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谁是 驩兜?(古人)
  • 2、欢兜的历史考据
  • 3、驩兜是什么意思 驩兜介绍
  • 4、苗族之欢兜传说|乡野拾遗
  • 5、四邪兽-共工、驩兜[huān dou]、 三苗、鲧[gǔn] 分别都是什么东西什么时代的讲清楚些

谁是 驩兜?(古人)

驩兜

驩兜,又作欢兜或驩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族首领,传说因为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而被舜流放至崇山。现今的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当地山上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

诗词言及驩兜的,仅有《尚书·尧典》云:“(舜)放驩兜于崇山”。

欢兜的历史考据

关于欢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一些古籍,史料上关于驩兜(欢兜)的记载相互繁杂,解读不易。

驩兜,又作驩头,欢头,浑沌,或说为三苗之君,三毛国之君。

据考证共工的后裔成为北狄民族,三苗的后裔成为西戎民族,鲧的后裔成为东夷民族,驩兜的后裔成为百越。

关于《山海经》三苗之中,《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苗民在西北,则《山海经》的作者在苗民以东以南,很可能在广州、温州之间。

《大荒北经》说驩头生苗民,那么在作者心目中驩头的地位更高,作者的居住地似乎离驩头更近,或许是在温州、泉州之间。

《山海经》里有秦汉郡名,则定稿者多半是汉初闽越国人。

以下是《山海经》关于欢兜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苗民厘姓,食肉。”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驩头。

鲧妻士敬,士敬子。

士敬曰炎融,生驩头。

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有驩头之国。

郭濮注:地所宜黑黍,皆禾类也。

” 可见欢兜为鲧之孙。

阐释:

《大荒南经》述及炎融之句为“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而《大荒北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故炎融-驩头-苗民这三者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釐、黎音近,所以湘北的原始族群即苗民,也就是古苗族。

苗字就是田里种的庄稼,因此在上古时代,苗字代表了种水稻的族群-苗民。

炎帝、黄帝氏族同出自有熊与有峤族,非来自西羌。

《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

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

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颛顼是昌意之孙,而南方的楚民族古神话中的宗祖神祝融,重,黎及苖民等成了颛顼的子孙,而重黎也是楚的宗神。

关于欢兜的的身份,不妨先以“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来作一番推论。

上古之代对偶婚姻,“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是母系氏族时代。

又,男子出嫁,父子不同姓,故“尧、有虞氏”,“丹朱、有扈氏。

”《竹书纪年》载:颛顼的母亲“感星光而生颛顼高阳。

”《山海经》“驩头……厘姓。

”《三苗考》引证郝懿行:“厘与僖同,黄帝十二系中第九支即驩头。

”又:《国语》、《鲁语》:“有虞氏祀黄帝而祖颛顼。

” 《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浑沌。

贾逵注:帝鸿黄帝,其苗裔驩兜也。

” 所以说,驩头是黄帝、颛现的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驩头之国,“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

”古人以昆仑为西王母神仙的居所,为赤水、黄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的发源。

故而,《山海经》中的“海”、“海外”及:“驩兜放逐崇山、自投南海”,指的就是北昆仑之南的今日青海湖。

以驩兜“有翼、食海中鱼”来类推,驩兜氏族的聚居地应当在今天的湟水,即青海湖以东,积石山黄河西北的西宁谷地。

《山海经》“驩头人面鸟喙”,那是原始图腾氏族文化的表意。

“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驩兜会造船,在青海湖上捕鱼,船有帆,随着风帆船在湖面上疾行。

湟水、西宁谷地高寒,庄稼与积石有苗故土种植的红高粱不一样,因气候原因只出“黑黍”,(黑高粱或青稞类。

)另外,还在谷地草场放牧牛羊,“食肉”。

《尚书·虞书 尧典第一》帝曰:“畴咨若时登庸?”(谁能接我的班?)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您的儿子丹朱人很好。

)帝曰:“吁!嚣讼可乎?”(啊——,张狂跋扈,行吗?)帝曰:“畴咨若予采?”(谁有办事能力?)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喔!共工刚干了大事。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嘘,说得漂亮却反着做,表面恭谨,内心看不起人。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喂,四位老先生,洪水正在为害,围住山,冲上丘,恶浪滔天,下民求帮助,有谁救他们?)佥曰:“於!鲧哉。

”(众人:嗯,只有鲧呀!)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嘘,不好!他让好多人死了。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不吧,试一下吧,真的不行,就算了。

)帝曰,“往,钦哉!”(那就试吧,治水去吧!)括号内为译文.本段尧帝问治水人选,欢兜推荐共工,帝不允;众人推荐鲧,亦不允,只因他们有过失;四岳强试之。

这和下文《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基本相似。

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

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又问禅位人选,否定共工、鳏,青睐虞舜,并嫁娥皇女英于舜。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传说舜的时代,生产力最高、战斗力最强,所以自始就表现着对其它部落的优势。

