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印木 封印木可以做魔杖吗?
本文阅读简介:
- 1、将要灭绝的植物有哪些
- 2、本溪组古植物特征——最早期中州华夏植物群
- 3、世界上已灭绝的植物
- 4、灭绝的植物有哪些
- 5、杨山组及古植物特征——雏期中州华夏植物群
- 6、由古至今由中至外 人类破坏了多少植物呢 导致其物种灭绝( 就是破坏大自然生态物种 )
将要灭绝的植物有哪些
灭绝的植物有中国鸽子树、本内、苏铁、裸蕨、芦木、封印木、鳞木、莱尼蕨等。
中国鸽子树——珙桐,又名水梨子、鸽子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它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由于我国高山大川多,成了各种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珙桐就是在我国中西部偏僻的山区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之一,植物学家称它为林海中的珍珠、植物活化石和绿色熊猫。
苏铁,中药材名。本品为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苏铁CycansrevolutaThunb,以叶、根、花及种子入药。四季可采根、叶,夏季采花,秋冬采种子,晒干。功能主治为:叶:收敛止血,解毒止痛。用于各种出血,胃炎,胃溃疡,高血压,神经痛,闭经,癌症。
本溪组古植物特征——最早期中州华夏植物群
图4.28 古封印木(未定种)Archaeosigillaria sp.(据王德有等,1987)
4.3.3.1 本溪组古植物
关于本溪组,笔者认为,作为岩石地层单位,本溪组应予保留,因为不仅地质工作者已经长期使用,而且该组岩性特征鲜明,是铝土矿的找矿标志层,同时该组中另有(黄、褐)铁矿。其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侵蚀面之上的褐、黄、赤铁矿和铝土质(粘土质)岩层,局部地区夹灰岩和煤层(线)。其上界与太原组以出现厚层灰岩相区分。本溪组为一个从晚石炭世中晚期达拉期(本溪期)至早二叠世早期紫松期(太原期早期)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广泛分布于河南省。
席运宏等(1987)在进行河南铝土矿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在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系统采集了本溪组中的古植物化石,并与吴秀元一起进行了研究,共计15个属,29个种,11个未定种,分述如下:
石松类:Lepidodendron huixianense,L.aolungpylukense,L.ophiurus,L.cf.canobianum,L.minutum,L.sp.1,Lepi-dostrobus sp.1,L.sp.2,Lepidostrobophyllumovatifolium,L.hastatum,L.aff.triangulare,L.sp.,Archaeosigillaria sp.(图4.28),A.sp.,Stigmaria ficoides。
栉蕨类:Mesocalamites sp.,Palaeostachya sp.,Spheno-phyllumtenerrimum。
瓢叶类:Conchophyllum parvifolium,C.? sp.,Tingiasp.,T.? sp.。
真蕨和种子蕨类:Paripteris gigantea,P.pseudogigantea,P.cf.otozamioides,P.cf.kaipingiana,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L.brongiatii,L.sp.,Pecopteris aspera,Samaropteris gubtier,Sphenopteridium? sp.,Alloiopteris? sp.。
肖素珍(1988)在博爱本溪组中鉴定有Neuropteridium gigantean,N.sp.,Lepidostrobophyllumhastatum,L.ovatifoli-um,Cathaysiodendronboaiense。
阎国顺等(1988)在汝阳鉴定有古植物:L.szeianumLee;L.oculus-felis;L.polygandle,L.cf.qhiutus,L.ruyangense(图4.29),Taeniopteris nystroemii,T.sp.,Tingia carbonica T.hamaguchii为早期中州华夏植物群的分子。
图4.29 汝阳鳞木Lepidodendron ruyangense Xi et Yan(据王德有等,1987)
