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适,鸿是江边鸟上联是什么
本文阅读简介:
- 1、洪适生平简介 洪适是怎样的人 洪适的作品 洪适的故事
- 2、(9)洪适——历史名人教育之路
- 3、洪适原文_翻译及赏析
- 4、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诗词赏析
- 5、满江红·春色匆匆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洪适生平简介 洪适是怎样的人 洪适的作品 洪适的故事
本 名:洪适
别 称:洪造
字 号: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
号:盘州,又自号盘州老人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出生时间:1117年
去世时间:1184年
主要作品:《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盘州文集》
主要成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职 业:丞相、金石学家、诗人、词人
爵 位:魏国公 三 公 太师
女 婿:许及之参知政事
后世名人:洪天锡、洪承畴、洪秀全等等
洪适——北宋大臣
洪适(kuò)(1117年—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洪晧长子。因晚年居住老家饶州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宋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与弟洪遵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右丞相。封太师、魏国公,食邑五千户,实封二千六百户,卒谥文惠。祀乡贤。配石氏封蔡国夫人,又配沈氏封魏国夫人。周必大所撰《宋宰相赠太师魏国文惠公神道碑铭》:“公器业早成,与人诚实,无浮礼,文华天赋,济以力学,步骤经史,新奇富赡,兄弟鼎立,自成一家。”,许及之所撰《宋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赠特进洪公(适)行状》,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三洪同朝并为台辅世所罕见。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四十八岁登丞相位。
(9)洪适——历史名人教育之路
(9)洪适——历史名人教育之路
文:杨庆瑞
1
宋朝时,一个孩子刚刚13岁,老爸出使金国被扣留。他上有祖母和母亲,下有两个弟弟。
一下子,全家人的重担落在他的肩膀上。这个孩子就是洪适。
13岁的孩子,一边担心父亲的安危,一边还肩负全家重任。
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读书学习的年龄,家庭遇到如此变故,真的是难为他了。
但是,他后来却获得了个人的成功,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这是怎么回事呢?
2
洪适在父亲被金国扣留以后,勇敢地撑起这个家,还努力学习,并带着两个弟弟一起读书。
他有空的时候要想办法安抚祖母和母亲,让她们不至于太担心难过。
作为大哥哥,洪适带着两个弟弟读书学习。13岁的哥哥,自己还是个孩子,能主动学习已经不错了,却能带着弟弟们共同学习,这点能做到都是很非常难得。
重要的是这个哥哥的教育成果非常显著,后来长大后,他和两个弟弟洪遵和洪迈都是文学家,都以文章名满天下。
洪适不但安抚了家人,还把家庭教育的问题解决了。
究其原因,是他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把责任义无反顾地揽下。我原来一篇文章提到过“负责任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观点放在洪适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3
也是在父亲被外国扣留的那一年,金兵南下,逼近洪适全家所在的嘉兴,形势危急。
洪适一家人慌乱无措,上无法依赖祖母和母亲,下无法依赖弟弟妹妹,佣仆无法给出有用的建议。
这个时候,13岁的孩子便担当起顶梁柱的角色,成了全家人的主心骨。
他当即决定,带着全家人回到了老家江西洪岩。待到金兵退去,洪适又带着全家回到了嘉兴。
当是他的父亲在金帮,听到金兵杀到嘉兴,并进行了掳掠,担心不已,竟至病倒。
其实这期间,洪适已经带着家人完成了避难之举。
13岁的孩子,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洪适已经成了一家之主,责任在身,是他的动力所在啊!
