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病毒学的目的
  • 2、病毒学的发展过程
  • 3、病毒学名词解释
  • 4、美国病毒学专业学校推荐 哈佛大学

病毒学的目的

首先,病毒是一种病原体,它们几乎能感染所有的细胞型生物并产生病害。据初步统计,人类的60~70%的传染病系病毒感染所引起。从常见的感冒、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肝炎、各种脑炎,到流行性出血热、老年性痴呆、艾滋病(AIDS)以及许多癌症。因此,病毒性传染病依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原因在于病毒基因在自然选择和人群免疫等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异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某些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不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更加猖獗。如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流行性感冒和多种肠道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依然十分严重。此外许多结果表明病毒与恶性肿瘤和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同时,由于病毒也能引起家禽、家畜、野生动物、农作物、林木果类及其它许多经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疾病,因而给人类的经济活动、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进行分子病毒学的学习,就是要充分认识病毒的特性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病毒基因和产物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本质,为最终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其次,由于某些病毒也能侵袭那些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所以可以成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作用来治疗霍乱、痢疾和伤寒等疾病;利用昆虫病毒来防治有害昆虫等。

最后,由于病毒是目前已知结构最为简单的生命单位,基于它在细胞外的相对简单性和细胞内的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突出特点,由此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复制、信息传递、突变以及其它分子生物学问题的理想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不仅促进了病毒学的研究,反过来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分子病毒学在各个自然科学交叉渗透、互为促进的今天,它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在阐明更多的现代生物学的重大课题方面;还是在促进生物技术发展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毒学的发展过程

病毒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1、病毒的发现时期

2、病毒的化学时期

3、细胞水平研究时期

4、分子病毒学时期

1)病毒的发现时期

在病毒被发现之前,人们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开始与病毒打交道。观察到许多病毒存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直到1892年由科学家D.Ivanofsky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过程中,发现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但他仍然认为该病由产生毒素的细菌引起。之后,在1898年荷兰科学家Beijerinck重复了D.Ivanofsky的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是由滤过性病原引起。同年,德国科学家Loeffler和Frosch发现口蹄疫病原也具有滤过性。在此后10多年,相继发现10多种传染病的病原病毒(鸡瘟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毒等)以及后来发现的噬菌体和多种植物病毒。

2)病毒的化学时期

自从1935年美国的Stanley首次提纯和结晶了烟草花叶病毒,从而使人们对病毒化学本质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并为病毒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接着,Bawden等进一步揭示烟草花叶病毒的化学本质并不是纯蛋白,而是核蛋白。在此基础上,德国的Kausche于1940年首先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的杆状外形,电镜技术的应用,从多个方面促进了它的发展,为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总之,到这一时期,病毒学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对病毒化学本质的了解也比较肤浅,对病毒的概念仍存在很大争论。

3)病毒的细胞水平时期

在此期间,病毒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对病毒有了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为分子病毒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围绕噬菌体和感染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阐明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揭示溶原性噬菌体诱导的原理;证明噬菌体DNA的感染性;发现溶原性噬菌体和噬菌体的转导现象,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大大拓宽了病毒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人们对病毒本质的认识,目前该技术已广泛用于未知传染因子的分离,病毒病的诊断,疫苗生产以及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基础研究。

4)分子病毒学时期

自从1953年DNA的双螺旋结构理论建立以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病毒学的研究步入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时代,噬菌体和植物病毒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分子病毒学也正是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

在这一阶段,人们主要致力于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病毒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合成的方式;各类病毒的感染、繁殖和致病机理;更深层次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肿瘤病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不断探索病毒性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认识那些尚未证实病因的可疑病毒性疾病的病原本质期间,所取得的硕果累累,具体表现以下一些方面。

1955年Franenkel—Conrat完成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核酸和蛋白质亚基的体外拆开和重建实验。

1960年Anderer弄清了TMV衣壳蛋白亚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1962年Casfar阐明了某些病毒的二十面体结构,明确核衣壳二十面体的构成规律。

1962年Nathans成功进行噬菌体RNA的体外翻译

1965年Spiegelman成功在体外复制噬菌体RNA,从而打破了病毒必须在活体内才能增殖的传统观念,这些工作对以后阐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繁殖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1970年Baltimore和Temin分别发现病毒的逆转录酶,这是对1958年提出的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1976年Dueberg发现Rous肉瘤病毒含有癌基因v-src,而且在正常鸡以及其它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DNA中,也发现有癌基因v-src的同源序列存在,推测病毒的癌基因可能来自于细胞的正常基因。

1977年Sanger完成噬菌体φX174-DNA的全部序列测定。

1979年由Taniguchi成功地表达人干扰素基因,这是基因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

1982年Moss和Paoletti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获得成功。

1983年Montagnier和Gallo分别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HIV)。

1991N年Han等将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义表达序列导入小鼠受精卵中,从而培养成功对该病毒抗性的转基因小鼠。

