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丞(沈子丞作品)
本文阅读简介:
- 1、彭蔚海作品值钱吗
- 2、程宗元:妙手绘观音
- 3、千陵萧瑟晚凉风出自哪首诗
- 4、塘坝人物诸相及其他(5)之赵蓝天、赵春官
彭蔚海作品值钱吗
值钱。
画画造诣很高,作品具有收藏价值,本人也地位很高,作品挺值钱的。
彭wh,号三千堂主,1963年生。自幼习画,初师海上名宿沈子丞先生,后受益于亚明、宋文治等名师。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盐城市美协理事,大丰市美协主席,黄海湿地中国画院院长。
程宗元:妙手绘观音
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高档的家具,四壁除了画,就是白墙。就这样,在画室里,程宗元从青春少年画到了满头华发。与他相濡以沫五十余年的妻子。常常望着老伴儿。霜雪般的头发、在夕阳的照耀下,分外动人。程宗元性情单纯,认认真真,细致入微,是个用笔墨讲故事的人。最早在苏州工艺美术专科专攻中国画专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戏曲研究所,顾笃簧家里,后至吴门画院,得到沈子丞老师亲自指导,擅长人物、仕女及佛画。走进程宗元的艺术世界,忽而是传道授业的千古名师孔子,忽而是大观园里的儿女情长,也不乏园林里的温婉缠绵,更有菩萨庄严妙丽的法相。 题材从古至今,丰富多彩,观之令人目不暇接,震撼不已。程宗元说,一切都是个“缘”字。
缘起昆曲
1957年,顾笃璜负责戏曲研究室工作,搜集民间戏曲资料,刊印老剧本60多种。顾笃璜是江南著名的顾氏家族后人,高祖顾文彬喜好书画收藏,晚年建造怡园,修过云楼用于书画收藏,“过云楼顾家”由此出名。程宗元记得,工作的地方与顾笃璜先生家相连,人很少,极清静,在研究所工作,他负责古装戏曲人物造型,根据民间搜集来的资料,整理剧本人物画像。顾笃璜等一批先生负责昆曲创作,整理剧本,研究所经常会有传字辈、继字辈昆剧演员演出,顾笃璜一辈子虔诚地守护文化瑰宝昆曲,搜集保存昆曲剧目资料,竭力保护着昆曲的“原生态”,程宗元则负责戏曲人物开相,3年里,积累了丰富的戏剧人物绘画资料,初出茅庐的程宗元与人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艺沈子丞
1965年,程宗元加入了吴门画院,遇到沈子丞先生时,程宗元才20岁出头,沈子丞先生从上海来苏,60余岁,是著名的人物画家,作品以造化为主,既求形似,更重神似,有高度的艺术概括。1956年,他与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唐云、张大壮等同为上海中国画院第一批画师。1965年后,沈子丞长期客居苏州。程宗元的画桌与沈子丞紧紧相连,沈子丞手把手教。从1965年到1972,程宗元与沈子丞朝夕相处,这位人物画大家,言传身授,程宗元画艺大进。1972年,沈子丞到东台,还不断指导程宗元。60年代,沈子丞与程宗元合作《群雄大战黄天荡》15米长卷,时任苏州市委书记柳林亲自题字。沈老1978年返苏后,程宗元继续不断学习。直到1996年,沈老过世。程宗元不忘老师嘱托,学到老,修到老,学无止境,用一生的精力做好一件事情。
精于人物画