4
洪适带着弟弟勤学苦读,数年不辍,饱览百家经史,能文善赋。
渐渐地,他们兄弟便在嘉兴成了名人,结交了很多当地文人墨客。以至于后来洪适和兄弟洪遵都受到了宋高宗的亲自接见和称赞,并当场封了官职。
这都跟他带领弟弟刻苦学习分不开的,要说什么给了洪适动力,那就是责任心。
在动物世界,一个群体里面如过失去了首领,自然就出现了一个新首领。因为必然有一个会承担起带领群体的责任。
在这个家庭里,洪适就是因为承担起责任而撑了这个家的主心骨。
5
在困境中逆生长,而且获得成就,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少年老成并努力成名的不在少数,勇于承担的也不在少数,但是面对困境,自己努力,并带着自己兄弟一起成长,一起获得成就,就真的是少之又少。
洪适的成就,归功于他责任心的自发性。
关于责任心的培养和启发,估计不少家长很是头痛。
当然不可能去营造一个家庭困境让孩子感受,但是可以明确孩子的责任,让他们从小就有责任意识。
小的时候可以承担自己的事,长大便可承担家庭责任,便可承担更大的公司责任,甚至是国家责任。没有小时候的责任启蒙,长大了突然给到压力,只能是被压垮。
6
可以看到,父亲被金国拘留一事,直接造成了洪适家庭陷入困境,于是激发了洪适的责任心。
沉着应对,观察并准确判断当时的战争形势,避开战乱。
通过带着弟弟勤学苦练,广交当时文士,成功获得了少年版的困境大逆袭。
大事难事看担当,像洪适,一个少年,担当起重任的时候,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洪适原文_翻译及赏析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諡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洪适 成就
金石
洪适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尤其是其在知绍兴府任内和家居16年期间,用力尤多。先后著成《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见《隶释》),又著《隶缵》、《隶图》和《隶韵》。 但《隶韵》未成。今传世者仅 《隶释》和《隶续》两种,所著《隶释》、《隶续》,先依碑释文,着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对后代有重大影响。另著有《盘州集》八十卷。洪适对魏晋和隋唐的碑刻也很精通,曾据《丹州刺史碑》、《皇甫诞碑》等碑刻,订正正史上一些记载的错误。
家族成员
高祖父
洪士良(996年—1069年),生二子洪炳、洪立,赠太师正一品,学群书,怡情山水。轻财好义,积德怀仁。士良公师承宋国师吴景鸾技艺精湛,得吉地葬鄱阳。士良公曰:“葬我必于滃港仓下,子孙当青紫不绝”。士良公时洪家已退出士大夫阶层,士良公“志操不群”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家境大富。望子孙读书业儒。以光复家门。北宋人,饶城,为鄱阳派之始祖。享年七十有三,自卜葬鄱阳五十三都滃潭龙舌嘴,壬向。其山总计四十九亩九分有零,山粮二斗七升正。妣章氏,葬乐平项冲(头冲塘)风吹罗带形山,已向。
曾祖父
洪炳(1035—?),行十二,字伊济。龙游知县官至中大夫但早逝赠太子太保、右仆射既右丞相正一品、纪国公。妣何氏,赠杞(纪)国夫人,葬柳洲乾明寺。生二子:洪彦升字仲达登宋元丰八年进士官至太中大夫赠少师、光禄大夫、秦国公。正一品妣张氏,封秦国夫人,合葬乐平金山乡项冲,次子洪彦暹。
祖父
洪彦暹(1058—1128),字季深,官至右通直郎赠太师、秦国公。正一品, 妣董氏,封秦国夫人,享寿八十有六。合葬滃潭龙舌嘴,已亥向。生七子:皓、曦、晔、㬇、晖、曜、昢。
父亲
洪皓(1088-1155),字光弼,使金十五年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官至礼部尚书,徽猷阁直学士左朝散大夫,赠鄱阳开国候食邑一千二百户,赐金鱼袋。生八子:适、遵、迈、逖、逊、邈、邃、迅。
人物生平
父亲洪晧,曾任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弟洪遵、洪迈先后同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
能行家事忠义报
洪适自幼聪颖好学,学业优异,有“日诵三千言”之誉,成童子后,作文条理分明,构思巧妙,深得师长赞誉。十三岁时,父亲出使北方,家中祖母董氏夫人年迈,母亲沈氏夫人多病,弟妹年幼,全家各等事务大都由他主持处理。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跨过长江进犯吴地(今苏南和浙北),逼近秀州(今浙江嘉兴),形势十分危急。当时洪家寄住秀州,一家妇幼面临战乱,慌乱无计。在此危难之时,洪适毅然决定全家奔回故乡。他在仓促中带领家中年轻力壮的佣仆,护送祖母、母亲和五个弟弟、三个妹妹登程回乡。一路上,租船只,赁车马,指挥若定,调度得当,跋山涉水,远历千里将全家人安全领归故乡乐平。洪家离开秀州没有几天,金军骑兵果然攻入秀州城大肆抢掠,还掳去了一批平民男女作奴隶。洪皓在冷山得知金军掳掠秀州的讯息后,挂念留在秀州的家眷,十分焦虑。当时听说有秀州平民被掳至冷山,他就千方百计打听寻找。几个被掳至冷山的秀州人对他说:秀州官吏都在城陷之前携家眷逃往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避难去了,但不知洪家的下落。由于音讯不通,洪皓得不到确信,对留在秀州的老母、妻子、儿女终日放心不下,难解焦虑,竟大病了一场。