1995年HIV天冬氨酰蛋白酶三维结构的鉴定,使得一些针对病毒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先后问世。

1996年由美籍华人何大一等利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配制的鸡尾酒式药,成功地抵抗HIV的感染。

病毒学名词解释

 病毒学是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球生物圈中的一类生物因子,人类对病毒的本质及其生命规律的认识,也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病毒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1.内吞作用(pinocytosis) 病毒从吸附的细胞膜转入细胞浆并与溶酶体融合而形成吞噬泡,核衣壳从吞噬泡释放出来的过程。它是病毒穿入细胞的主要形式。

2.CD4抗原 采用单克隆抗体在TH细胞中检定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这一抗原也可在身体的某些其他细胞膜上存在。

3.20干扰素(interferon) 有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素,可以保护其他细胞免遭病毒侵犯,并有抑制细胞分裂活性和棉衣调节活性等。

4.复制型(replicative form) 核酸在其复制时的一种结构,常指单链DNA和拷贝。

5.复制中间体(replicative intermediate)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依靠模板分子复制的某些单链互补的新生核酸分子。

6.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所以说一般具有侵染性是因为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是分节段的,如雀麦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四种。而且RNA1、RNA2和RNA3、RNA4分装在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球形颗粒中,只有三种颗粒混合,才具有侵染性。

7.外壳(capsid) 是由多个病毒蛋白亚基组成的包裹在病毒基因组核酸外面的结构。

8.壳粒(capsomer) 组成外壳的结构亚基,并非总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聚集成群体,二个、三个、五个甚至六个亚基聚在一起,用负染法在电镜下所分辨开的一个个亚基,可能并非单个结构亚基,而是它们的群体,实际上是形态亚基称之为壳粒。

9.包膜(envelop) 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包膜在识别寄主、侵入寄主细胞,病毒的抗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10.二十面体(icosahedron) 一种有12个角顶及20个面的对成的多面体,其每一个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经常用来描述病毒的结构。

11.亚病毒(subviruses) 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称之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12.株系(strain) 病毒经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后,是病毒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异性、传播特性甚至粒体形状发生了改变,这些性状变异了的病毒粒体称为株系。

13.准种(quasispecies) 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决定了RNA病毒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由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为准种。

14.感染周期(infection cycle) 病毒完成整个感染的过程,包括识别、吸附、入侵、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15.流产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是Productive infection(产毒感染)的反义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毒感染导致毒粒的无效复制,常不生产感染性毒粒。

16.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在此情况下,不产生病毒。一般来说,大部分转录和翻译过程被阻断。

17.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培养。

18.包含体(inclusion body) 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病毒合成和积贮的部位,常是细胞内的病毒晶体。

19.交叉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 两种病毒感染一种寄主时先入侵的病毒能够保护寄主不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

20.干扰作用(interference) 一种病毒引起另一种病毒感染或复制的抑制作用。

21.缺损性干扰颗粒(defective inferring particle) 基因有缺陷的病毒突变株,通常无感染性,但能干扰亲代病毒的复制。

22.协生作用(synergism) 两种病毒混合侵染后,表现不同于原来两种病毒的更为严重的症状。

23.前病毒(provirus) 一种细胞内病毒DNA,它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或已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随细胞的传代而垂直传播。

美国病毒学专业学校推荐 哈佛大学

病毒学是学习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和为了繁衍的真菌,是如何利用病原体,适应其宿主免疫反应,并且与其他器官抗争的。此领域学生从事免疫学研究,基因工程和医药品发展。病毒学应用的前景在于它将病毒转变成治疗疾病的工具。课程包括:分子生物,病理学,病毒发病机理和相关主题。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国最著名与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这所位于麻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镇的私人学府于1636年9月8日创立,原名是坎布里奇学院。最初学校仅有1名男教师和9名学生。

1780年,哈佛学院改为大学。19世纪初开设了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300多年来,哈佛共经历了27位校长。现任的哈佛大学校长萨莫斯曾是哈佛最年轻的终生教授,教授政治经济学。后来离开哈佛,官至美国财政部长。2001年他与原副总统戈尔竞争哈佛校长这个职位。最后哈佛选择了萨莫斯。

哈佛大学前身为哈佛学院。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拨款400万英镑。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1638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1816年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成立。教育学院成立于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为J.F。肯尼迪政治学院)。1966年以来,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这三个原则英文词第一个字母均是A)。

如今,哈佛大学已发展为拥有十个研究生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册有18,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也包括本科生。另外还有13,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一门或更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4,000人,包括超过2,000名的教授和讲师。还有7,000多教员在所属的各个教学医院工作。多年来,哈佛大学除了培养大量的美国学生外,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历史上,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八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约翰·肯尼迪、乔治·沃克·布什和巴拉克·候赛因·奥巴马。哈佛大学的教授团中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

学校早年开设的课程以英国大学的模式为基础,但是在思想上与这个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学保持一致。尽管它早年的许多毕业生成为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师,学校却从未正式加入过某一个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早期的小册子阐明了哈佛大学的存在:“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

在20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MBA(MBA的全称为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被评为世界第一MBA教育学院!

