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旨(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
本文阅读简介:
- 1、清金化痰汤
- 2、《医学统旨》出自何朝氏
- 3、柴胡疏肝散
- 4、柴胡疏肝散
- 5、《统旨方》是什么时代的著作?
- 6、疏肝理气的古方“传家宝”!消除甲状腺结节的问题
清金化痰汤
患者:男,二十岁,脉浮弱,舌胎淡白,早起喉中有黄痰,白天有清痰积流,嗜睡,常醒后仍欲睡,神倦。了解其病史,两天前鼻息如火灼热,现已症消。
对症下药:清金化痰汤,去知母、黄芩、栀子、桑白皮,橘红、茯苓加量,因其肺热已消,痰毒仍存,故去清肺热之药,加涤痰开结之药。
开方如下:橘红、茯苓9g,桔梗、贝母、瓜蒌仁(炒)、麦门冬(去心)6g,甘草3g。
一剂后,流黄痰较多,实为清肺之沉疴,三剂后,呼吸顺畅,不再流痰,精神亦佳。
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
【功 效】清肺化痰。
【适应症】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歌】清金化痰黄芩栀, 桔梗麦冬桑贝知 ,瓜蒌橘红茯苓草 ,痰火犯肺咳嗽止。
【方 解】 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自消;更以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而和中。
故全方有化痰止咳,清热润肺之功。适用于痰浊不化,蕴而化热之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清金化痰汤
【来源】《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
【组成】黄苓、山栀子一钱半,桔梗二钱
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瓜萎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现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医学统旨》出自何朝氏
《医学统旨》出自何朝氏。出自明朝名医叶文龄所写的医学著作《医学统旨》,这个方子就是:柴胡疏肝散。它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7味药组成。
柴胡疏肝散
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类别:和解类
出处:《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柴胡疏肝散
导读: 。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那么疏肝散由哪些药物组成,疏肝散的功效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疏肝散吧。
柴胡疏肝散
【方剂名】 柴胡疏肝散
【出处】 《医学统旨》
【组成】 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各5g),甘草炙五分(3g)。
【方歌】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 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脘满,脉弦。
【方解】 本方所治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血滞,横逆犯胃所致。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则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脉弦;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脘满。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臣以香附专人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佐以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增入肝行气之功;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陈皮相伍以理气行滞调中;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能理肝气、养肝血,和胃气,诚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良方。本方是四逆散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而四逆散中四药等量,侧重调畅气机,疏理肝脾;本方重用柴胡,轻用甘草,将枳实改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重在行气疏肝,兼以和血止痛,为治肝郁血滞之良方。
【配伍特点】 以疏肝理气为主,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中兼以调血和胃。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肋间等属肝郁气滞者。
【加减化裁】 若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青皮、当归、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黄芩、川榛子以清热泻火。
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慎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医学统旨》:“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苑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
2、方论选录《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
以上就是柴胡疏肝散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频道。
【】、【】、【】、【柴胡疏肝散】、【柴胡】
《统旨方》是什么时代的著作?
正规名字应该叫医学统旨,是明代叶文龄撰写的,属于中医珍贵典籍。
疏肝理气的古方“传家宝”!消除甲状腺结节的问题
疏肝理气的古方“传家宝”!消除甲状腺结节的问题。
柴胡疏肝散,我们都念叨无数遍了。出自 《医学统旨》, 它是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基础方
法。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
经气不利,故见胁肋
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
《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
张先生,35岁,症状五年,平时出现呼吸不畅、咳嗽、运动后气喘,用了各种针对性的保健
品。一开始,有一些效果。后来,就效果平平了,目前精神状态比较差,食量减小。
最终,他决定看中医。
辨证论治,见患者脉象沉细而弱,舌苔厚腻,舌质偏紫,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坐在那里出
汗、手抖,神疲乏力,而且面色不好。细问得知,现在患者睡眠困难。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方子: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服用一个半个月后,诸证减轻明显,觉得浑身有力,食欲有所恢复。
这里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首先是甲状腺结节中伴有肝气不通,气血不顺。
另外,此人就诊的时候,出现呼吸不畅、咳嗽、运动后气喘,这一看就知道,是肝气不顺。
中气不够,因此才用到柴胡疏肝散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来缓解甲状腺结节的症状。
服用一个半月后,果然,这么一来,患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怎么样?柴胡疏肝散在这里,作为一张古方,是不是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谁能说名古方面不治病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