他战胜了“共工”、“驩兜”、“三苗”、“鲧”等氏族部落。

从而实现了军事优势的统一大治。

《夏书禹贡第一》记载平三苗、定九州的盛况:“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而战败者的耕地被夺取,人口被俘虏作奴隶,或被驱走流放,或成为提供税贡的从属。

这时,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国家诞生的前夜。

奴隶社会的成型和连年的对东夷、三苗的征战密不可分,大量的奴隶来自战俘和征服区的平民。

关于四罪如何起祸,多有避讳,从天下咸服、四者的身份、事件发生时间等判断,应和争夺帝位有关。

《虞书·皋陶谟》

曰若稽古 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

敦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

知人则哲,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

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

皋陶指出,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必须决策英明,大臣们团结一致。

对自己的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修养要持之以恒……能做到明智和给臣民恩惠,就不会有如讙兜、三苗那样的乱源隐患,也不会有那些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侫之人了。

这是以作为诫言。

而"安民则惠,黎民怀之"之黎民在此处具体指什么呢,和上文的“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重黎”有没有联系呢?我们知道后来它演变成平民百姓之意。

“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

对于孟子与万章的这一段对话,有人认为:“‘有罪当罚’是一条普遍有效的伦理法则,那么舜对弟象与‘四罪’的区别对待就是不道德、不公正的。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

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讙兜或驩兜即驩头,共工就是鲧关系暧昧,有说是“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在不同文献中的分化。

如果“流共工”和“殛鲧”两相对应,那么“放驩兜”和“迁三苗”两者之间似乎也有所关联。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荆州有炎融和苗民两支,则驩头可能在江淮之间,是三苗的另一支。

所以驩头是长江下游种水稻的族群。

又《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

」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

」尧於是听岳用鲧。

九岁,功用不成。”

在尧的时代,自然灾害大到了对统治机制造成直接威胁的程度,并且那个年代的统治机制尚不完整,还有几位十分有影响力并且有实力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不乏黄帝家族血统的人,如鲧、禹、瞽叟、象、舜(这几个人是《尚书》一开始就提到的)等。

所以,无论从治水、还是治理氏族的能力看来,丹朱之不能继承帝位就是必然的了。

《史记·五帝本纪》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贫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又云:“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

帝鸿氏指黄帝,浑沌指欢兜,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

有人认为,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分别就是共工、驩兜、三苗、鲧。

驩兜是什么意思 驩兜介绍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部落首领,传说因为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而被舜流放至崇山。相传是鲧的孙子(一说是颛顼之子)。现今的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当地山上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

2、岭南先秦古国的研究是先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驩兜在古籍中有驩头、丹朱、鹏吺等九名。他们受中原部族攻略,被放之丹渊崇山而南迁,历经河南丹水,湖南澧水、大庸,广西崇善等地,最后沿左江、郁水东徙。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建立岭南先秦时期的较早古国。

苗族之欢兜传说|乡野拾遗

欢兜,相传为尧帝臣子,因与共工、三苗、鲧“作乱”,被称为上古“四罪”,后被舜帝流放到崇山。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 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

若是从此处看,欢兜为一个人。

事实上,与神农一样,欢兜不是一个人,而是上古时期,江淮流域一带,蚩尤后裔,三苗部落联盟一支。

《山海经·大荒北经》则记载:“ 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 ”。“欢头”即“欢兜”、或作“丹朱”、“欢朱”等。由此,欢兜为苗族祖先,至少是祖先之一。

尧舜之时,三苗部落多次与华夏集团发生战争。可惜,三苗同先祖蚩尤一样,又一次战败,欢兜部族“被流放丹水”(即丹江)。欢兜迁于丹水后,与今湖北、河南之地南蛮一起又反尧,“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在尧帝时期,“三苗在江淮荆丹数为乱”,又数次被镇压,不得已欢兜族人再次被迫向南流徙,即所谓“ 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 ”。也就是说欢兜一族此后逐渐融于南方“蛮夷”。

至于“崇山”的位置,史学历来说法不一。在张家界永定区,有一座崇山,并有不少关于欢兜的传说;据方志记载,张家界市永定区崇山有欢兜冢、欢兜鼎。

此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也有崇山,明代曾设崇山卫于此。

由此可见,欢兜及其族人很可能是徙居今天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后来融合于“南蛮”,成为苗族先祖之一。

PS:不想过周末,太忙。

四邪兽-共工、驩兜[huān dou]、 三苗、鲧[gǔn] 分别都是什么东西什么时代的讲清楚些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是指舜向尧帝建议将四个恶人流放在四方,来改变当地的风俗。

共工对应梼杌,《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驩兜对应混沌,《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 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三苗对应饕餮,传说轩辕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鲧对应穷奇,《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