杨景尧等(1991)记载本溪组中有如下植物化石:Lepidodendron? szeianum(巩义瑶岭);Lepi-dodendron tripunctatum,L.oculus-felis,L.posthumii,Cathaysiodendron cf.nanpiaoense,C.incertum,Lepi-dodendron sp.(登封大冶董家沟,王仁农等,1985);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豫东永城);Linopterisbrongniartii(豫北焦作龙洞、恩村);? 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Sphenophyllum laterale,S.spp.,Cal-amites sp.,Pecopteris cyathea,P.sp.,Alethopteris huiana,Callipteridium tachingshanensis,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 Palaeostacya rbbta(在渑池坻坞铝土岩中);另外,在陕县观音堂,本溪组靠顶部:Sphenophyllum sp.,S.nystroemii,S.tenuis,Neuropteris sp.Cordaites schenkii,Acanthocarpus sp.;陕县观音堂太原组灰岩之下相距5.8m的泥岩中:Sphenophyllum laterale Sze,S.emarginatum,S.sp.,Bowmanites spp.,Calamites sp.,Annularia pseudostellata,Pecopteris sp.(P.cyatea)。
本溪组内古植物共计约25个属70个种。
4.3.3.2 植物群性质
在豫北分区的本溪组中鳞木植物有L.huixianense,L.aolungpulukense,L.ophiurus等小叶座、纵列纺锤形的类型,同时在本溪组还发现了L.posthumii,L.oculus-felis(博爱、登封、巩义)和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的存在(肖素珍,1988;王仁农,1985),这些种均被视为华夏植物群的重要代表分子;上述的这些鳞木类,已显示了华夏植物群鳞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由于东方型鳞木和华夏木所显示的形态特征,是华夏植物群鳞木类所共有的特点,是真正的华夏植物群与东亚以外同期类似植物群之间最突出的不同点。
同时本溪组中还有Tingia和Conchophyllum parvifolium,也都是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分子和指示性分子。
另外Archaeosigillaria sp.发现于泌阳常坪,是一种世界上经常出现于泥盆纪或早石炭世的古封印木标本,它在中石炭世的出现,世界上也还是第一次。该属现有一种(Archaeosigillaria serotina Gothan)发现于德国萨克森州的斯蒂芬期(吴秀元,1988)。
豫北小区植物组合以齿叶Tingia-贝叶Conchophyllum parvifolium-辉县鳞木Lepidodendron huix-ianense为代表。中州华夏植物群最早期的面貌已经形成。产于豫北地区的本溪组的鳞木类L.aolungpylukense(王德有等,1987),和杨山、山阳地区早石炭世的种一致,L.ophiurus,L.sp.与杨山地区的L.shanyangense相似,反映了与中州华夏植物群雏期关系密切。
分布在豫中小区的本溪组中的古植物面貌已有所不同,在本溪组中有较多的东方型鳞木和代表性古植物发现,已呈现中州华夏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征。
大约从本溪期(达拉期,维斯发期)开始,位于中条古陆和伏牛古陆大喇叭形向东开口的中州华夏植物群的范围内,处于一个极浅的陆表海和滨海环境中,由于基底凸凹不平、高低不一的古地貌,使得同时发育着潟湖、泥炭沼泽和三角洲;斯蒂芬期(Stephanian)始中国华南大部地区为海水所覆盖,华北出现太原期的厚层石灰岩,可以推测当时的华南海通过大别山向西与秦岭大别海及华北的陆表海是相通的。中州华夏植物群的发展是由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的板块动力作用控制影响和改造的。这种大滨海三角洲(华夏植物群华北区范围)环境一直持续到平顶山砂岩形成乃至孙家沟期,仍有海相(层)沉积。
分布于豫南小区固始县胡油坊一带与本溪组同层位的岩石地层称为胡油坊组和杨小庄组,系一套碎屑岩系变质为板岩的泥质岩类与砂、砾岩互层,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厚1200~1538m。其中产植物化石计10个属12个种(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89):主要是Calamites sp.,Mesocalamites sp.,Neu-ropteris gigantean,N.kaipingiana等,(Neuropteris拟为Paripteris)。这套地层向西和杨山组一起共同出现在信阳凉亭一带,只是由于变质使得面貌不易辨认,更向北经确山似乎和北部覆盖于新生界之下的石炭系—二叠系是连在一起的。
胡油房组、杨小庄组之下伏为道人冲组(庙冲组)含有丰富的海相双壳类、介形虫、 、腹足类、腕足类、海百合茎等海相化石(王德有,1982),地质时代是晚石炭世早期(纳缪尔B期、C期)。杨小庄组、胡油房组的地质时代拟应归入本溪期(维斯发期,达拉期),其古植物群面貌同属于中州华夏植物群最早期。
世界上已灭绝的植物
世界上已灭绝的植物有:
1、本内苏铁:早二叠世已有出现,但中生代早期为其极盛时代,至今已绝灭;