程宗元擅长中国画人物,以线抒情,以墨达意,融入西法,清新秀丽,工致典雅。吴门画院集聚一批苏裱名家。承接国内各地博物馆旧画名画的修复和装裱,他目睹这些历代名家大家的传世作品,沉浸在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之中。程宗元的仕女画创作有着深厚的素描根底,他的传统笔墨表现是建立在写实主义基础上。身处江南,程宗元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美感,抓住水乡佳丽的气质,描画她们多姿多态的肢体语言、服饰语言,传达真、善、美,让人感受心灵净化,得到心灵共鸣。《孔子评传》是教育家匡亚明先生积四十年之思考,对孔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梳理总结的著作,被称为“将中华文化思想的种子留在这部书里”。年轻的程宗元负责绘孔子插图,1986年,6幅精美的《孔子画像》组画发表于匡亚明先生著作《孔子评传》,书法家萧娴隶书题跋,该书获香港国际图书展金奖。几十余年来,程宗元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举办画展10多次,26米《红楼梦》长卷以及不少作品为海内外人士和政府以及艺术机构收藏。出版专集《程宗元画集》等等。
妙手绘观音
程宗元的岳母笃信佛教,巧的是,岳母与女儿生日都是农历6月19日,正是观音诞辰,程宗元觉得冥冥之中,自己与佛有缘,于是给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妙谛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吴门画院,程宗元就开始绘观音。电影《红楼梦》里,妙玉水月庵里那幅观音图就是程宗元所绘。他创作的水墨观音图,被导演王扶林一眼选中出镜于87版电视剧《红楼梦》。擅长中国画的他以人物仕女画见长,观音菩萨造像堪称一绝。程宗元画观音,必沐浴更衣,焚清香一支在白瓷观音塑像前。有时,先抄上一段心经,才开始绘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台湾禅宗佛教会寻访各地,找一位观音佛像画家。从南到北,最终找到程宗元。台湾禅宗佛教会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及寺庙集先圣先贤所绘观音宝相历朝名画,程宗元遍览历代观音宝相,深深感动,研读佛经,精心研究,潜心创作,有时为画好一个细节、他要停下画笔,走出书房,去找寻大量的文字、图像资料作为参考,频繁前往博物馆、档案馆进行查询,以保证拿捏准确。 这一画就是12年,在中国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观音画像展时,引起轰动,观者如潮,星云大和尚、惟觉大和尚、真华大和尚和妙莲大和尚都亲临现场。陈玉山撰文,称赞程宗元,所绘观音法相庄严慈悲,震古烁今,为天下第一,“绘观世音菩萨第一圣手”,让人由动生静,由静生恭敬与欢喜心。2014年,程宗元创作的32幅观音像,在文交所上市,发行价格达2500万元。看其观音造型,真是仪态万千,各不相同,或坐或立,或端庄深沉,或慈眉善目,或安祥秀美,或雍容华贵,或妙相含情,或文雅俊逸……加上那千变万化的手印姿势,无声地传达着佛的禅意 。
一派仙风道骨,慈眉善目的程宗元先生如今已有75岁。从吴门画院退休以来,他几乎分秒必争,在自己并不豪华的画室里,没日没夜地勤恳工作。丹青不知老已至,富贵于他如闲云,他心中永远只有一个信念——用自己的画笔,用毕生心血,画好画,讲好中国故事。
千陵萧瑟晚凉风出自哪首诗
不是诗里面的吧……
是《寒山拾得图》上的款识:千林萧瑟晚凉风,一事同君细较量。转扫转多,青苔黄叶满斜阳。乙丑七月既生,写于听蛙馆。子丞。
塘坝人物诸相及其他(5)之赵蓝天、赵春官
