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彝族三弦的乐器介绍
  • 2、彝族三弦的演奏方法
  • 3、彝族三弦的彝族三弦简介

彝族三弦的乐器介绍

彝族三弦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现已广为流行。琴筒似水桶,直径28-35厘米,全长137-150厘米,使用肠衣弦,音量宏大,音色浑厚,用于歌舞伴奏。由于在系弦板系上有小铁片,弹奏时可随弦音“刷刷”作响,犹如沙球为弹拨乐伴奏,越发激起彝族演奏和歌舞者的兴致。当地偶尔也能见到特大的三弦,琴筒直径在70厘米以上,形似一口水缸,琴杆也有170厘米长,在歌舞中用于简单的节奏。小三弦的定弦,过去多为(C1、g1、C2),大三弦低一个八度,如今已不拘旧格,有了不少变化。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三弦横置于腹前,右手使用木质拨片弹弦,左手按弦取音。

彝族三弦是彝族人民的密友良伴。滇东阿细、撒尼支系伪彝家后生,十几岁起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舞。人们称三弦伴奏的歌舞为“跳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弹“跳月”曲时,小三弦一般不移动把位,大三弦只用一指或二指按弦,以低沉的单音起节奏作用。

在云南的西盟佤族,也有和彝族相像的小三弦,但琴杆较宽,共鸣箱呈半圆形,蒙以蟒皮。音色柔和清亮,演奏技巧丰富。此外,在桂西的壮族也流传着形制和彝族相仿的三弦。

彝族三弦的演奏方法

彝族的三弦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琴杆横于腹前,琴筒置于腰胯右侧,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弦发音。拨片木或竹制,尺寸较大三弦的稍小。中三弦常按五度、四度关系或四度、五度关系定弦,里、外弦为八度关系,定弦比大三弦高四度,常定弦为:f、c1、f1或g、c1、g1。发音圆润、音量较大,音色柔和丰满。演奏中常用扫弦技法,可增强节奏感和欢乐气氛。彝族中三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是彝族青年男女跳乐时离不开的弹弦乐器,小伙子们常边弹边舞,有时要使用两件中三弦一起弹奏,并有其它彝族民间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有时也采用立姿或坐姿均可,将背带挎于颈项,琴杆斜于胸前,琴箱放在右腹处或右大腿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虎口托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并常以食指为主,用指甲部位触弦,民间称其为“跪指”,可使发音脆亮、余音较长。右手用拇指、食指弹拨琴弦发音。彝族三弦以五度、四度关系定弦,即里弦和中弦为五度关系,中弦和外弦为四度关系,里弦和外弦为八度关系。音色柔和、清脆,音量较大。左手技巧有滑音、打音、揉音等,右手技巧有弹、拨、滚、扫等。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舞蹈、彝剧伴奏,是彝族人民喜爱和常用的弹弦乐器。

彝族三弦的彝族三弦简介

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滇东路南、弥勒等地,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苏支系称作“打跳”或“踏脚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则称其为“姑梭”。滇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 “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早期的跳乐,彝语又称“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小三弦改为木制筒形小三弦。 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现在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