2、裸蕨:已绝灭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
3、芦木: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已绝灭;
4、封印木:孢子囊穗轮生于茎顶叶丛之下,生存于石炭纪及二叠纪;
5、鳞木:是石松类类中已绝灭的鳞木目是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是木本蕨类;
6、莱尼蕨:已绝灭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
7、星木:生存于早泥盆世末期,为一种最原始的石松纲植物;
8、髓木:生长于石炭纪晚期沼泽中,是长有种子的植物,高达5米;
9、中华古果:45亿年前盛开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最早的花;
10、种子蕨:它们广泛生活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大约在白垩纪灭绝。
灭绝的植物有哪些
灭绝的植物有中国鸽子树、本内、苏铁、裸蕨、芦木、封印木、鳞木、莱尼蕨等。
其中中国鸽子树又名珙桐,又名水梨子、鸽子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它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由于我国高山大川多,成了各种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珙桐就是在我国中西部偏僻的山区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之一,植物学家称它为林海中的珍珠、植物活化石和绿色熊猫。
芦木为落叶乔术,树皮呈不规则薄片脱落。单叶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纸质,宽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粗锯齿,叶柄长4~5厘米,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
动植物灭绝的原因
1、小行星的撞击
这是大多数人与“灭绝”一词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件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专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流星撞击墨西哥Yucatán半岛,导致恐龙灭绝。
2、气候变化
即使没有小行星或彗星重大的撞击,可能使全球气温降低20或30华氏度的气候变化也会对陆生动物构成持续的危险。你只需看看大约11000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河时代,那时各种大型动物哺乳动物无法适应快速变暖的温度,它们也屈服于缺乏食物和早期人类的捕食。
3、疾病
虽然仅凭疾病来消灭一个特定物种是不寻常的,但首先必须通过饥饿、栖息地的丧失或基因多样性的缺乏奠定基础,在不恰当的时候引入一种特别致命的病毒或细菌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
杨山组及古植物特征——雏期中州华夏植物群
4.3.2.1 杨山组层型剖面及古植物特征
吴秀元(1992)系统研究了杨山组的古植物化石,根据杨山煤矿多年钻孔柱状剖面资料,对照野外实际出露情况,综合成地层剖面,记载如下:
河南省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
图4.18 蠕纹鳞木(相似种)Lepidodendron cf.worthenii Lesgureu×(据吴秀元,1992)
图4.19 斯克里班真楔羊齿Eusphenopteris cf.scribanii Amerom(据吴秀元,1992)
图4.20 固始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e(Wu)Zhang et al.(据吴秀元,1992)
图4.21 杨山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 yangshanensis Zhang et al.(据张宜等,2006)
图4.22 山阳鳞木(相似种)Lepidodendron cf.shanyangense Wu et He(据吴秀元,1992)
图4.23 大别山鳞木Lepidodendron dabieshanense Wu(据吴秀元,1992)
图4.24 固始三裂羊齿Triphyllopteris gushiensis Wu(据吴秀元,1992)
图4.25 三裂羊齿(未定种)Triphyllopteris sp.(据吴秀元,1992)
河南省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
下伏地层:花园墙组 中细粒石英砂岩。厚度500m。产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p.,Sublepidodendron? sp.
