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上古汉语为什么这么多含义过于精细的字?它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2、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 3、上古汉语是什么时期的
  • 4、上古汉语动词的特点
  • 5、上古汉语是黏着语吗?
  • 6、请问上古汉语为什么像俄语?

上古汉语为什么这么多含义过于精细的字?它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世俗方面,是礼的缘故,特别是从周代始,一反商代的恣肆浪漫,尽可能地规矩人的周身一切事物和关系,然后在出现磕绊时只要依循礼的秩序就可以了。礼法不一定合理,但会谋取稳定的社会制度,让所有人依循社会制度去生活,而社会制度的结构显体就是对方方面面的确定不移的定义。

自然方面,是古代先人对世z'Q界现象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像基于不同山势变化给予特定称呼,或基于云气变化带来的不同气象予以特定名称,有意思的是,如果说神话传说中的伏羲一画开天、仓颉造字还是对自然之理的摹刻,那么像霓与虹的区分则附带上人法理天地的意识。

艺术方面,尤其以赋的文学体裁的创作,为了极尽文采斑斓,造字是不可避免的,而到两晋南北朝世俗体制崩坏后,士大夫投情山水,从庙堂市井转向山水田园,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必然带来更新的发现。

我们每天使用的汉语,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汉语都是不同的。

上古汉语:

上古汉语是指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汉语,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上古汉语距今,年代久远,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可以研究上古汉语的发音,我们是从中古汉语的韵书中倒导上古汉语的发音,以及通过先秦时期的《诗经》推测当时的发音。

因为在上古汉语中,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单个音节,所以,上古汉语是汉语发展历史中,最复杂的时期。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汉语,其书面语为六朝之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到了中古汉语的时期,古人已经学会了记录汉语的发音,通过韵书,如:《广韵》,《切韵》。和韵图,如:《韵镜》,《七音略》。我们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基本可以还原中古汉语的发音。总的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汉语已经开始向现代汉语靠拢了。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指元明清时期的汉语,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从近代汉语开始,汉语的声母和声调相对稳定,已和现代汉语十分相似。从明代开始,汉语出现了标准语,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被称为“官话”。在这个时期就形成了现北方话的雏形。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指“五四”以后的汉语,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现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并且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古代汉语是突然变成现代汉语的。在汉代以前,书面语和口语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以前的古籍,就是当时人们的口语。后来口语慢慢发展变化,但书面语基本没有变化,于是造成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

大概在宋代,口语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语言了,在民间出现了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话本和拟话本。其实当时的口语,但跟现代汉语仍然有些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不大了。

文人所写的文章,朝廷的公文,依然是文言文。这种口语和书面语严重脱节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直到“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倡导大家写白话文,放弃文言文。

扩展资料:

语言发展几千年,而书面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在人类语言史上是个奇迹,只有使用汉字的中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读音跟意义是不相干的。

所以读音变了、意思变了,字形还能不变。因此,汉字是我们祖先一项伟大的发明,因为汉字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看懂几千年前老祖宗写的文章,传承老祖宗的文化,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并以其伟大的文化造福世界。

学习古代人发音语言的方法: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本,能在适合的时候进行语义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言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具体古汉语语法可查阅高本汉先生的《古汉语语法纲要》。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上古汉语是什么时期的

1、按着传统音韵学可以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2、汉代的汉语属于上古汉语,特点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无正齿音,声调发育不完全。古代没有录音资料可考,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3、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如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闽语、粤语等)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上古汉语动词的特点

上古汉语动词的特点如下:

(1)、名词前面有副词,如“皆共目之。”

(2)、名词与能源动词结合,如“左右欲兵之。”

(3)、名词后有“我”、“之”等代词,如“履我”。

(4)、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如“师还,馆于虞。”

(5)、名词用“而”连接,组成并列结构,如“外户而不闭”。

(6)、两个名词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偏正关系,如“衣褐,至良所”。

文言文中的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愿意学习、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上古汉语是黏着语吗?

上古汉语不是黏着语,黏着语不是人类语言出现的最初状态,人类语言不是按照黏着语→屈折语→孤立语的方向变化的。

黏着语的语法意义主要由加在词根的词缀来表示的,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常见的有前缀、后缀。汉语包括上古汉语是分析语,虽然其中也有词缀,但它不属于黏着语。

黏着语的所有词缀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若某语言的一个词缀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则该语言一般视之为屈折语,一种语言不能同时是黏着语和屈折语。 日语、韩语、芬兰语、满语、蒙古语、土克曼语、匈牙利语、泰米尔语等为典型的黏着语。斯瓦希里语和德语,世界语,缅甸语等也部分地被认为有黏着语的性质。

请问上古汉语为什么像俄语?

古汉语发音是根据中古汉语发音,及地方发音中的古语残音,以及诗经的音韵逆推而得出的。故上古汉语发音比较有争议,但中古汉语发音是确定的,所以有点像俄语。

古汉语按时间可以分为四种:殷商时期的远古汉语,周秦时期的上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南宋的中古汉语,明朝至五四运动前的近古汉语,听起来更像是汉语、俄语、越南语的结合体,用古汉语读出来的诗歌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更多关于上古汉语为什么像俄语,进入: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