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羹不和,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本文阅读简介:
- 1、“大羹不和”一词的出处
- 2、大羹玄酒的解释
- 3、仲夏纪·第五·和乐(适音)
“大羹不和”一词的出处
1、大羹不和:这是商周时期的大厨师们,总结的带哲学味的一句话。强调“只烹不调、突出本味”,即为了吃到食物的本味,在羹中不放调味。烹调之道,大羹不和也。
2、出自《礼记》的一句话,不太好翻译。以素(简单,反璞归真的意思)为贵(尊贵)者,至敬(至,极。
3、“只烹不调、突出本味”, 即为了吃到食物的本味,在羹中不放调味。这是商周时期的大厨师们,总结的带哲学味的一句话。叫做“大羹不和”。 基本上无肉无味精无葱姜蒜等调味品。
4、大羹不和,【正义】:和,胡卧反。大羹,肉汁也。祫祭有肉汁为羹,无盐菜之芼和也。有遗味者矣。【正义】:遗亦馀也。此质素之食。礼,人主诚设之道不极滋味,故尚明水而腥鱼。此礼可重,流芳竹帛,传之无已,有馀味。
5、”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 词语分解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 对象 ,与“小” 相对 :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 自大 。
6、样”字。如:宁馨(就是“这样”的意思)您前面也讲了太羹玄酒的意思都是祭祀中的用品,那加在一起就是太羹玄酒可以作祭品。中国话很多时候不能单独就一个字来解释尤其是古文,谁让咱们老祖宗说话简单呢。
大羹玄酒的解释
用大羹做祭品,同用玄酒一样,是为了让人能回忆饮食的本始,同时也是为了以质朴之物交于神明,以讨得神明的欢心。招待宾客亦用大羹,则是很尊贵的馔品,而且要放在火炉上,以便在用餐时能趁热食之。
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杯羹之让: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莼羹鲈脍: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大羹玄酒:大羹,不和五味的肉汁。玄酒,古代当酒用的水。喻诗文风格古朴雅淡。
您前面也讲了太羹玄酒的意思都是祭祀中的用品,那加在一起就是太羹玄酒可以作祭品。中国话很多时候不能单独就一个字来解释尤其是古文,谁让咱们老祖宗说话简单呢。
为了使瑟声低沉。“大羹”,大音t4i,不加调料的肉汤。“玄酒”,其实就是清水。礼中将清水放进空酒樽里,与酒樽并设,且尊称之为玄酒,而设位又在酒樽之上。用大羹、玄酒,都为了表示不忘古。
仲夏纪·第五·和乐(适音)
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
仲夏纪 一曰──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蜋生。始鸣。反舌无声。
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①,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②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
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 译文 )音乐的由来相当久远了,它产生于律管的度量,本源是太一。太一生成天地,天地生成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成形体。
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