图4.26 鱼鳞木(亲近种)Lepidodendron aff.aolungpylukense Sze(据吴秀元,1992)
图4.27 羽裂蕨(未定种)Aneimites sp.(据吴秀元,1992)a,×1;b,×3;c,×1 固始杨山,杨山组
经吴秀元系统采集和研究,杨山组植物化石计18个属25个种,它们是:Lepidodendron aff.aolungpylukense,L.cf.worthenii,L.cf.shanyangense,L.dabieshanense,L.? gushiense(已改为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e),L.sp.,Cathaysiodendron? sp.,Bothrodendron?yangshanense,B.flabellatum,Stigmaria ficoides,Lepidostrobophyllum sp.,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Pothocites sp.,Sphenophyllumsp.(S.cf.tenerrimum),Triphyllopteris gushiensis,T.sp.,Adiantites cf.gothanii,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C.podozamioides,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Sze),Sphenopteris cf.gracilis,Eusphenop-teris cf.scribanii,Neuropteris sp.,Telangium sp.,Aneimites sp.。上述植物分别属于石松纲、真蕨和种子蕨纲,而楔叶纲极少。在地层中,石松纲植物分布较多,尤以下部为盛,而真蕨和种子蕨纲植物大部分分布在杨山组上部。吴秀元认为杨山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晚期(维宪期至纳缪尔期早期)。
表4.2 中州华夏植物群多重地层划分表
吴秀元指出:杨山组植物群比较特殊,与中国南部及西北部的早石炭世植物群比较,既有华南早石炭世维宪期的常见分子,也有西北宁夏、甘肃等地的维宪期—纳缪尔期的一些分子;还有一些新种,特别是鳞木类的一些新种。这些新种的形态有些相似于华北陆块上晚石炭世繁衍起来的一些分子,如L.ninghsiaense,L.oculus -felis,Cathaysiodendron spp.等,特别是L.aff.aolungpylukense极似发育于西北纳缪尔期的L.aolungpylukense及华北陆块上太原组的L.posthumii,这些新的分子很可能就是晚石炭世中、后期开始的非常繁盛于东亚的独特的华夏植物群鳞木类植物的先驱分子。在杨山组植物群中既有华南维宪期常见分子,又有西北维宪期一纳缪尔期分子,同时由于杨山地区所处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产生了一些新的植物分子,这些分子与华北陆台上晚石炭世的某些植物在形态上颇有联系,由这些古植物学资料表明,在早石炭世末期,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已十分接近,并有可能部分地拼合在一起(Laveine et al.,1987)。
笔者认为,吴秀元总结的来自钻孔柱状图和地面实际对照的剖面(称杨山煤矿剖面),化石层位明确,岩石地层单位也比较接近实际,可作为杨山组的层型剖面。
陈芬等(1996)经过对聂宗笙等于1959-1961年、吴鉴等于20世纪80年代采自杨山地区的标本的整理,鉴定古植物共计有11个属18个种,全部化石名单为:Lepidodendron cf.aolungpylukense,L.shanyangense,L.cf.subrhanbicum,L.sp.a,L.sp.b,Bothrodendron sp.a,B.sp.b,Lepidostrobus?sp.,Stigmaria ficoides,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Triphyllopteris? sp.,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Paripteris cf.pseudogigantea,P.? sp.,Cordaites schenkii,Cardio-carpus cordai,Carpolithus sp.。它们分属于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种子蕨纲、科达纲和裸子植物种子,其中以石松纲鳞木类植物占优势,其次为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认为植物群的地质时代是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晚期至纳缪尔A期。