从新政到民初,国家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城乡工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建筑是时代的年鉴,塘坝现存较好的有粮库西原赵晓炎宅院(赵钲权祖宅)、村支部原赵秀东家大院、原塘南大队部赵红本宅院东西门堂以及转弯裁去墙角、屋后打着菱形铁锔的老房子,从鸱尾山尖、滴水猫头、门楹石鼓等细节特征大致可辨认为这一时期建筑,静默中见证着往昔繁荣。伴随近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传统的农业却停滞不前,急遽破产,人们背井离乡。民国宁沪一带逃难谋生而来的以苏北人居多,大多无一技之长,只能生活在城市最底层。旧上海社会局对人力车夫生活状况曾有一份报告调查,抽样的304人中藉贯为苏北人竟占95.7%,以盐城、东台居多。以此类推,在货物搬运、清洁服务等男性其他经济低微行业中地缘构成的大致比例。就像多数苏北年轻女性来沪上从事纺织包身工一样,这类脏累苦“猪猡”般的工作自然被蔑视,也铸造了当地人对苏北人群的整体错觉。但上海、苏州作为近现代工商业富庶繁华地,谋生所得远大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耕作。如鲁德山老人所说:“一了塘坝四周大多是沤田、荒田、草田。西北边全长的芦苇没有人住。除了塘东的外来户,入冬前种点田,别的平时就靠六尺长的刀管二尺长的刀口斫草,春上斫嫩草卖给耕牛吃,冬天草老了斫装外去卖,有芦苇、茅草、红柴草。”“好田都被大地主占去了,赵咸甫家几千亩的田从罗磨堍向南一直顶到江边上,庄上的也有村民跟他们租地种,田一年一熟,又旱涝频繁,收成不高,弄的点粮交把地主剩下的不够吃,剩下的时间要么就薅草装船撑往各地贩,要么把家门一封外去罱泥讨饭,而灵活的早就到苏南上海投亲靠友找活计赚钱去了。”尽管倍受鄙夷也丝毫未能阻止大家留寓江南,甚至是戈公振这样的有志青年当时也认为:“我要到上海工作去,将来即使在上海马路上帮修路工人敲石头,也不回来了。”包括赵钲镗胞弟赵钲焕,其作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交大机械工程系毕业生留沪,也只是在造船厂找到份了普通差事。但即便成了文化人,若干年后在地域偏见根深蒂固的当地人群中亦遭漠视。赵蓝天先生(1893~1963)为我国早期寥寥无几的美术界专职设计人员。1913年上海神州法政专科学校肄业后,曾短暂回乡,在大兴围市第四初等小学莫庄福兴庵执教,同时坚持自学绘画临摹,初宗陈洪绶、华岩与海派钱慧安,人物仕女花鸟画融会诸家之长。其笔法简练柔劲,清雅秀润,深受高野候、丁辅之等人欣赏。1920年经戈公振引荐以赵蔚之名,在上海有正书局图画部专事书籍插画,1922年旧年底应中华书局图画部主任郑午昌聘请,以字行于中华书局从事《小朋友》等儿童杂志、书籍的装帧与插图工作,前后达30多年。其在书局资历可以从1951年“纪念劳保条例的实施向光荣退职养老的金子墩先生致敬”书局编辑部同仁毛笔签名单上略见一二,名单上有:葛绥城、曹公威、吕伯攸、卢文进、孙荦人等等密密麻麻五十几人,先生的名字写在最上端抢眼处,足以说明同事们的尊重。时年先生五十八岁,已接近退职养老年龄,签名中唯原书局董事“一代辞海编纂大师”舒新城与之相仿。事实上,52年底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后,从《小朋友》半月刊和少儿科教书籍看,先生并没有及时得到退职养老,因为编辑部绘画缺少新人,他被少儿社挽留继续工作,这一时期,除去《小朋友》日常事务,经先生创作的文教科普图书,笔者统计有三十余本之多,如《丁丁游历北京城》、《中国古代大科学家》、《中国古代寓言》、《水的故事》、《灵巧的双手》、《小杜鹃》中等等散发着童心趣味的经典插画,一直为广大读者记忆,直至58年六十五岁高龄才完全退休,已知先生最后一本新书绘图为1957年12月《云牌舞》。可见先生晚年工作之繁重,为了新中国少儿美术事业不辞劳苦,尽心竭力。