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小鸨的介绍
  • 2、万鸟之妻是什么鸟
  • 3、鸨子是什么鸟类

小鸨的介绍

小鸨(学名:Tetrax tetrax)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鸟类,但体形比大鸨小,全长约450 mm,雄鸟在夏季上体为灰黄褐色,具黑色的细斑。颊部和喉部为石板灰色,颈部为黑色,但具有一条白色的横带和“V”字形的斜带,斜带在上,横带在下,是它与其他鸨类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开阔的麦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区,有时也出现在有稀疏树木、灌丛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区。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在冬季。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各种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草籽和果实等。

万鸟之妻是什么鸟

大鸨又称、独豹或野雁。雌雄羽色非常近似。雄鸟喉部近白色,并生有类似胡须的纤羽,繁殖期时,喉部转为橙栗色;上体棕色并杂有黑斑;两翅灰白色,飞羽黑褐色;下体自前胸以下白色。雌鸟体型较小,喉侧不生长胡须。从前有过这样的传说:鸨鸟只有雌的而无雄的,它是“万鸟之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没有雄鸟怎能传种接代呢?那么如何造成这种误解呢?据分析,很可能由于雌雄的体羽颜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时,事实上雌雄是轮换孵卵,但人们总认为巢内孵卵鸟不变,给人们的印象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雄鸟。 它为什么叫鸨呢?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只,形成一个小家族,给它起什么名子呢?于是乎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 鸨类在全世界共有23种,分布在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种,即小鸨、波斑鸨和大鸨。小鸨分布在新疆北部、西部和天山;波斑鸨也分布在新疆两部天山和北部地区;大鸨则分布较广,自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东北的南部和西南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西至甘肃兰州等地。 这3种鸨鸟,以大鸨的个体最大,体高在60~70厘米,体重10千克上下,有的雄鸟重达15千克。大鸨是我国草原上最大的鸟,也是猎禽中最大的种类,同时是世界上能飞起的最重的鸟类。 大鸨具有粗壮的腿和健壮的。个脚趾,在草原上行走迅速,能以7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急驰,就连快马也很难追得上它。它总是默默无声地飞来跑去,从来没有人听到它的叫声,它不是不想鸣叫,而因为鸨鸟的鸣声器官已经退化了,根本不可能再发出声音来,难怪有人说它是哑巴,果真如此。大鸨主要以嫩草为食,秋收季节,有时也成群地飞到农田里,啄食谷粒、大豆及其他农作物。春天,也见有飞到地里拨食作物苗。春未夏初,分散到草原上开始繁殖。巢很简陋,在草原上偎一浅窝,内铺些细软干草即成。每窝产卵2~3个,卵较大,平均为74.6×54.6毫米,重100克以上。雌雄轮换孵卵,此时它们的警惕性很高,一鸟在巢内孵卵,另一鸟作警卫,以防敌害侵袭。草原上有一种鹞,是大鸨的天敌,尤其对幼鸟的威胁更大。

鸨子是什么鸟类

鸨鸟是一种非常稀少的鸟类动物。鸨鸟普遍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带,是冬季南迁的候鸟。因它不善飞行,容易遭到人类不断的猎杀,种类和数量都消失很快。英国的鸨鸟是早在1838年时绝种的。据调查,我国现在也只剩200来只。

老鸨是一种鸨科大中型或者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的站立的高度要超过一米,体重在十千克左右。身体比较粗壮,头平扁,颈部长。它只在灌木覆盖的平原或者是旧大陆开阔的地方,食性杂,主要是以植物的叶子,种子,嫩芽为食,也吃蜥蜴

,昆虫,雏鸟,蛙或者鼠类等一些小型的脊椎动物。

鸨科是中型至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者站立高度超过1

m,体重达10kg。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

另外鹭鸨属以下有一种澳大利亚鸨是比较特殊的,这也是大洋洲地区唯一的一种鸨,并且也是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鸨。澳大利亚鸨除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等国家有以外,太平洋诸岛、东南亚地区乃至我国的台湾省都有它们活动的身影。这与它们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善于飞行且耐力持久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国家比较有名的鸨可能当属小鸨了,这是鸨科家族相对比较小的一种,但饶是如此它们的体型也很大,成年后的小鸨体长能够达到四十厘米以上,体重在两斤左右,身体强壮并且头颈又长又直。飞行能力方面是比不上澳大利亚鸨那么强了,但是与大多数的野鸡相比是一点也不弱的。目前在我们国家小鸨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