陈芬,孙克勤认为:早石炭世一些典型属如Lepidodendropsis,Sublepidodendron,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Triphyllopteris,Adiantites,Rhodeopteridium等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因此,Jong-mans称其为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以代表早石炭世全球广泛分布的植物群。拟鳞木植物群主要繁盛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和维宪期,在维宪期晚期至纳缪尔期早期开始衰败,濒临灭绝。孙克勤提出早石炭世晚期是全球拟鳞木植物群趋于绝灭的阶段,华夏植物群的一些先驱分子和地方性分子开始衍生,到了纳缪尔期(纳缪尔B期—C期)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华夏植物群,即早期华夏植物群,从而完成了从拟鳞木植物群向华夏植物群的过渡。河南东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既有一些典型的拟鳞木植物群的特征属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pteridium等,又有一些早期华夏植物群鳞木类的先驱分子和特征分子Lepidodendrom cf.aolungpylukense,L.shanyangense,L.cf.subrhanbicum等,表明这一植物群具有从拟鳞木植物群逐渐向华夏植物群过渡的性质,但由于该植物群具有一些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的特征属,总体上属于拟鳞木植物群。这一植物群的总体组成特征反映了拟鳞木植物群晚期发展阶段的一些特点。
孙克勤指出:L.shanyangense可作为早期华夏植物群中鳞木类植物的先驱分子或特征分子,认为L.cf.aolungpylukense相似于L.aolungypylukense(斯行健,1960),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意义;L.subrhan-bicum与华夏植物群L.oculus-felis相似。
张宜等(2006,2007)确立了华夏木属新组合,将吴秀元描述的河南固始早石炭世杨山组的固始鳞木?(Lepidodendron? gushiensis)转隶到华夏木属内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is,并新建一杨山华夏木种Cathaysiodendron yangshanense。总结了自王军等(2004)报导甘肃靖远早石炭世臭牛沟组的华夏木以来属于华夏木属的新组合。认为华夏木是鳞木(Lepidodendron)和封印木(Sigillaria)属之间的过渡类型;华夏植物群在地层记录上也被推前到早石炭世。
4.3.2.2 研究杨山植物群的意义
吴秀元(1995)在总结关于华夏植物群何时形成一个独立的植物群问题时,认为有4种意见:
1)李星学(1963)认为华夏植物群始于Stephanian期(狭义的太原期),作为华夏植物群最早期(A期)的植物组合是Lepidodendron posthumii-Neuropteris ovata组合。
2)吴秀元(1988)认为从Westphalian期(本溪期)开始,即作为华夏植物群最早期(A期),而将太原期作为华夏植物群早期(B期)演替阶段。本溪期的植物组合代表是Conchophyllum rich-thofenii-Lepidodendron goleatum-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组合。
3)孙克勤(1993)认为华夏植物群肇始于早石炭世晚期(Visean期晚期),而到了Namurian期,华夏植物群已存在,代表岩组是北祁连山地区的靖远组,青海克鲁克群,内蒙古下佘太组,河南固始杨山组,江西梓山群,浙江叶家塘群中上段,其组合的代表分子是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Bothrodendron circulare组合。
4)李星学(1995)认为,由于在Namurian期晚期已发现华夏植物群的典型分子Tingia,Cathay-siodendron?等,华夏植物群可以从Namurian期晚期开始。以石炭纪中间界线为界,可以划分为早石炭世(Tournaisian期—Namurian期早期)作为前华夏植物群发育期;Namurian晚期—晚二叠世作为华夏植物群的发育繁荣期。
吴秀元等(2008)讨论“前华夏植物群”性质时认为,综观我国华夏植物群的分布区内,包括华南和华北,泥盆纪(或可包括志留纪)至早石炭世,生长繁育着与世界同期植物群不太相同的植物分子,这个植物群可以称作前华夏植物群(Procathaysian flora)(李星学等,1993),也可称为古华夏植物群(Acheo-Cathaysian flora)(蔡重阳,2000)或前华夏序列植物群(Pre-Cathaysian floras)(Wang et al.,2006,2007)。
以上意见反映了中国对华夏植物群研究的历史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王军等(2004)在早石炭世晚期的靖远组,张宜等(2006,2007)在河南的固始杨山组对Cathaysiodendron的确定,特别是河南省固始杨山组中一系列类东方型鳞木和与华夏植物群有密切关系的植物的研究和发现,吴秀元(1992),陈芬等(1996)对杨山植物群的研究等,都为杨山植物群被归入华夏植物群提供了证据。
本次“调查与评价”在杨山组中采集了较丰富而且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经席运宏初步鉴定有:
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L.shanyangense,L.dabieshanense,L.sp.,Sublepidodendron yangs-hanense,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e,C.yangshanense,C.spp.,Bothrodendron spp.,Stigmaria ficoides,Lepidostrobophyllum sp.,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Sphenopteris cf.gracilis,S.yangshanensis,Adiantites cf.gothanii,Triphyllopteris sp.,T.gushiensis,Cardiopteridium sp.,C.podozamioides。计12个属19个种。
采获了较多的类东方型鳞木类标本,进一步证明了华夏木和类东方型鳞木类的存在。统计历次鉴定的杨山组标本共约20个属47个种,石松类占据繁盛地位,为该组成煤主要植物,说明河南信阳至固始一带的杨山组早石炭世晚期植物化石群已经初步呈现了华夏植物群的雏形,应划归华北区华夏植物群内,作为“中州华夏植物群”雏期的植物组合,其代表分子是固氏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 gush-iense-鱼鳞木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因为前者是华夏植物群的典型植物的最早代表,后者很可能是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L.posthumii的先驱,有可能L.posthumii是鱼鳞木L.aolungpylukense演化来的,就其叶座、叶痕及整体形态而言,两者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形态种。选择鳞木类为代表分子基于对于蕨类植物的分析,似乎蕨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要优于其他种类,因此在各大植物群中广泛存在是自然的。
杨山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晚期—纳缪尔A期),杨山组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杨山组的植物群面貌属于中州华夏植物群的雏期,是中州华夏植物群的孳生起源地。
由此似乎可以推论,早石炭世晚期,大约可至达拉期(本溪期、维斯法期),河南南部和陕西南部曾为一浅海(东秦岭海槽),因为存在杜内期—维宪期的石灰岩,有珊瑚化石为证。另外,近些年来,秋木沟组、老李山组(王德有等,1988)、柿树园组(裴放等,1995,1998,2006)、歪头山组(张克伟,2004)、干江河组(河南地调一队,1979;李晋僧等,1994)的大理岩或夹层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均提示有石炭纪海相地层的存在。而山阳—固始当时可能处于岛弧上滨海沼泽地带的海陆交互相环境,其位置是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当时的岛弧(链)是沿固始—山阳—靖远一线方向弧形展布的。由于秦岭运动特别是印支期及以后地壳运动和岩浆作用的影响,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碰撞,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引发造山运动,秦岭造山带逐步发展形成,使原来一定跨度的地层发生褶皱、变质,残留下被改造后的秦岭大别石炭系。
由古至今由中至外 人类破坏了多少植物呢 导致其物种灭绝( 就是破坏大自然生态物种 )
一、中华古果:1.45亿年前盛开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最早的花” —— 辽宁古果、中华古果,新近被确认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类群“古果科”。 这种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较之它的时代更为令人惊奇。按植物学界传统理论,被子植物是从类似于现生木兰植物的一类灌木演化而来的,然而,“中华古果”却是一种小的、细嫩的水生植物,更像是草本植物。这种被子植物虽具有花的繁殖器官,却没有色彩夺目的花瓣。
二、裸蕨,已绝灭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或谓早泥盆世)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形态尚未完全了解。其地上茎直立,高约1米,具有二歧分枝,无根无叶,或仅具有刺状附属物,故名裸蕨。
三、封印木,古植物。石松纲,是封印木科中重要的一属。茎高大, 仅在顶端呈两歧分枝,或不分枝。根状茎很特别,先自茎基分出四条主枝;每一主枝再作多次平展的两歧分枝。叶线形或披针形,螺旋状排列,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纵列的六角形印痕。孢子囊穗轮生于茎顶叶丛之下。生存于石炭纪及二叠纪。
四、鳞木,是石松类(化石)类中已绝灭的鳞木目(Lepi-dodendrales)是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是木本蕨类。出现于石炭二叠纪,乔木状,与许多热带沼泽植物共同繁殖在热带沼泽地区,形成森林,是石炭二叠纪重要的形成煤原始物料,也是古代素食动物的口粮之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