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蒿(芦蒿是什么菜)
本文阅读简介:
- 1、芦蒿的种植
- 2、芦蒿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态上有何区别?
- 3、芦蒿对环境条件有何要求?
芦蒿的种植
芦蒿的主要繁殖方式有: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也可用根状茎繁殖。
(1)扦插繁殖一般在7~8月份(不能过晚,否则植株生长期不足,影响次春的产量),选用当年未收割过的蒿秆,要求健壮无病虫,腋芽未萌发,茎粗1厘米以上,剪成15~20厘米长的插条,每段插条顶端至少有1~2个饱满芽。一般采用开沟扦插,以插条的2/3入土为度,浇透底水,保持土壤湿润,有利生根。
目前,这是人工种植芦蒿的主要繁殖方式,简便易行。但由于需要大量的插条,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
(2)分株繁殖一般在清明前后,将尚未收割的高10厘米以上的芦蒿幼苗连根刨起,栽植于畦面。这种方式费工,占地时间长,生产上不常用。
(3)种子繁殖由于以上两种无性繁殖方式的繁殖系数都较低,大面积生产上采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可于10月上、中旬采集成熟的芦蒿种子,在第二年3月中旬至6月初,温度在10~15℃以上即可播种。播种时,将种子与细土或河沙拌匀,撒播或条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出苗。播后约10天,即可出苗,40天后当苗高10厘米时,定植于大田。
芦蒿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态上有何区别?
芦蒿按叶形可分为大叶蒿、碎叶蒿和嵌合型蒿3个类型:
(1)大叶蒿 又名柳叶蒿。柳叶形或叶羽状3裂,较耐寒,萌发较早。
(2)碎叶蒿 又名鸡爪蒿。叶羽状5裂,耐寒性略弱,萌发稍迟。
(3)嵌合型蒿 在自然状态下,往往在同一植株上,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叶形。
芦蒿按嫩茎颜色可分为白芦蒿、青芦蒿和红芦蒿3个类型:
(1)白芦蒿 茎淡绿色,自然状态下株高20厘米以上茎色才稍显淡紫色,茎秆粗而柔嫩,香味淡,产量较高,耐寒性强,春季萌芽较早,一般属大叶蒿类型。
(2)青芦蒿 茎青绿色,自然条件下株高10~15厘米茎色开始变紫,香味略浓,产量高。
(3)红芦蒿 茎紫红色,茎秆较细而硬,纤维多,产量低,品质较差,但香味浓。
芦蒿的茎色、香味和柔嫩程度是品种的重要性状,也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稀植,通风好,光照强,氮肥少,则茎秆颜色浓,香味浓,纤维多;密植,通风差,光照弱,氮肥足,则茎秆颜色浅,香味淡,质柔嫩。
芦蒿对环境条件有何要求?
芦蒿为耐寒多年生蔬菜,性喜冷凉湿润气候,耐湿、耐肥、耐热、耐瘠,不耐干旱。
(1)温度 芦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早春气温回升到5℃左右,地下茎上的侧芽(潜伏芽)开始萌芽,日平均气温12~18℃时生长较快,日平均气温20℃以上时茎秆容易木质化。地上部分遇重霜枯死,地下部分的根状茎及根系可露地越冬。露地野生芦蒿一般春季萌发,5月上、中旬营养生长加快,是露地芦蒿上市高峰期。如采取保护地栽培,上市期可提早到上年12月中、下旬。如果温度适宜,芦蒿可周年生长,无明显的休眠期。
(2)光照 芦蒿属长日照作物,喜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只是在强光下嫩茎易老化。7月上旬花芽分化,7月下旬开始抽薹,9月中、下旬开花,10月份结实。
(3)水分 芦蒿根系浅,喜湿,在旱地和浅水中均可生长。土壤湿度以60%~80%最有利根状茎的生长和嫩茎抽生。在排水不良的田块,发根少且生长不良,长期渍水,根系变褐枯死。在夏季高温干旱条件下不易死亡,但植株生长不良。
(4)土肥 芦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及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在黏重、瘠薄的土壤中生长不良。芦蒿耐肥,对养分的要求以有机肥为主且需肥量较大。适施氮肥,多施磷、钾肥有利于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