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鼓子秧歌的动作特点)
本文阅读简介:
- 1、胶州秧歌中,鼓子和谁是一对?
- 2、兰州鼓子的历史渊源
- 3、秧歌鼓怎么敲
- 4、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
- 5、兰州鼓子的介绍
胶州秧歌中,鼓子和谁是一对?
翠花。胶州八角鼓又称“鼓子”“桌戏”,最初是由清“北京旗人八角鼓”蜕变而成,胶州的秧歌中和翠花是一对的,极具人物描绘色彩,更加具备人物色彩的突出。
兰州鼓子的历史渊源
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尚无一致看法。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田寺)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镇原慕少堂在《甘宁青史略》中沿用此说,称“鼓子词的创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赵德麟(令田寺)”。现代曲艺专家陶钝也说:“唐人元稹写崔张故事的传奇《崔莺莺传》后,先有宋人赵德麟传写其事的鼓子词说唱作品,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另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明确提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甘肃兰州地区。”这样鼓子的研究者们便提出了如下几种说法:一种意见明确提出,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曾繁荣于元、明之际,但也不排除受宋词、元曲的影响;另一种看法认为,可能由宋词、元曲的诸宫调演变而来,并与唐代的敦煌变文有着血肉关系;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北宋时广泛流传在北方的鼓子词,首先传入安定郡,经过赵德麟加以丰富,然后再传入兰州,又吸取了当时兰州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的优点,成为了兰州流行的十大调之一。然而《兰州鼓子研究》一书,却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而且应该说是由外地传来,并非由当地某一人所始创……”,“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艺———兰州鼓子,大约在清道咸前后,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这里明显地存在着产生年代的差异,该书明确提出了清代的道光、咸丰时期。不过,以上几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兰州鼓子的产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的,而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形成过程。至于哪一种意见才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兰州鼓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
秧歌鼓怎么敲
秧歌鼓固定双面桶形,比腰鼓稍小。鼓身罩以真丝绣花鼓套,其上有鼓带,下端缀以一排黄色丝穗。鼓身长33厘米,面径12厘米。
1、大鼓单棒快点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是最简单的节奏。
2、大鼓单棒慢点打法:咚咚|咚咚,
3、大鼓双棒快点打法:咚七咚七咚七咚|咚七咚七咚七咚注意,七时鼓棒要轻点鼓面
扩展资料:
1、上举
是敲击前的预备动作,力源之所在。上举动作完成的优劣直接影响击打的质量。上举时将原先放在腿上自然的手形状态略作调整。手腕弓起,手和鼓棰略下垂。
这时的力量是以小臂带动手腕,在小臂逐步向上移动的基础上,大臂也随之向上移动,双手举至胸上耳前就算上举动作基本完成。
2、换力的动作
当手举到适当的高度就要变下击的动作。换力时动作一定要迅速敏捷。大臂与肘很快下沉,手腕向后弯曲,手与鼓棰急速后移,和上举时呈相反方向。随着小臂向下集力向鼓打去,产生把手及鼓甩出去的感觉,全臂之力集于棰尖,全身之力惯于鼓面。
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
关于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有如下:
发力的“抻”,用力的“韧”是鼓子秧歌的典型动律
“稳”“沉”“抻”“韧”:稳即是沉稳,体现了对山东大汉似泰山般伟岸的一种外形上的强化认识;“沉”则是指鼓子秧歌的内涵,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山东大汉气质的内部认识与概括;“抻”是鼓子秧歌的一个动力特征。
在动力上,鼓子秧歌的稳、沉、抻、韧、拧,还有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的流动,不管是抡、撩、劈、拉、甩、掏、抖都充满着抻的一个节奏。
这个节奏基本上是发力、延伸、收势,而我们指的主要过程就是发力到收势之间的延伸。比如我们在做抻鼓子组合时,抻鼓子“劈”的一下,在双手于左腹前击鼓时,注意节奏的力点,重拍要击在节奏点上,这也就是内聚力瞬间的释放点,它中间有一个发力,形成一个内聚力在瞬间的爆发。
“韧”是鼓子秧歌总体的一个动势的要求,就是说鼓子秧歌在运作中要体现出它整个的韧性的一种品格。例如,我们在做大起步平拧组合时,大起步要有气势,注意发力的瞬间、力的横向释放以及前行的咄咄逼人的架势。夹肘平拧动作时,要强调肘关节内侧主动的“劲儿”。
兰州鼓子的介绍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甘肃省兰州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