洪适一家回到故乡洪岩后,沈氏夫人因长期生活在江浙沿海地区,对洪岩山区水土不服,洪适兄弟也对这个远离城市的洪岩生活感到不习惯,加之洪皓的俸禄是由秀州供给的,所以,当金军北退以后,洪适又带领全家回到了秀州。
绍兴八年(1138年),洪适的母亲沈氏夫人,因洪皓困系北方,音讯难通,吉凶难定,她在家日夜思念,积忧成疾,不治病故。洪适在万分哀痛中仍能井然有序地操持丧事,按诰命夫人的葬礼安排祭仪,并遵照母亲生前意愿将灵柩运抵无锡安葬(其外祖家居无锡)。处处以礼行事,深得亲朋长辈的赞誉,充分显示了青年洪适独当门户主持家政的才华。
洪适自故乡返回秀州之后,与兄弟刻苦读书,经过数年努力,已饱览经史百家,能诗善赋。每逢同学集会讨论诗文写作时,必有诗文佳作飨友,后来,洪适便渐渐地以文章优秀闻名于州郡,当地文士都慕名和他相交作朋友。
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同时赴京应考,他与洪遵双双高中博学宏词科,成为进士,得到宋高宗的亲自接见和称赞:“父在远方 子能自立 此忠义报” 。并授予敇令所删定官的职位。不久又提升为秘书省正字,从此洪适的文名远扬天下。
居官为民请命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南归以后,洪适任台州(今浙江台州地区)通判。当时秦桧党羽主管台州政事,腐败至极,刑事诉讼中贿赂公行,造成了很多冤狱,坑害了很多无辜平民。洪适一次到黄巖县(今属浙江省)巡视,发现监狱中囚犯高喊冤枉,即传令有关吏、囚询讯,将冤情记录在册,呈文上报浙江东路提刑司,请求为民平冤。但是,由于知州等人有秦桧为靠山,洪适不但没有能够为民平冤,反而因此丢掉了乌纱帽,被罢免了台州通判的职务,九年没有起用。在此期间洪皓已流放英州(今属广东)。洪适为侍候父亲,经常往来于杭州和英州之间。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洪适被任命为荆门军(今湖北当阳、荆门等县)知军。此时秦桧新死,朝政呈百废待兴之势,高宗即召令天下征求施政意见。洪适到荆门上任之初就着手修复农政、安抚因灾荒和战祸而流离失所的农民,整治社会秩序,兴办地方公益。在施政中发现了很多弊端。此时,他根据当时社会实况,上书朝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减轻茶税。第二,减免各州代贡物品。历代皇帝都规定地方以当地特产为贡品,每年照例按数按时上贡。有的地方某种特产减少了或绝迹了,仍要按数上贡,或者折币(银钱)代贡,成为地方百姓一项负担。洪适认为不合理,不利民生,故建议减免。第三,重建因战火毁坏的书院、试场,恢复旧有科举名额,以选天下人才。第四,免除无人耕种的官田赋税。由于连年战事,丁壮多上前线,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不少地方官田无人耕种,无租税可收,但朝延仍要地方 *** 缴纳这类官田赋税,地方 *** 又将这些税摊派到农民身上,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洪适从普通农民的利益出发,建议免除这一不合理负担。
洪适任徽州知州时,至婺源等县巡查田赋、茶税、徭役,发现乡间富有农户几乎不承担徭投,而生活贫困的自耕农却要负很重的徭投,存在严重的徭投不均的弊端;还发现地方官吏趁征收赋税之机敲榨百姓,勒索钱财,中饱私囊。洪适严令属下各县、监、镇及各官监税务:如“有虐吾民者必劾”,即声明将严惩贪官污吏,以保护平民利益。他还严令通判厅以下收集钱粮赋税的衙门,收取各种赋税时不得增加分文手续费。如有违反,必定惩处。徽州百姓多感其恩德,都安心耕作,按契完粮纳税,秩序安定。
洪适升任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后,曾上书论述当时徭役不均的弊端和利害,建议下令州、县采取措施尽快均徭投,以保护广大平民百姓的利益。他还上书建议朝廷责令江东路沿江各州县允许农民用原价赎回被官府和豪绅收占的农田,以安定因战祸、灾荒而流离失所返回家乡又无田耕种的农民。
洪适向朝廷提出的各种施政论述和奏疏,都曾被朝廷采纳实施,但由于当时官场腐败,除他自己亲自治理的地方实施较好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实施不力,因此收效甚微。
在朝力图收复中原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金各部越过淮河攻打南宋,一直攻到长江北岸。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宋高宗也亲临建康(今南京市)督战。宋军在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市)一战将完颜亮所部各军击溃,在溃退中完颜亮被其部将完颜宜杀死。至此,南侵金军全部北散逃窜。这就是有名的“采石矶大捷”。洪适当时任江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此次抗金战斗中,他率领属官,及时组织、运送粮饷等军需辎重,供给抗金将士,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朝廷升为尚书省户部郎中,总领淮南东路军马钱粮。
