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病(厥病中医辨证)
本文阅读简介:
- 1、厥病第二十四
- 2、杂病第二十六
- 3、“厥病”这个厥字 怎么解释?
厥病第二十四
【原文】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一本云有动脉)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则可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肠中有虫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译文】
【原文】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夫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一本云有动脉),写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潮受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取足小阳、阳明。
【提要】本段讲述了各种厥头痛和真头痛的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并介绍了不能使用针刺的头痛类型。
【白话解】经气上逆而头痛,若表现为面部浮肿,心烦等症状,可以选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经气上逆而头痛,若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忧,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搏动明显者,针刺放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
经气上逆而头痛,若表现为头沉重而痛,痛处不移,应选取头上纵行排列的五条经脉中的穴位,每行中选取五个,针刺以泻其邪,泻手少阴心经,然后调补足少阴肾经。
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痛时用手按头,却找不到疼痛的具体位置,治疗时可以取头面左右的动脉进行针刺,泻其邪气,然后可以再针刺足太阴脾经加以调理。
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项部先痛,随后腰脊相应作痛,治疗时应先以泻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取足太阳经的其他相应穴位治疗。
经气上逆而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耳前后的脉络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其血,然后取足少阳经调治。
真头痛,疼痛剧烈,全脑尽痛,手足冰冷到肘膝关节的,为不治之死证。
以下几种头痛是不能取远端的腧穴治疗的撞击跌仆之类的外伤,致使瘀血内留的,不能远端取穴;若是因肌肉损伤而。•疼痛不止,只能在局部针刺止痛,不可远端取穴。不能使用针刺方法治疗的头痛是严重的痹证造成的头痛,若是每天都发作,针刺之后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根治。偏头痛,而且伴有半边发凉的,治疗时可以先选取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再选取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针刺治疗。
【按语】所谓的厥头痛和真头痛在病机和症状上有一定区别。厥头痛是由于经脉气机逆乱上冲于头所引起的头痛,真头痛则为邪气在头所引起的头痛,前者头痛较轻,后者剧烈。《难经•六十难》日"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虞庶注"头脑中痛甚,而手足冷至肘膝者,为真头痛,其寒气入深故也"。
【原文】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1]。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提要】本节介绍了各种厥心痛和真心痛的主要症状、证候分类和治疗方法。
【注释】[1]取之然谷、太溪然谷、太溪属足少阴肾经。按本段所述各种厥心痛,皆取所病脏腑经脉的穴位进行针刺,惟此脾气犯心的心痛,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其意难以解释。故张志聪认为"然谷当作漏谷,太溪当作天溪",可参。【白话解】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这是肾经邪气上犯于心的心痛病,故名为肾心痛。治疗时应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就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证,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
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应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
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
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穴。
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极其严重,经常是早上发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发作早上就死亡了。
心痛病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证候是,体内有瘀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
【原文】肠中有虫瘕及蛟蜻,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懊•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裂[1]腹侬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千耵聍[2],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3],烦心头痛,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提要】本段论述了虫瘕、耳聋、下肢活动不利、下血证和风痹证等病证的症状、治疗和预后等。
【注释】[1]惹音烹,满之意。[2]耵聍耳垢。[3]淫泺泺,音落,形容疾病浸淫发展,直到成为痼疾。
【白话解】肠中有虫聚集成瘕,或有寄生虫者,治疗的时候不能使用小针;虫病引起的心腹疼痛,表现为心中烦闷不舒,或者腹中有积聚之肿块,可以上下移动,时痛时止,腹内发热,口渴而流涎,是肠中有寄生虫活动所致。治疗时,用手按住肿块或者疼痛的地方,使之不能移动,用大针刺入,直到虫不动了的时候,再拔出针。只要出现满腹疼痛,烦闷不舒,腹中肿物上下移动的虫病,就用这种方法治疗。
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曲靠瞄立由于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后取足部的穴位。
大腿不能屈伸活动,令病人侧卧,取大转子处的环跳穴,使用九针中的员利针,不要使用大针。因肝不藏血而下血的,针刺曲泉穴治疗。
风痹病发展到严重的阶段,甚至到了不可治疗的情况下,有时像足踏冰块一样寒冷,有时又像双足浸泡在滚烫的汤水中一样。下肢的严重病变向体内浸淫发展,就会出现心烦、头痛、呕吐、满闷的症状,还有目眩之后马上出汗,时间长了目眩更甚;情绪波动,有时悲伤,有时喜悦,有时恐惧,有时气短、心中不悦。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杂病第二十六
【原文】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氂,刺膝无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杯血流,取足太阳;杯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译文】
【题解】本篇论述了多种疾病,因范围广泛、没有一定类别,故命名为"杂病"。
【原文】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皖院然[1],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2],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3],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整,刺膝无疑。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提要】本段论述了厥、嗌干、膝痛、喉痹、疟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注释】[1]目院院然视物不清的样子。