有幸在华夏拍品上读到一段先生写在老照片上的小楷题跋,似乎更像一份自我总结,尤为珍贵。全文如下:“中华民国二十年中华书局创立二十周年纪念摄影(1932.1.1)。左边因屋漏蚀去剪余留此。一九五五年秋因病在家休养,检阅行箧得之逐一审视。感慨过去同人散者逝者升者富者老者贫者,见其形不知其名,遇其人不记其姓。廿余年来,几度沧桑,流离忘祖,揽镜观容,已非旧我。一九五三年中华经理人派来少年儿童出版社服务,愧对虚名,无多供献,能力退化,可畏后生,新陈代谢万物之常制。我胸怀延年益寿远景于将来,祝社会其永固。十月蓝天观后记”。寥寥百言,细品之,让人感慨万千。从屋漏、病患、忘祖到谦卑、赞美、祝福,无意中记录了先生在沪生活的若干细节,几经战争颠簸,又因为土改成分划定难以归乡省亲,多年漂泊在外,居家困蹇,老虎天窗的屋顶年久失修,但对新生少儿事业依然抱着一腔热情,虚怀若谷,时刻激励新人。病患中不忘担当,期待早日康复重回岗位。憧憬未来,对新中国强盛寄以厚望!坦坦荡荡,人格魅力何其强大!在狂飙突进的变革面前,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胸怀大志,工作兢兢业业,禅精竭虑,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完美地展现出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这样履职尽职的道德追求早在三十年前的《小朋友》(1925年第151期)编辑人故事诗“裁缝师傅”中先生就有所浪漫自喻:“我愿意用我的尺,去把我这小弟弟(国家)的身体,量他一个仔细;再用我的针线,去把四万万人的热腾腾的心,一颗颗的缝合拢来,做成一件伟大而坚实的大衣,替我这小弟弟往身上一披,使向来很欢喜他的,更加更敬他爱他,使向来想陷害他的,再也不敢来相逼相欺。”时值上海日资纱厂工人举行大罢工,日本帝国主义出动军舰示威,逼迫北洋政府出面干涉工运局面。只是我在阅读中华书局历史文献时,又遇一吊诡,在书局众多非沪藉人员回顾《小朋友》周刊杂志时都无一例外地提起先生,其画艺与品质为大家赞赏,如福建藉黄衣青、广东藉任溶溶、浙江藉陈载耘、任大星等等文中所述。出乎意外的是,杂志第三任主编、著名儿童作家陈汝埙,宝山县人,年轻时就对此画刊惊艳不已,亦经常投稿,47年-54年与赵蓝天同在杂志编辑所、少儿出版社共事七年之久,却在书局七十年纪念《我和中华书局》一文中缄默不语,或曰沪地人陈年积习,大略又出于文革中被冲击心有余悸,对地主身份传言同仁的某种避讳。饶有兴趣的是陈在书中谈到编辑所另一名专职画师沈子丞,嘉兴人。相对赵蓝天在图画部专注儿童画设计,沈更多司职美术通俗普及读物,及后期电化教育动画、幻灯片撰绘。其字画古朴雅致,上世纪70代初应我县跃进工艺厂邀请,参与抢救濒临失传的青丝绣工艺,县上老一辈应有印象,记得家中有一件未裱的字联,似乎是沈字,拆迁中这手迹混在旧书堆里连同一幅鲍牡丹被我当着废纸处理,想起来怪为可惜,才疏学浅果然应了台城人那句老话:“曹家富看报,不了不了”无识之笑谈。絮聒不平是懊恼这位主编回忆没有让我得到所需的东西。从不确定性的敏感臆度历史风情,结果未免尴尬。有如伪命题“苏北人通敌”在淞沪战争后被沪地舆论人当着替罪羊彻底污名化之牵强,歧视更像是因国家战败的罪责,归咎于某种人的需要,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加剧了对共产党人的绞杀,从而激发起更多的热血青年对其恐怖统治的抗争。