在世界各大报刊以及研究机构提供的排行榜上,哈佛大学的排名经常是世界第一。该大学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例如在久负盛名的《美国新闻周刊》排名上,哈佛常年排名首位。美国Princeton Review在2006把哈佛大学在全美“最难申请上的大学”里排名第四。今天哈佛大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 影响力,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

●中国学生:

2008-2009学年,共有来自全球141个国家的3913名留学生在哈佛读书,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有400名,占总人数的10.22%,仅比排名第一的加拿大留学生少89人。

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比16年前增加了81.8%,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就读于文理研究生院,其他则分布于各个院系,如商学院、设计学院等。

●招生政策:今年录取率创新低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哈佛录取学生的条件虽然没有因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但由于更多学生遭遇经济困难,申请入学助学金和奖学金项目都很丰富的该校,竞争将更为激烈。

今年有29112名学生申请入学该校,但其中仅有7%能够被录取,创下该校建校以来的最低纪录。

另据哈佛大学公布的招生数据显示,去年有27462名学生申请入学该校,而只有2175人获得录取,录取率也只有7.9%。

●助学新政:

今年资助总额创历史新高哈佛大学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大学,金融危机下,哈佛斥巨资帮助需要资助的学生渡过难关。

哈佛向今年入学的学生提供的各项资助总额创历史最高纪录,仅奖学金总额就高达1.47亿美元,比去年高8%。

该校还派出专门负责助学项目的老师队伍,与经济出现困难的学生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以随时为不断增加的需要资助的学生补发助学金。

此外,哈佛于2007年12月启动了一项助学政策,按学生家庭的不同收入情况,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学费减免。家庭年收入少于6万美元的学生学费全免,年收入在6万―12万美元的学生只用交最多10%的学费;同时,该校也不再让学生承担贷款的负担。

哈佛奖学金种类丰富、名额多、金额高。目前有70%的在校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资助,60%的学生受益于奖学金。

哈佛奖学金“百分百”地资助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而学生需要资助与否,不会对其被学校录取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此外国际生也与美国学生一样享受学校资助的同等待遇。

●申请建议:竞争激烈显示特长

哈佛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名校之一,每年的入学竞争都非常激烈。申请入学的学生要想“突出重围”,除了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特长、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领导潜质等。

哈佛大学普通申请于每年1月1日截止。

哈佛大学图书馆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数量超过15,000,000册,是世界第四大'百万图书馆(mega- libraries)'(前3名是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Bibliothèque Nationale,纽约公共图书馆排名在第五);哈佛大学在所有的研究机构中接受的捐赠是最多的,在2006年达到,200,000,000(是仅次于盖茨.梅林达基金会的最大的捐赠基金)

哈佛大学的机构与学院设置

哈佛大学的校务领导机构,一是哈佛大学董事会,另一个是校务监督委员会。

哈佛大学董事会,负责大学的财政和校务的管理。有关教育政策和机构设置的重大事务,由校长和各部门主任向董事会提出讨论定。哈佛大学各个研究生院院长和各个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长任命。

哈佛大学校务监督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大多由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的校友中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校务监督委员会举行定期会议,对大学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就有关大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重大活动。

哈佛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常被人戏称为“哈佛帝国”。全校共设有13所学院。其中本科生院两所,即哈佛学院与拉德克利夫学院;研究生院11所,即文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肯尼迪管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大学扩展部等。

几个主要的研究生院的著名系、部有:

*文理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科学部、应用科学部、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地质学系、化学系等;

*医学院的细胞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系、神经生物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药物学系、免疫学委员会、与MIT合建的健康科学部等;

*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系;

*设计学院的建筑系和设计专业等;

*教育学院的管理、计划和社会政策专业,教学、课程和学术环境专业,人的发展、阅读和咨询心理专业等。

哈佛大学拥有2400名教授,6700名本科生和12400名研究生,校色是深红色(Crimson),深红色(Crimson)也是哈佛的运动队和日报The Harvard Crimson的名字.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 之间一直存在著友好的竞争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1900年,那时候两校合并的问题被广泛讨论,甚至在某个时候被当局达成一致(后来被马诸塞州的法院取消),今天,这两所学校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依然不相上下,经常有很多合作的研讨会和项目,包括哈佛MIT健康科学与技术部,哈佛MIT数据中心, Dibner历史科技研究所.此外,两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还可以不用缴纳额外费用就能相互注册,获得学分来得到自己本校的学位.

哈佛大学最近才成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由于哈佛的工程学科没有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完善, 许多哈佛学生会到麻省理工学院修理工的课程或做理工的研究(哈佛大学曾经数次尝试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并,但一是受限于双方校园内部的意见,再加上为防止大学独大,麻省大法庭于1904年裁定此举违法,至今并无任何合并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