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走向)
本文阅读简介:
- 1、手三阳经主治哪些病症?
- 2、手三阳经的顺序是什么?
- 3、手三阳经是指什么
- 4、十二条经脉的名称都是什么?
- 5、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手三阳经主治哪些病症?
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主治头、项、眼、耳、鼻、喉病、神志病和热病,以治项肩(背面)部疾患为主;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主治头、眼、耳、喉、胸胁部疾病和热病,以治耳病(侧面)为主;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主治头、项、眼、鼻、口齿、喉部疾病和热病,以治面、口、齿部疾病(正面)和热病为主。以上三经的穴位,都能治头部疾患。
手三阳经的顺序是什么?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三阴对照:阳明对太阴,太阳对少阴,少阳对厥阳
手三阳经是指什么
手三阳经分别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这三条经络之所以叫做手三阳经,原因有三点:
第一、因为它们分布于人体的上肢部,起源都是从人体的手部,也就是从手指尖端开始起源的,所以叫手三阳经。
第二、它分布的部位是在人体上肢的阳面,也就是我们在直立时,手的大拇指向前的时候,靠身体外侧的这一面叫上肢的阳面,所以它叫手三阳经。
第三、手三阳经是从人体手指的末端起源以后向人的头部循行的,终止于人体的头部和面部,它主的是上肢阳气的循行,通过手三阳经的穴位针刺或者按摩,就可以治疗上肢部位经络循行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十二条经脉的名称都是什么?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其方向和联系规律如下: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内外关系是手、脚的三阴三阳通过不同的经络相互沟通,形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和手少阴在表面内,手少阳和手厥阴在表里,手阳明和手太阴在表里。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与体内脏腑相通,其中阴经属于脏腑,阳经属于脏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内外经络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为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三阴经
为什么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
“津”、“液”、“气”都是由水谷所化生,通过三焦散布于全身,共同对人体肌肤、孔窍、关节起润泽作用。 “津”是指向外分泌的液体,包括汗液、唾液等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留)而不行者为液。”意指“津”是向外排泄, 而“液”则主要停留于内部,存在于骨节、脑髓、孔窍等处,起滑润和滋养作用 。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又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这是说的津、液消耗所出现的病症。“ 气”则是概指体内流动的精微物质,分布面广 。《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又说:“气脱者,目不明。”由上述可知,“津”、“液”、“气”都属水谷之气所化,虽同属“精微”,在生理、病理上则各有特点。 手三阳经所以用这些名称来概括它的主治病症,除了根据“津”、“液”、“气”的基本意义外,还应结合各经的外行路线,即有穴通路的具体部位去理解。
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所举病症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这些都是手阳明经所到达,也是“津”所敷布之处。因此,用“津”来概括有关病症就比较合适。因其中无腑证,自然不适合说成是主“大肠”所生病有些注家从“津”与大肠的功能联系去解释。如张景岳注说:“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由于原文无大肠腑证,专从大肠立论就有蹈空之嫌。张隐庵注则结合其所主外经病来解释,说:“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千、鼽衄、喉痹诸症。”可作参考。
手太阳经主“液”所生病,所举病症有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耳、目、关节的病症与“液”的不能“灌精,濡空窍”(见《灵枢·口问》有关,也可说是“液脱”所致。病症所涉及的部位即为手太阳经的有穴通路所到达。同样因其无小肠腑证,所以不能说成主“小肠”所生病,而以主“液”所生病较为合适。“液”与小肠有怎样的联系呢?张景岳注说:“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张隐庵注说:“小肠为受盛之官,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所生病。”本经既不及小肠腑病,从“腑”立论自然难以切合原意。还是杨上善编注的《太素》从经脉部位去解释才抓住要点:“两大骨相接之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谓之为液,手太阳主之。邪气病液,遂循脉生诸病也。”
手少阳经主“气”所生病,同样是借“气”字来概括其外经病,包括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等。张景岳注说:“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充皮肤,故为汗出;其他诸病,皆本经之脉所及。”这里也得区分“经”与“腑”的概念。三焦腑是以下焦为主,经即手少阳,行于上肢及头侧部,手少阳所主病中同样是有经病而无腑病,因而不说主“三焦”所生病,而说成主“气”所生病。这里的“气”是与外经相关的“气”,是上部的“气”,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的“气”。前述“气脱者目不明”,临床上更多的是气虚或气闭所致的耳鸣、耳聋,这才是本经主病的重点。
以上手三阳经所主病症的主要部位(肩以下不列入)相互比较,见下表:
总的看来, 手三阳经分主“津”、“液”、“气”所生病,都是从各经的“外经”着眼,而不是从“内腑”着眼,这是符合经穴的主治规律的。手三阳经穴都主治头面五官和上肢部病痛,根据各经的循行所及,其主治各有所侧重。 在《脉书》中, 将手三阳分别称为“齿脉”、“肩脉”、“耳脉”就反映这种主治特点;《灵枢》说成“主津”、“主液”、主气”也具有同样意义。齿之与津,肩之与液,耳之与气,一是从具体部位言,一是从功能作用言,后者更具有概括性。 “津”、“液”、“气”既概括了各经主病的范围,又说明了三阳经之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性。“气一津一液”在生理、病理上可互相转化,用以说明主治,也可见手三阳经的主治范围有其汇通之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在分析全身“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之后说:“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手三阳上达于头面,这正是其以“津一液一气”来概括主治症的意义所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