《中共交通大学党史大事记》有这样一条记事:“1932年11月6日王镇钰、陈延庆、赵春官参加法南区委“砸柴拉报馆”行动,遭捕收押。年底无罪释放。”柴拉报为俄国人流落沪地所办的侨报,因报纸污蔑中国学生抗日运动(实际上是法南区委为了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而布置的一次联合行动),报馆即遭到学生用啤酒瓶捣毁玻璃。王镇钰辽宁复县人,时任中共交大支部书记。陈延庆盐城人,组织干事,后来易名为王翰,是胡乔木妹婿,解放后在监察部工作。赵春官则为32年底新发展党员,遗憾地是在交大以外公开性资料里,同为事件的主要执行者赵同学却似乎被历史埋没。笔者在《交通大学年谱》1932年土木工程学院三年级学员名单上查到赵春官的名字,藉贯为“浙江东台”,很是蹊跷。陈延庆为其同班同学。“砸柴拉报馆”行动本身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不切实际的幼稚产物,比如在“武装保护苏联”等口号下频繁发起城市斗争,使一次次刚刚建立的党组织又脆弱地暴露在对手面前,失败是自然而然的收场。对于叙事性文献中无具名叛变内奸之说,似乎倒也成了这类政策上的甩锅,而此次捣毁理由更像是因为该报“以反对该国政府为事”或“拥护白俄”,从鲁莽的行动中,也大体看出当时党组发展模式和苏北青年英勇个性以及他们在运动中的作用。事件后经律师沈钧儒、史良、潘震亚等人义务辩护,年底三人被判无罪释放。总之经历了这番挫折,学校党支部遭重创,赵春官被迫从中共组织退出,得以完成学业,藉贯“浙江东台”的尴尬看上去也是某种情原下避慊的结果。其与钱学森同届,1934年3月为“拟往美密歇根大学留学”人员,6月底毕业未能成行,奉交通部分发各铁路工务段服务,先后派赴粤汉、京赣、黔贵路担任桥梁设计及监造。抗战胜利后与交大同学费徐人寿、费骅、宋家治、朱榕坚等人去台主持交通水利建设,为台湾土木水利界主要人物。赴台后,赵春官先后历任基隆港务局工务组长、总工程师职务达二十年,主管基隆港工程、台湾造船公司10万吨级油轮船坞等等海港工程建设,其对港湾工程的评估、规划、设计及施工督导经验丰富。藉以防波堤和水坝导流堤设计与施工上的研究见解,著有《防波堤概论》(1960年)。据基隆港务局“为拟请派赵春官为本局正工程司”内部人事任用调迁封发时间为1947年1月15日。基隆港务局“工务组组长赵春官请派任”案卷时间则为1947年3月25日等等,推测其应徐人寿(1945.11-1963.2任基隆港管理局局长)邀请去台建设,确切时间不低于1946年,有资料表明基隆港援台技术干部到位时间为当年3月。1966年、1969年又分别经李国鼎、费骅荐任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技术顾问和台湾财团法人中华顾问工程司协理、港湾工程部经理等职务,参与台湾科技对外交流,负责台中苏澳两港规划建设。七十年代应赵耀东(1915-2008,淮阴人)邀请担任台湾“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全部土木工程,悉心策画,戮力操持,使得钢厂土建工程及基础设施规划按期达成。检索台“中钢”人事参考,其任副总经理工程事业部负责人的时间为1974年7月-1977年6月。1974年奉命筹建台“中钢结构公司”,并出任董事长至1988年退休。1995年11月离世。综合以上信息及对台海洋工程学会、交大友声等记事索引补遗:赵春官,字伯卿,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塘坝镇,父振甫公为文史名家。1925年小学完业后就读省立扬州中学,1930年毕业一发即中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为平时劬学所致,又若干年后与昔日扬中弟子徐忠猷的沉箱拖放割头之赌云云,也回应了笔者的孜孜以求、年鉴中藉贯歧义以及孳蔓其人生的漪澜与爽朗。塘坝赵氏家谱世系图上为:“赵钲铎,子赵春官、赵冬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