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宰(少宰相当于什么样的官)
本文阅读简介:
- 1、太师太傅少师少宰
- 2、“宰”字的含义太宰 少宰这两个词又怎么样解释
- 3、少宰的解释
- 4、北宋时少宰是什么职业
太师太傅少师少宰
宋史百官志载“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
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太师和太子太师的区别
太师属“三公”之列 隋唐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师”。根据旧唐书 新唐书记载唐初只设有东宫“三师三少”未设“三孤”,“三师”为贞观11年复置。宋朝复称“三公”但并未设“三孤”。明时复置“三孤”。
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 明 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记得采纳
“宰”字的含义太宰 少宰这两个词又怎么样解释
宰
zǎi
1. 杀牲畜:~杀。屠~。~牲节(亦称“古尔邦节”、“牺牲节”)。
2. 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受到损害(有的地区称“斩”)。
3. 古代官名:~相(xiàng )。~辅。太~。~官。
4. 主管、主持:主~。~制。
太宰 tài zǎi
职官名:(1) 周制,统理百官之长。秦、汉不置。晋改太师为太宰。南北朝时,废置不一。隋後无此官,至宋徽宗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不久即废。明、清则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2) 掌管饮食的官吏。
少宰 shǎo zǎi
官名。(1)《周礼·天官》有小宰,中大夫二人,掌治王宫之政令。春秋时期宋国设有少宰,为太宰之副。见《左传·成公二年》。(2)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明、清常用作吏部侍郎的别称。
少宰的解释
少宰的解释
(1).官名。即《周礼·天官》的小宰,为大宰的副职。 春秋 列国中亦有置之者。《 左传 ·宣公 十二 年》:“ 楚 少宰如 晋 师。” (2). 宋 政和 中,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旋复旧称。 明 清 为吏部侍郎的俗称,也叫少冢宰。 (3).星名。即左垣第三星。在紫微垣。《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第二星为 上宰 ,三星曰少宰。”注:“ 石氏 云:‘少宰一星,少辅二星,三孤也。’”
词语分解
少的解释 少 ǎ 数量小的,与“多” 相对 :多少。少量。少许。 缺,不够:缺少。 减少 。 不经常:少有。少见。 短 时间 :少等。少候。少顷。 丢,遗失:屋里少了 东西 。 轻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 宰的解释 宰 ǎ 杀 牲畜 :宰杀。屠宰。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 牺牲 节”)。 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 受到 损害(有的地区称“斩”)。 古代官名:宰相(刵 )。宰辅。太宰。宰官。 主管、 主持 : 主宰 。
北宋时少宰是什么职业
春秋时期宋国设有少宰,为太宰之副。见《左传·成公二年》。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明、清常用作吏部侍郎的别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