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刚痉柔痉症状有何区别?
  • 2、痉病简介
  • 3、柔痉简介

刚痉柔痉症状有何区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刚痉条,据《甲乙经。卷七》无“反”字。柔痉条,据《诸病源侯论。卷七》无“不”字,并是。)

刚痉、柔痉,是张仲景对于由外感引发,具有表证的痉病的分类,因为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人身之表,外邪侵人,首犯太阳,故冠以”太阳病“,提示了其病机、病位、症状。据校勘后的文字,刚痉与柔痉的症状是:痉病主要症状,兼见发热、恶寒、无汗者为刚痉;兼见发热、恶寒。汗出者为柔痉。丹波元简认为:”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所谓刚痉、柔痉之辩,在于”有汗“与”无汗“之别,此处犹如《伤寒论》以无汗、有汗分”伤寒“”中风“是同样意思。

《说文》痉、强急也!以痉字概括主证,学者当意会。

痉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痉的症状 5 痉的辨证分型 5.1 痉病·邪壅经络证 5.2 痉病·热甚发痉证 5.3 痉病·温热致痉证 5.4 痉病·瘀血内阻证 5.5 痉病·气血两虚证 5.6 痉病·肝经热盛证 5.7 痉病·阳明热盛证 5.8 痉病·心营热盛证 5.9 痉病·痰浊阻滞证 5.10 痉病·阴血不足证 5.11 痉病·阴虚动风证 6 痉的辨证论治 7 痉的分类 7.1 刚痉 7.2 柔痉 7.3 阳痉 7.3.1 刚痓 7.3.2 痉病无四肢厥冷者 7.4 阴痉 7.4.1 柔痓 7.4.2 痉病见四肢厥冷者 7.5 三阳痉 7.6 三阴痉 7.7 风痉 7.8 风寒痉 7.9 风痰痓 7.10 痰火痓 7.11 湿热痉 7.12 热甚发痉 7.13 血虚发痉 7.14 虚痓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痉病的穴位 2 治疗痉病的方剂 3 治疗痉病的中成药 4 痉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痉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痉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痉 已经自动替换为 痉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jìng bìng

2 英文参考

convulsive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nvulsive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痉病(convulsive disease[1][2])为病名[3]。是指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又称痓[3]。

4 痉病的症状

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3]。

《金匮要略·痉病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也。”

5 痉病的辨证分型 5.1 痉·邪壅经络证

痉·邪壅经络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congesting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1])是指邪气壅阻经络,以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2 痉·热甚发痉病证

痉·热甚发痉病证(convulsive disease due to hyperpyrexia[1])是指邪热炽盛,以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齘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3 痉·温热致痉病证

痉·温热致痉病证(convulsive disease due to warmheat pathogens[1])是指感受温热病邪,以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4 痉·瘀血内阻证

痉·瘀血内阻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1])是指瘀血内阻经络,以项背强直,头痛如刺,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5 痉·气血两虚证

痉·气血两虚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1])是指气血两虚,经脉失养,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或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6 痉·肝经热盛证

痉·肝经热盛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heat in Liver Channel[1])是指肝热炽盛,灼伤经络,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啮齿,甚则角弓反张,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眩晕,面红目赤,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数或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7 痉·阳明热盛证

痉·阳明热盛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heat in Yangming[1])是指胃肠热盛,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8 痉·心营热盛证

痉·心营热盛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heat in heartnutrient phase[1])是指心营热盛,阴津耗伤,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9 痉·痰浊阻滞证

痉·痰浊阻滞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1])是指痰浊阻滞经络,以头痛昏蒙,神志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10 痉·阴血不足证

痉·阴血不足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in blood insufficiency[1])是指阴血亏虚,经脉失养,以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低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5.11 痉·阴虚动风证

痉·阴虚动风证(convuls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 *** 亏虚,虚风内动,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头晕目眩,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证候[4]。

6 痉病的辨证论治

痉病有虚实二证[3]。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3]。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3]。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病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病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

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3]。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3]。

7 痉病的分类

痉病有刚痉病、柔痉病、阳痉病、阴痉病、三阳痉病、三阴痉病、风痉病、风寒痉病、风痰痉病、痰火痉病、湿热痉病、热甚发痉病、血虚发痉病、虚痉病等[3]。

7.1 刚痉病

刚痉病一作刚痓[5]。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5]。《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病,余同)。”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又:“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刚痉病,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等方[5]。风热盛亦可致刚痉病[5]。《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病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7.2 柔痉病

