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明朝大将张贵的哥哥是叫张荣吗
  • 2、1992年包头市第十一中原校长是谁啊简历
  • 3、手握雄兵的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又为什么死于儿子之手?
  • 4、古代战争故事《襄、樊之战》
  • 5、关于南宋时襄阳城破

明朝大将张贵的哥哥是叫张荣吗

是。

张贵兄弟三人,大哥张荣,字国昌;三弟张显,字国名;张贵居中,字国宝。

从三兄弟名字来看,他们的父亲张忠对儿子们寄予厚望。

1992年包头市第十一中原校长是谁啊简历

1939年出生在包头的张贵,1958年从包一中被保送至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62年毕业后,回到包头从事教育工作,先在中学担任老师、校长;1984年,调到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社科部马列教研室直至退休。

在包头医学院,张贵教授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民族政策理论、内蒙古历史等课程。出于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他开始进行学术研究,他参加了包头市统战理论研究会,于是开始钻研全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按照历史的过程,他一天一天收集、记录出统一战线的大事,每一条做成一张卡片,最后做成了5000多张卡片。之后,又根据这些卡片编写出内容,有20多万字由他亲自撰写,全稿也由他统稿,完成了全国第一部《统一战线大事记》。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撰写了《包头统一战线简史》,曾陆续发表在《包头日报》。

写作包头史

1960年,张贵大学二年级在《内蒙师院学报》第三期发表“消除战争的根据是什么”阐述“东风压倒西风”下,帝国主义仍不会放弃战争政策。从那以后,他开始写作历史学论文。

研究、写作包头历史,困难重重。包头自古是北方民族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的集萃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亦是“走西口”人的主要目的地。包头历史是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敕勒川文化、阴山文化、西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头在历史上一直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代文献记载严重不足。很多区域没有经过考古发掘,清代民国以来的地方史志也是错讹百出,许多领域付之阙如。研究起来,经常是不知该从何说起。

举凡碑文、账册、地契、租约、各类文书,考古发现,民间传说,他都一往打尽,竭泽而渔,加上亲身见闻,揭抉抓梳,他的史书写得接地气,有味道。

多年的历史老师生涯,让他养成了严谨细致全面周到的习惯,只要收集到一点资料,他都会仔细研究,多方求证,只有成熟了,他才会写成论文。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收集整理包头史料,坚韧不拔,几十年如一日,愈钻愈深,终于写出了包头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全凭一己之力,其中甘苦,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先后有两任包头市市长王凤岐、胡忠,为《包头史稿》提词。两卷本得到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张云声的支持和帮助。

《包头史稿》内容从古到今。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是今日包头市地域的通史。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包头村形成至1949年,是以包头村、镇、县、市

手握雄兵的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又为什么死于儿子之手?

安禄山叛乱的真实原因是我得到貂蝉,为了当皇帝。安禄山想当皇帝的野心已经很久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惜发动了政变。在安禄山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亡了。安禄山跟随母亲到突厥人部族中生活。

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安禄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发起了 "安史之乱",导致了盛世唐朝的衰落。同时,他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大燕政权。然而,这样一个不听话的人,却最终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他怎么会把事情搞得如此糟糕?为什么安禄山已经攻下长安,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关于安禄山的出生,相当奇怪。据说,他的胡父娶了一个突厥女巫,多年来没有孩子。

不幸的是,安禄山的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因此,他不得不与母亲一起生活在突厥人中间。母亲改嫁后,他随父姓安。但他不愿意和继父生活在一起,所以年轻时他经常在市场上闲逛。久而久之,他掌握了六种语言,再加上他对商业非常熟悉,所以当他长大后,成为商人的经纪人。

732年,安禄山偷羊被幽州刺史张贵抓住。看到他是个胖子,张贵决定用棍子把他打死。结果,安禄山口若悬河,让张居正改变了主意。于是张贵派他和史思明去活捉犯人。安禄山在突厥人中生活了很长时间,由于他的狡猾和勇敢,每次都能抓到十个人,而且从不空手而归。因此,张贵逐渐赏识他,不仅授予他偏将军的称号,而且还收他为养子。在张贵的推荐下,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使者。

古代战争故事《襄、樊之战》

我们这一站将走近宋、元的一次着名战争襄阳、樊城之战。襄阳、樊城依山傍水,控制着南北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蒙古军想南侵必定要夺取襄、樊之地。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匆忙从鄂州北归,夺取了大汗之位,即为元世祖。他在平定了阿里不哥之乱后,他采纳了谋臣意见准备南下攻取襄阳,继而夺取江南地区。1269年,忽必烈派遣丞相天泽亲自督军,以阿术、刘整为元帅率大军围攻围襄阳、樊城。

蒙古大军针对襄阳、樊城的防备措施以及宋军擅长守城和水战的特点采取了在两座城外修筑碉堡围城,长期围困的策略。蒙古军先在鹿门山(今换被襄樊南)、白河口(今襄樊西)建造堡垒,切断南、北宋军之间的联系;在汉水中筑造实心台(今东敌台),绝断宋军水道;在灌子滩(今襄樊南)设栅栏,绝断起东西往来;从万山一直到百丈山(今湖北襄樊南)建筑岘首山、虎头山一字城,联系各堡垒,集合十万兵力将城池团团围住。另外,封锁汉水,把守通往襄阳、樊城的水路要道。同时建造船只训练水军。蒙古军多次击败前来救援的宋军。当时,南宋丞相贾似道掌管朝政,昏庸无能,由于曾经与忽必烈密约各地称臣,所以不派得力将领赶往救援。襄、樊被围困了三年,贾似道一直密而不报告,甚至有人敢提起蒙古大军攻宋的便遭到贬斥。

