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治疗
本文阅读简介:
- 1、肺心病怎么治好
- 2、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 3、什么是肺心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肺心病?
- 4、肺心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什么?
肺心病怎么治好
急性期积极控制感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缓解期去除诱因,避免疾病进展。
[药物治疗]
1.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原则上选用窄谱抗生素为主,选用广谱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可能的继发真菌感染。 (2)氧疗:通畅呼吸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尿量增多,水肿消退,肿大的肝缩小、压痛消失。不需加用利尿剂,但对治疗后无效的较重可适当选用利尿、强心或血管扩张药。 (4)控制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经过治疗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2.缓解期 采用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逐渐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预后情况]
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加重,随肺功能的损害病情逐渐加重,多数预后不良,但经积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控制呼吸道感染:青霉素,每日200~400万u,分次静脉点滴,并加用链霉素,每次0.5克,每日2次,肌注。过敏者改用红霉素1.5克加氯霉素1~2克,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平喘、化痰、吸氧及适当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措施。平喘多用氨茶碱0.25克稀释后静脉点滴。化痰可用必嗽平,每次16毫克,每日3次。
③控制心力衰竭:根据病情,适当使用小剂量、短疗程、作用缓和的利尿剂和强心甙。如双氢克尿塞,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速尿20~40毫克,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寒痰壅盛:咳嗽痰多,短气喘息,痰白质稀,恶风易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茯苓30克,半夏、白术、苏子、陈皮、当归、厚朴、前胡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②痰热壅肺:咳嗽痰黄,不易咯出,身热口渴,胸闷烦躁,大便干燥,苔黄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
方药:生石膏30克,瓜蒌20克,桑白皮、黄芩、半夏、莱菔子、杏仁、贝母各10克,炙麻黄、甘草各6克。
③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咳喘不止,动则尤甚,痰多质稀,腰酸腿软,畏寒乏力,舌胖质暗、苔白滑脉弦细。治宜温肾纳气、肃肺化痰。
方药:茯苓、熟地、山药、泽泻各15克,丹皮、山萸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各10克,肉桂、制附片各6克。
④脾肾阳虚、水湿浸渍:咳喘心悸,不得平卧,面色晦暗,四肢清冷,浮肿少尿,舌胖质淡、苔滑腻脉滑细。治宜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药:车前子、泽泻、茯苓、白芍各12克,白术、猪苓、陈皮、半夏、贝母、桔梗各10克,桂枝、干姜、制附片各6克。
什么是肺心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肺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肺心病本身是肺源性的心脏病,所以在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到心肺的功能,治疗主要是以控制感染为主。包括用药,可以采用药物的敏感实验,来选择相应的药物,常用的有青霉素或者是头孢类的抗生素,可以控制真菌的感染。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呼吸道受到阻塞缺氧,可以通过氧疗的方法进行改善,同时要控制心力衰竭,在积极地用药控制感染以后,可能会出现水肿消退,压痛消失这种情况,还要控制心律失常的现象。因为对于肺心病,还可能会出现心动过速这种情况,所以可以根据具体的病情,采用缓解心律失常的药物,同时也可以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改善身体状况。
肺心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控制呼吸道感染:一般首选青霉素,每日200万-400万u,分次静脉点滴,并加用链霉素,每次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过敏者改用红霉素I.5s加氯霉索1,0~2.0g,静脉点滴。每日1次。也可据病情选庆大霉索,长那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菌素等。有条件时,根据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来选用药物,则更为合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平喘、化痰、吸氧及适当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措施。平喘多用氨茶碱0.25g稀释后静脉点滴。化痰可用必嗽平,每次16mg,每日3次。
(3)控制心力衰竭:根据病情,适当使用小剂量、短疗程、作用缓和的利尿剂和强心甙。如双氢克尿塞,每次25mg,每日3次。速尿20-40mg,每日3次。适当采用上述措施后,如心力衰竭未有纠正,方可考虑快速短效的洋地黄类强心甙,如西地兰0.2~O,4mg稀释后静脉注射。
2.中医药治疗
(1)寒痰壅盛:咳嗽痰多,短气喘息,痰白质稀,恶风易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茯苓30克,半夏、白术、苏子、陈皮、当归、厚朴、前胡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2)痰热壅肺:咳嗽痰黄,不易咯出,身热口渴,胸闷烦躁,大便干燥,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生石膏30克,瓜萎m克,桑白皮、黄芩、半夏、莱菔子、杏仁、贝母各10克,炙麻黄、甘草各6克。
(3)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咳喘不止,动则尤甚,痰多质稀,腰酸腿软,畏寒乏力,舌胖质暗、苔白滑脉弦细。
治法:温肾纳气,肃肺化痰。
方药:茯零、熟地、山药、泽泻各15克,丹皮、山萸肉、苏于、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各10克,肉桂、制附片各6克。
(4)脾肾阳虚、水湿浸渍:咳哨心悸,不得平卧,面色晦暗,四肢冷,浮肿少尿,舌胖质淡、苔滑腻脉滑细。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药:车前子、泽泻、茯苓、白芍各12克,白术、猪苓、陈皮、半夏、贝母、桔梗各川克,桂枝、干姜、制附片各6克。
[预防与调养]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疾患,防治感冒。
2.宜进禽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有心衰者应控制钠、水摄人。忌烟酒。
3.生活规律,顺应自然,秋冬变节时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诱发或加重病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