在完颜亮南侵的同时,辽东女真另一部族首领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王。完颜亮采石矶丧命以后,完颜雍拥兵南下开封,定年号为大定,以号令金军各部。但完颜亮所领各部新败北归,忙于休整,都没有表示是否拥立完颜雍,处于纷乱未定局面。洪适认为此时是收复中原的良好时机。他上书朝廷,建议趁完颜雍自立为帝还未得到女真各部族拥护之时,急调东南(今苏、皖、浙、赣、闽)各路军马进占淮泗(淮河南北一带),号令四川(今四川部以东地区),汉中(今四川、陕西交界地带)各路军马向中原进发,密令中原汉族抗金义士夺取州县城池,形成割据局面,朝廷给这些割据首领授予官衔和封号,待川、汉、鲁之兵齐集之时,向金军发起内外攻击,中原定可恢复。南宋朝廷害怕以农民起义军为骨干的北方抗金义军会危及其统治,竟以此举会“养虎贻患”为由,拒绝了洪适的建议,失去了一次光复中原的良机,致使完颜雍轻易地统一了北方。
高宗退位,孝宗登极以后,金军又南侵淮东。宋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东海等县市)、符离(今属安徽宿县)两大战役中动用了大量的兵力。洪适悉心调度战场所需要的器械、粮饷和其他军需物资,件件都及时供给,从无短缺,使战争顺利取胜,将金兵赶回了淮河以北。
隆兴二年(1164年),洪适出任中书舍人,成为皇帝的近臣和高级幕僚。当时金兵再犯淮南,边防军事情报纷至沓来。洪适除了为皇帝起草诏令文书外,还夜以继日地参与军机,在调度部队、协调各部队的关系、安排攻击程式等方面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由于指挥得当和前方广大爱国将士及百姓奋力战斗,很快取得抗击金兵的胜利,再次迫使金兵北撤休战。金军新败,宋军本可以乘胜北伐,但由于南宋皇帝软弱,兵将不肯出死力,都安于现状,北伐计画始终未能付诸实施。金军多次南侵都以失败告终,一时一反常态要求休战为盟,并邀请南宋遣使参加完颜雍的生辰庆典。孝宗皇帝允邀派洪适任贺生辰使使金。洪适本不欲前往,无奈君命不可不受。金方派其枢密院士高嗣先为接拌使(相同于陪同使者),迎接洪适使金。高嗣先自言他的父亲与洪皓曾有德交,对洪适颇为尊重,为洪适在金国的行动提供了很多方便。洪适游历了不少地方,掌握了很多敌情。他面对失去的河山,非常悲愤。途经著名的赵州桥时,痛感国土沦亡,发出“何时冠盖集,一变犬羊臊”的沉痛感慨。他到洛阳赏过名园牡丹后,尤感悲愤,即作七绝一首为纪。诗云:天香国色傲春华,不肯争先伍杂花,西洛尘埃长太息,名园今属犬羊家。
吏称洪适此次使金“得其要领以归”。但是此“要领”对于软弱的南宋小朝廷并未发挥任何作用。
洪适自孝宗登基以来,掌管军政大事,深得孝宗器重。乾道元年(116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皇帝亲自交待参政(即副宰相)钱端礼和虞允文“三省事与洪适商量”即朝廷军政大事都要与洪适商议处理。洪适此时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职权。不久,孝宗又升洪适为参知政事,拜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院使,即任宰相。洪适在朝身居要位,本欲修复农政,厉兵秣马,统一军令,加强边备,力争早日收复中原;但他积数十年经历,深谙朝廷软弱、安于现状,官场腐败、鱼肉百姓,军令难行、士气不扬等黑暗状况,实是积重难返,难以挽回大局,经过一番痛定思痛之后,只好忍将夙愿付东流,辞去了宰相职位。
洪适的诗文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宋代·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宋词精选 , 渔人 , 生活同情芥毛金爪勇难乾,肯作霜花对乍寒。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宋代·洪适《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
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
宋代 : 洪适
展开阅读全文∨ 芥毛金爪勇难乾,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 秋天 , 植物忧愤暮雨萧萧,飞败叶、增添秋色。登高会、痴风吹散,山居嘉客。人世难逢开口笑,老来更觉流年迫。到如今、黄菊满园开,无人摘。珠履凑,铢衣窄。萦翠袖,催牙拍。索松儿添半,战酣相吓。橘绿橙黄时节好,舞停歌罢门墙隔。酒醒时、枕上一声鸡,东方白。——宋代·洪适《满江红》
满江红
暮雨萧萧,飞败叶、增添秋色。登高会、痴风吹散,山居嘉客。人世难逢开口笑,老来更觉流年迫。到如今、黄菊满园开,无人摘。
珠履凑,铢衣窄。萦翠袖,催牙拍。索松儿添半,战酣相吓。橘绿橙黄时节好,舞停歌罢门墙隔。酒醒时、枕上一声鸡,东方白。查看更多洪适的诗文
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诗词赏析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宋代:洪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赏析
洪适的《渔家傲引》,共有词十二首。词前有骈文“致语”,词后有“破子”、“遣队”。十二首词分咏渔家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情景,从“正月东风初解冻”起,至“腊月行舟冰凿罅”止,词体与《渔家傲》无异。
