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少年钱钟书的成长历程
  • 2、钱穆、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钱氏家族显赫千年的秘密在于……
  • 3、三江学院历任董事长名单

少年钱钟书的成长历程

        钱钟书是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1935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1937年得副博士学位,然后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1938年,清华大学聘为教授。他父亲是国立浙江大学教授,也曾有段时间任清华大学教授。

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扶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

他自小在大家庭长大,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有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

他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钱钟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钱钟书都跟着去。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

他六岁入秦氏小学。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

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但附学不方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

钱钟书和钱钟韩跟伯父读书,只在下午上课。父亲和叔父都有职业,家务由伯父经营。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钱钟书总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钱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家里不藏。钱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那时,钱钟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而非死读书。

他纳闷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过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斤斤的金箍棒。

父亲不敢得罪伯父,只好伺机把钱钟书抓去教他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伯父听见,只好拧肉,不许钱钟书哭。钱钟书身上一块青、一块紫,晚上脱掉衣服,伯父发现了不免心疼气恼。

父亲如此教育,钱钟书对数学后不敏感。他考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

小时候,钱钟书最开心的是跟伯母回娘家。玩得真是非常开心,可是一回家他就担忧。知道父亲要盘问功课,少不了挨打。父亲不敢当着伯父管教钱钟书,可是抓到机会就着实管教。因为钱钟书不但荒了功课,还养成不少坏习气,比如晚起晚睡,贪吃贪玩等。

14岁钱,钱钟书和钟韩同去苏州上学。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钱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父亲辗转回到家,假期已过了一半。

父亲回家第一事是命钱钟书和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翰的一篇颇受夸赞,钱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钱钟书当时非常窘迫: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的哭。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钱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

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

钱钟书写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钱钟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

20岁,钱钟书考上清华大学。秋季就到北京上学,他父亲收藏的“家书”是那时候开始的。父亲过世后,钱钟书才知道父亲把他的每一封信都贴在本子上珍藏。信写得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可惜钱钟书所有的家书,都有“回禄君”收集去了。

钱钟书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钱钟书在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斩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爱的读物。重的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它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的把新条目增补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钱穆、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钱氏家族显赫千年的秘密在于……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一个赓续千年,长盛不衰,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这个家族,进入近现代以来,更是人才“井喷”,孕育了一大批各领域的名家,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蔚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的主风景。这个伟大的家族,便是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吴越钱氏家族。

  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导弹之父,当年号称“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先生的父亲钱均夫先生,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先生1935年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堂弟钱学榘先生1936年赴美,同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先后进入同一名校同一系,一时之间传为美谈。

  钱永健先生

钱学榘先生的长子钱永佑,是斯坦福大学George D. Smith讲席教授,创立分子和细胞生理系。三子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钱伟长先生、钱三强先生与钱学森先生是同族,系出一脉。

  钱三强先生和何泽慧先生夫妇

钱三强先生的父亲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先生,当年劝鲁迅先生做点文章的,就是钱玄同先生(详见《呐喊•自序》)。

钱三强先生是中国原子弹之父,早在1946年春,钱三强先生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还曾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钱三强先生和夫人何泽慧先生同为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伟长先生

钱伟长先生是中国力学之父,是钱穆先生的亲侄子,名字孩是钱穆先生起的。1941年,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被爱因斯坦称赞:“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钱伟长先生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钱穆先生

钱伟长先生叔父钱穆先生,被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钱穆先生在台北去世后,钱伟长先生曾写下一副长长的挽联,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夫妇

钱钟书先生是国学大师、文学研究家,他的父亲钱基博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钱钟书堂弟钱钟韩,是著名的热力学家。

  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

钱镠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他出身微寒,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吴国却经济繁荣,文士荟萃,“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钱镠颁布了八条家规,要求大家必须铭记于心,严格执行。临终前,提出了“十训”,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钱镠所倡导、所精心经营的:宣明礼教,读书第一。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读书第一,就是再苦再难再幸福再富足都要坚持读书。

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供钱穆继续就读。

钱伟长父亲去世比较早,乡邻劝说让钱伟长早点去赚点钱来补贴家用,但是钱伟长的母亲却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让他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钱伟长曾经在《八十自述》中说过:“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外交家钱其琛之子钱宁说过,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是他让我们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人才辈出的家族,都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再好的基因,不努力也是白搭,良好的家风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深受影响,终成大器。

我们努力工作、辛苦挣钱,到底想给后代留下什么?什么才是我们给孩子的任何人都拿不走的财富?我们应该孩子营造着怎样的家风、传递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三江学院历任董事长名单

学校在创建时确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原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院长钱钟韩教授出任首任董事长,著名美籍华裔社会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任名誉董事长,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出任名誉校长,并亲笔题写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的校训,东南大学陶永德教授担任首任校长。2003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学校在原董事会基础上改组成立理事会,由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省教委主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陈万年教授任理事长、校长、党委书记。2013年3月,经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委派,原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丛懋林同志任三江学院党委书记。2014年1月,经三江学院理事会投票决定,原副校长陈云棠教授任三江学院校长。2017年5月,经三江学院理事会投票决定,原常务副校长笪佐领教授任三江学院校长;2019年6月,吴中江教授任三江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