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寒证(里寒证的寒热特征是)
本文阅读简介:
- 1、中医常见疾病症状之里寒证
- 2、如何区别表寒证与里寒证?
- 3、寒证简介
中医常见疾病症状之里寒证
1、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
2、感受外界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3、里寒证的表现不包括舌红苔灰。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舌苔是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以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组成。病理性的舌苔包括,黄苔,白苔,灰苔。
4、中医用“ 易伤阳气 ”、“ 收引凝滞 ”来概括 寒邪致病的特点 ,凡是具备这两大特点的症状表现都属感受寒邪一类的疾病。
如何区别表寒证与里寒证?
1、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
2、其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治疗表寒证时应使用辛温解表中药;治疗表热证时应使用辛凉解表中药。
3、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以鉴别。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寒证简介
1、概述 寒证为证候名,八纲之一[1]。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1]。
2、”《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2]。
3、虚证主要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之分[3]。寒证为八纲之一[4]。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4]。
4、吐酸·寒证(acid regurgitation with cold syndrome[1])是指寒邪犯胃,以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2]。
5、治疗肾虚寒证的穴位 下气海 用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之虚证。以及中焦、下焦之虚寒证。气海穴居脐下,为先天元气之海。主治脏气虚惫,...皮部 柯韵伯因解释作“阴枢”。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