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什么是圩田?
  • 2、圩田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 3、圩田在中国历史中有怎样的记载?
  • 4、圩田读音
  • 5、什么是圩田工程?

什么是圩田?

圩田是人们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它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圩丁词十解》中说:“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集中地说明了圩田的特点。

圩田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圩田是人们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它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圩丁词十解》中说道: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集中地说明了圩田的特点。

圩田是长江流域人们与水争地的一种农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越绝书·记吴地传》中所记的"大疁"、"胥主"、"胥卑墟"、"鹿陂"、"世子塘"、"洋中塘"等,都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圩田。

起初的圩田建筑比较简单,只是筑堤挡水而已。到五代时,圩田的修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堤岸、涵闸、沟渠相结合的圩田,而且规模宏大,建设完善。

据《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记载,五代时的圩田:

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

能取得"旱涝不及,为农美利"的良好效果。

入宋以后,圩田在长江中下游发展甚为迅速。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北宋末年,太平州即今安徽当涂县沿江圩田"计四万二千余顷"。

当涂和芜湖两县的田地,十之八九都是圩田,圩岸连接起来,长达240余千米。淳熙年间太湖周围的圩田,多达1498所。这对当时扩大耕地面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圩田在中国历史中有怎样的记载?

圩田是长江流域人们与水争地的一种农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越绝书·记吴地传》中所记的“大疁”、“胥主”、“胥卑墟”、“鹿陂”、“世子塘”、“洋中塘”等,都是我国早期的一种圩田。如元代王祯《农书》的圩田图。起初的圩田建筑比较简单,只是筑堤挡水而已。到五代时,圩田的修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堤岸、涵闸、沟渠相结合的圩田,而且规模宏大,建设完善。据《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记载,当时的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能取得“旱涝不及,为农美利”的良好效果。所以入宋以后,圩田在长江中下游发展甚为迅速。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北宋末年,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沿江圩田“几三百顷至万顷者凡九所,计四万二千余顷,其三百顷以下者又过之”。当涂和芜湖两县的田地,十至八九都是圩田,圩岸连接起来,长达240余公里。宋淳熙三年(1176),太湖周围的圩田,多达1498所。

圩田读音

圩田读音wéi tián。

圩田亦称围田。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春秋时,人们已利用堤防治洼地。吴国在固城湖畔筑圩,越国在淀泖湖滨围田。圩田的出现时间,有人认为是在南朝,有人认为是在唐代。

圩田的基本营造方法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闭式,亦有其两端适应地势的非封闭式。

其中,地势较低、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宜保持水层的高沙圩田,常种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圩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戒庵漫笔》曾记载太湖常熟圩区的谭氏兄弟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区,进行分级分区综合利用的案例,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3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3倍。

什么是圩田工程?

圩田工程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种水利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低洼地区,建造堤岸,阻拦外水,排除内涝,修建良田。这种水利工程,在太湖地区称为圩田,在洞庭湖地区称为堤垸,在珠江三角洲称为堤围,也称基围。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同一类型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