驻守江阳的吕文焕多次出击都没有摆脱困境。1270年,张世杰奉命率军援救襄阳、樊城赤于滩圃(今襄樊东南汉水中)被蒙古军击败。七月,宋派夏贵率领5万水军、3000战船乘大雨涨水之际,携带粮草救援襄阳,在新堡(今湖北襄樊南)遭遇蒙古伏兵,惨败而归。第二年二月,吕文焕率领1.5万步骑,上百战船突围,被蒙古万户张弘范所击败。后来,李庭芝奉命督军救援襄、樊,但是将领范文虎却不听从指挥,听命于贾似道,限制了救援行动。

1271年十一月,蒙古正式建国,国号元。建国后,元军加紧了攻打襄、樊的步伐。1272年,阿术、刘整奉命猛攻樊城,不久攻破樊城外城。宋军退到内城,被元军重重围困。当时,城内虽然粮食不缺,但盐、薪、布帛等奇缺。李庭芝无法调遣范文虎的军队,就派张顺、张贵带领3000人乘轻舟满载物资援助襄阳、樊城。五月二十五日黎明,经过殊死激战宋军终于抵达襄阳城下,张顺战死。外援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襄阳、樊城军民。张贵潜入襄阳后,派人联系郢州守将范文虎,相约龙尾洲会师。后来张贵率军出城接应来支援的宋军,但由于叛徒的出卖以及范文虎的失约,军队在龙尾洲遭到元军伏击。宋军被元军重重围困,经过奋战,全军覆灭,张贵受伤被俘,惨遭元军杀害。此后,襄阳、樊城就与外援断绝了联系,只靠汉水上的浮桥互通联系。后来元军烧毁了两城之间的.浮桥,切断了两城之间的联系。接着元军兵分几路配合回回炮集中攻打樊城。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宋守将都统范天顺力战不屈,自杀身亡;统制牛富率领数百人与元军巷战,身负重伤后也投火自尽。元军占领樊城后又转攻襄阳。同年二月,宋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军。樊城和襄阳两大军事重镇相继失守,决定了南宋灭亡的命运。

张顺、张贵是怎样率军冲破元军重重阻拦进入襄阳城中的?

张顺、张贵奉命援救被围困的襄阳城。临行前他激励将士说:“此次救援襄阳,任务艰巨,每个人都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如果你们之中有些人并不是出于自愿,那么就请赶快离去,不要影响了此次行动。”当时3000水兵精神振奋,表示誓死完成任务。救援开始,张顺二人集结船队连成方阵。每艘船上都设有火枪火炮,并准备了强劲的弓弩,进入元军的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遭到满江元军的阻拦,无法通过。张贵率兵猛攻,先用强弓射向敌舰,之后用大斧砍杀,冲破重重封锁,终于胜利抵达襄阳城。但张顺却在此次战斗中不幸身亡,几天后,襄阳军民在水中找到他的尸体,只见他还身披战甲,手执弓弩,怒目圆睁,襄阳军民非常敬佩他,将其安葬之后立庙祭祀。

张贵率军突围与范文虎的部队会合是怎么走漏消息的?

与范文虎约定好日期后,张贵按期率领3000率士兵顺汉水而下。在点验士兵时,他发现少了一个士兵。这个士兵原本因触犯军令而受到鞭笞。张贵知道已经走漏了消息,就对将士们说:“我们今天的计划已经被泄露,如今只有迅速出击,或许敌人还来不及行动。”他果断改变了行动,趁天黑开船,杀出重围。

此次战役是元朝彻底灭掉南宋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元军针对宋军擅长守城和水军精锐的特点,采用长期围困、伺机而动,扬长避短,一举攻取襄阳、樊城,毁灭了南宋的防御体系,为进军南宋腹地、扫平江南开辟了道路。

关于南宋时襄阳城破

襄阳被围困了历时近6年投降。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刘整、阿术兵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阳市),守将是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吕文德是宋权相贾似道的亲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蒙古军在襄阳、樊城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多次打退南宋援军。第六年,李庭芝督战增援襄阳,不利。由于襄、樊长期被围困,粮饷断绝,而与此同时宋度宗却依旧终日淫乐。

第八年,李庭芝进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以张顺、张贵为统帅。同年五月,二张率师逆汉水而上,冲破元军重围,箭射伤蒙副帅刘整并于25日抵襄阳。入襄阳后,张贵率军突围,却大败而回。战斗中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至此南宋5年8次15万水兵为主的救援通通失败。

蒙帅阿术及河南行省史天泽听万户张弘范、水军总管张禧建策,加蒙万山新训水兵70,000发动对襄阳水陆夹击。又使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所制的回回炮攻城,樊城破。九年正月元军破樊城后进行屠城,吕文焕阵前号哭不已。

宋守将范天顺誓死不投降,终自缢身亡;牛富率百余勇士巷战,重伤投火自尽。蒙古军帅阿术要求襄阳愿降可全城安全,后襄阳宋将吕文焕降元。从公元1235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38年。

在这段时间内,共中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蒙古南宋各自的内乱甚至内战、双方尔虞我诈的谈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种事端是层出不穷。

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

扩展资料:

南宋时襄阳城破的历史背景

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当政,对内欺君误国,对外屈辱求和。蒙古皇帝忽必烈有意吞并天下,一改以西路四川为主战场的传统战术,决意自中路襄阳突破。襄阳之战是南宋与蒙古之间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战争,蒙哥死后,忽必烈从鄂州匆匆北归夺了汗位。

也就是这一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阳,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

南宋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镇。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

刘整“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元将郭侃、郝经认为攻宋战略需自汉水重兵突破,刘整向元世祖忽必烈献计取襄阳(设榷城诱宋)以灭宋,建议受到采纳,忽必烈开始行5年准备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