柔痉病为痉的一种[6]。与刚痉病相对而言[6]。一作柔痓[6]。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6]。《金匮要略·痉病湿喝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病)[6]。《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也。”治用栝蒌桂枝汤加减[6]。亦有因暑热、湿热所致者[6]。《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病者,身体重著,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7.3 阳痉病

阳痉病一作阳痓[7]。

7.3.1 刚痓

阳痉病指刚痓,即刚痉病[7]。《丹溪心法·痓》:“阳痓曰刚,无汗。”

7.3.2 痉无四肢厥冷者

阳痉病指痉无四肢厥冷者[7]。《证治准绳·杂病》:“痉病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病皆身热足寒,然阳痉病不厥逆。”治宜清热、凉血、祛风[7]。选用羚羊角散、麦门冬散、防风散等方[7]。

7.4 阴痉病

阴痉病一作阴痓[8]。

7.4.1 柔痓

阴痉病指柔痓,即柔痉病[8]。《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

7.4.2 痉见四肢厥冷者

阴痉病指痉见四肢厥冷者[8]。《证治准绳·杂病》:“痉病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阳祛邪[8]。《太平圣惠方》选用附子散、白术散、柴胡散等方[8]。

7.5 三阳痉病

三阳痉病指太阳痉病、阳明痉病、少阳痉病[9]。

7.6 三阴痉病

三阴痉病指太阴痉病、少阴痉病、厥阴痉病[9]。《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病,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法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芪、当归[9]。

7.7 风痉病

风痉病指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病证[10]。《圣济总录》卷八:“风痉病者,以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故也。其状口噤不开,腰背强直如发痫。盖风邪内薄于经,则荣卫凝泣,筋脉紧急,故令口噤不开,卒然倒仆,不知所以。凡发极则复苏,苏则复作。其或耳中策策而痛,身背直而不屈者,不可治也。”治宜祛邪为主,参以息风,用续命汤、天麻汤等方[10]。

7.8 风寒痉病

不论刚痉病、柔痉病,凡因风寒而致者,为风寒痉病[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痉病也。”

7.9 风痰痓

风痰痓指因风痰壅滞经络所致的痉[11]。症见眼牵嘴扯,手足震颤或搐搦,甚则神昏不醒[11]。治宜祛风化痰,用祛风导痰汤,加姜汁、竹沥;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蝎、生姜、薄荷,气血不足而兼风痰者,用参归养荣汤[11]。

7.10 痰火痓

痰火痓是由于痰火壅盛所致的痉[12]。症见眼牵嘴扯,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滑数[12]。治宜清热泻火,豁痰止痉病[12]。用瓜蒌积实汤加减[12]。《景岳全书·杂证谟》:“痉病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

7.11 湿热痉病

湿热痉病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病证[13]。多因湿热夹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13]。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生地、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病,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湿热证,发痉病,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癍疹,胸痞,自利,神昏痉病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湿热痉病亦有因热闭所致者:“湿热证,发痉病神昏,独足冷阴缩, *** 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湿热证,发痉病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7.12 热甚发痉病

热甚发痉病指热盛伤阴,筋脉失养所致的痉[14]。由于邪热壅滞,或热甚伤阴,筋脉失于濡养所致[14]。症见壮热,项背强,口噤齘齿,手足挛急,腹满便秘,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舌苔黄,舌质红,脉洪数或沉滑有力[14]。治宜泄热存阴,用增液承气汤[14]。无腹满便秘者,宜清热救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等方[14]。

7.13 血虚发痉病

血虚发痉病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15]。症见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等[15]。《张氏医通·诸风门》:“血虚之人发痉病,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或用大营煎等方加减。”

7.14 虚痓

虚痓指气血虚极,不能养筋所致的痓病[16]。《医学正传·痓病》:“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证见四肢搐搦,头昏目花,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脉细弦[16]。治宜益气补血,兼予息风[16]。选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大营煎等方加钩藤、蝎尾等息风药[16]。

8

柔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柔痉的症状 5 柔痉的病因病机 6 柔痉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柔痉的穴位 2 治疗柔痉的方剂 3 治疗柔痉的中成药 4 柔痉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柔痉 1 拼音

róu jìng

2 英文参考

hidrotic convuls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柔痉(hidrotic convulsion[1])为病名[2]。又称柔痓[2][1]。是指以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为主要表现的痉病[1]。痉病的一种[2]。与刚痉相对而言[2]。

4 柔痉的症状

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2]。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2]。

5 柔痉的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

6 柔痉的治疗

治用栝蒌桂枝汤加减[2]。亦有因暑热、湿热所致者[2]。

《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者,身体重著,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