、不看经、不敲打、不依佛法僧之名相,也不被戒相所牵,也不觅人求法,也不依人观修。修顿悟者,就在平常吃饭睡觉,做事思维间。但用平常心,无做分别。

2、各的,争论的不是同一个主题。换言之,“禅的历史”是可以用知性和理性去了 解和评价的,而“禅的本身”却未必如此。

3、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

4、再譬如:当你深入禅定,由心识浮现出来的任何清晰无比的明光甚至圣像时,其实这些东西只是心的精圆妙明所现物,实际上是不生的,犹如珠宝光泽一样,这就是不生性义。

5、寂静之心无色无相即是本如。若坐禅人取于色即是取于苦、若坐禅人取于一切色即是取于一切苦。於苦有所取不名坐禅人也非修道者。何故?与无明同伴非正行者。

6、到了灵喜禅境,几乎色身与心识同时达到禅定欢喜状态。此时的修行人,已现灵乐。到了灵乐禅境,心识安乐已脱离色身感触,慈妙之性逐渐浮现,清净戒行已经成型,即将出离欲界,进入色界。 总结:欲界的滋生平台,无有第六识(意识)的参与。

禅宗所说的顿悟,是悟到什么境界?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哪些祖师...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

现在,让我们回到“禅的本身”去了解“顿悟”的真相。悟无所得 “顿悟”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不是禅宗的专利,在印度佛教的经典中 就有。

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尘沙惑”是最细微的烦恼。

禅宗的顿悟成佛,这个觉醒其实是颠覆世俗之人的想象与见识,比如我们所认为的真,其觉悟的人那却是假、是虚幻,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往往把“无常”当作永恒,把虚亡当成真实。

断见思惑是要将见解上或思想上的迷惑错误永断,连贪心都没有起才叫做断, 这才能往生方有便有余土。见思惑是指佛学术语,三惑之一。见惑与思惑的并称,即迷于界内事理的见惑与思惑。略称见思。

精神焦虑症的症状表现及缓解方法

精神焦虑症方面的症状表现一般是在过度疲劳、过度的害怕或者是身体紧张的情况下,而出现了这些问题。这些都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

急性焦虑:如果是急性焦虑症的话常常是在慢性焦虑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其主要的症状有:在惊恐中发作或者是在夜里睡觉做梦发生而有濒死感。

焦虑的调节方法:练习深呼吸可以帮助平复焦躁的情绪。把精神集中于呼吸过程中,这也缓解你的心跳率,并忘记你的焦虑。仰躺,两手放在腹部。慢慢的吸气,通过你的鼻子,让你的腹部膨胀,犹如气球一样。

净慧法师:顿悟成佛

顿悟好比坐飞机,渐悟好比骑自行车,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以乘飞机作为顿悟的象征,但我们不能老坐在飞机上,还要下飞机,我们顿悟了以后还要深入实际,一点一点地来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尘垢,所以顿悟还要渐修。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智慧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练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

正如净慧法师说的:“我们说的生活禅,如果就生活本身来说,应该是从迷失的生活到觉醒的生活这个过程是生活禅,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从生活的觉醒到生活的超越是生活禅。” 达摩说“自然”,即为生活禅。 “自然”得究竟,智慧自圆满。

最有名的,当是虚云老和尚的衣铱传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承接虚云老和尚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