[2]唇漯漯然张介宾注"唇漯漯,肿起貌";马莳注"唇漯漯然,有涎出唾下之意。"综合二注,即为口唇肿起,口涎不收之意。
[3]犊鼻穴位名,在外膝眼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
【白话解】厥病,上逆之气导致脊柱两侧疼痛直达巅顶,头部昏昏沉沉,双目视物不清,腰背强直,这是足太阳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处的血络,点刺出血以泻邪气。
厥病胸中满闷,面部肿胀,涎液不能收,突然出现言语困难,甚至不能言语的,这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应取足阳明经的穴位。
气向上逆充塞咽喉,致使不能言语,手足清冷,大便不通,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肾经的穴位。
厥气上逆而腹中胀满,寒气内盛,肠鸣,大小便不利等,病变在足太阴脾经,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咽中干,口中燥热,口中津液稠粘似胶,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足膝中疼痛,应用员利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出针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可以再次治疗,员利针是长似牛尾长毛的大针,十分适合针刺膝部。
喉痹,若是不能说话,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若是还能说话,就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疟病,不渴,隔一日发作,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若是口渴,而且每天发作,就取手阳明大肠经。
【原文】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虾血流,取足太阳;虾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胭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胭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颇痛,刺手阳明与颇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提要】本段论述了齿痛、耳聋、衄、喜怒、痛、腹满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牙齿疼痛,不怕饮冷,治疗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若是怕冷饮,就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治疗。
耳聋但不疼痛的,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鼻出血不止,有血块的,治疗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若是出血不多而兼有血块的,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仍不止血的,就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若还是不能止血,就针刺足太膀胱经的委中穴,采用针刺出血的方法治疗。
腰痛,若疼痛的部位发凉,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若是疼痛的部位发热,就针刺足厥阴肝经;若是疼痛而不能俯仰身躯,就取足少阳胆经针刺。因感受热邪而发喘喝病的,治疗当取足少阴肾经,并在委中穴附近的血络处放血。 一易怒而不欲饮食,言语很少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常发怒且说话甚多的,治疗时应针刺足少阳胆经。
腮部疼痛,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腮部跳动明显的动脉,刺之出血。
项部疼痛而头不能俯仰的,应针刺足太阳经;项部疼痛而不能回头的,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
小腹胀满,向上波及胃脘和心胸的,全身恶寒瑟缩而发热,小便不利,治疗时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
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腹部胀大,中气上逆冲胸甚至咽喉,张口喘息并发出喝喝的声音,治疗时应该取足少阴肾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腹中胀满,食谷不化,腹中有响声,大便不通利,治疗应当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原文】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弓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颇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挽,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提要】本段论述了心痛、腹痛、痿厥等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注释】[1]岁《太素》、《甲乙经》作"哕"。
【白话解】心痛牵引腰脊作痛,恶心欲呕吐的,取足少阴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心痛,腹中胀满,大便涩而不通,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心痛牵引至后背,致使喘息不利,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若不愈,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
心痛,仅有气短而呼吸困难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
心痛,应当针刺第九椎之下的筋缩穴,如果疼痛不能止,就在针刺之后用手按压,一般就可以马上止痛。如果这样还没有效果,就在筋缩穴的附近寻找位置,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用这种方马上就可以奏效。
腮部疼痛,应针刺足阳明胃经颊车穴周围的动脉,针刺出血之后就会马上见效;若是不能止痛,用手按人迎穴旁边的动脉,很快就可止痛。
气逆上冲,针刺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者屋翳穴,以及胸下的动脉。
腹中疼痛,针刺两侧的天枢穴处的动脉,刺过之后用手按压,马上就好;如果还不能好,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街穴,针刺过后用手按压,马上见效。
痿厥病,将四肢都缠束起来,就会感到闭闷不舒,于是迅速将其解开。这样的治疗方法每天做两次,四肢没有感觉的病人,十天之后就能有感觉了,然后坚持这样的治疗,不要半途而废,直至病愈为止。
呃逆的病,用草刺激病人的鼻腔,打喷嚏之后,呃逆可止;另外,屏住呼吸,到呃逆将至之时,迅速提气,然后呼气,使气下行,这样也很快能止住,或者当发作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次,也能治愈。
“厥病”这个厥字 怎么解释?
“厥”,逆的意思。厥证,是指厥逆之病,由于脏腑经络气血逆乱,而致手足厥冷、或厥热,以及昏晕卒倒不省人事等一类病证
中医认为其形成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平时肝阳偏旺,饮食不节,精神受到刺激或剧痛等,使气机逆乱,血随气逆或痰随气升,蒙蔽心神而发;另一种成因是元气素弱,或因病后气津受伤,或失血等,致使气血不能上承而发.
根据内经记载以前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尸厥"等.后世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等
机理就是这个了阿~~~~~:一是平时肝阳偏旺,饮食不节,精神受到刺激或剧痛等,使气机逆乱,血随气逆或痰随气升,蒙蔽心神而发;另一种成因是元气素弱,或因病后气津受伤,或失学等,致使气血不能上承而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