首句“子月水寒风又烈”,是在描写“子月”(即农历十一月)的特定环境下,渔家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趣。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水寒风又烈”,是“子月”的气候特征。但这里并非泛写气侯,而是下文诸多内容的张本,渔人的劳动、生活、思想,皆与这种特定气侯相关联。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圉圉”一句,写巨鱼的逃跑,形象逼真。“圉圉”,困而未舒貌,语出《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丙穴”,本来是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其地有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这里是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活用典故,如同己出。“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一个“从”字,把渔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表现淋漓尽致。上片结句进一步写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
在这片中,作者对渔人所流露的感情,是同情和怜悯的。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渔人的生活。“昨夜”、“今宵”两句,是全词仅有的一组对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以少见多,以少总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此句字字用力,既有其具体性,又有其概括力,“衣百结”三字尤其着力,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都浓缩在这三字之中。如此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风之中,不言而喻,在这种形象画面里,凝聚着作者的同情。这也是当时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结句则再转一笔,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不知”一句,脱鞲而出,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猛宕一笔,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且藏辞锋于婉转之中:明明是慨叹“人世多离别”,却又加“不知”二字,其实这里渔人的“不知”,正是作者所“深知”,唯其深知,才能这样由此及彼,不失时机,予以指斥,慨乎言之。这种结尾,如豹尾回顾,相当有力。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把渔人写成了劳动者,写成了真渔人。以前此类词中出现的渔人形象,主要是杂有政治色彩的隐士,他们或是“蓑笠不收船不系”的懒散,或是“一壶清酒一竿风”(均见《敦煌曲子词》)的安逸,或是坐在钓船而“梦疑身在三山岛”(周紫芝《渔家傲》)的幻想。他们“不是从前为钓者”,而是政治失意之后才“卷却诗书上钓船”(均见《敦煌曲子词》)别寻出路的,总之是“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五代李珣《渔父》)。洪适这首词笔下的渔人却是“为鱼”的,他靠撒网为生,不同于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的隐士。他也有“醉眠”的时候,但那酒,是“长把鱼钱寻酒瓮”(见“正月东风初解冻”首),是自己劳动换来的。在这首词中,“西浦月”、“南溪雪”两句,点缀意境是很美的,再加上“醉眠”与“独钓”,似乎渔人也有点儿隐士风度了,但是词的下句便是“妻子一船衣百结”,直写其全家经济生活的艰辛,这是最能表现渔人处境的一笔,也正是以前词人笔下的“渔人”形象所独缺的。至于“西浦月”、“南溪雪”,那是大自然的美,是造物主赋予全人类的,而渔人在烈风寒水中能够享受的,也就是只有这么一点点儿。
满江红·春色匆匆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满江红·春色匆匆
[作者] 洪适 [朝代] 宋代
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吾老矣,坡轮西下,可堪弄影。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
蜂蝶闹,烟花整。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尽三觥、歌罢酒来时,风吹醒。
《满江红·春色匆匆》作者洪适简介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諡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洪适的其它作品
○ 生查子·腊月到盘洲
○ 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 满江红·暮雨萧萧
○ 渔家傲引
○ 渔家傲引(破子)
○ 洪适更多作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