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芳州市离南通有多远
  • 2、送别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 3、甘南是哪个省的城市
  • 4、——鹭图中的叹白头的意思是?芳洲的意思是?
  • 5、雪衣公子立芳洲这句诗清意是什么意思的含义
  • 6、次韵芳州见寄原文_翻译及赏析

芳州市离南通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1087.0公里

起点:芳洲花园1号楼

1.北京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30米,右转进入杨庄路

2) 沿杨庄路行驶440米,右转进入京通辅路

3) 沿京通辅路行驶440米,直行进入北苑南路

4) 沿北苑南路行驶3.0公里,直行进入九棵树东路

5) 沿九棵树东路行驶4.0公里,朝六环路/大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土桥新桥

6) 沿土桥新桥行驶810米,直行进入六环

7) 沿六环行驶9.0公里,过次渠桥,朝京津高速/天津/五环路/化工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徐庄桥

2.沿徐庄桥行驶770米,过新河二桥约740米后,直行进入京津高速公路

3.沿京津高速公路行驶36.9公里,朝静海/济南/梅江会展中心/上海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和平庄互通

4.沿和平庄互通行驶490米,过和平庄互通约920米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5.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48.7公里,朝外环西路/津静桥/滨海新区/东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当城互通

6.沿当城互通行驶550米,过当城互通约370米后,直行进入荣乌高速公路

7.沿荣乌高速公路行驶185.2公里,过大寨河大桥,朝滨州/淄博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长深高速公路

8.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810米,过沙洼枢纽立交,直行进入长深高速公路

9.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57.8公里,过高青北互通立交,直行进入滨莱高速公路

10.沿滨莱高速公路行驶42.8公里,过淄博西枢纽立交,朝青岛/潍坊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淄博西枢纽立交

11.沿淄博西枢纽立交行驶400米,过淄博西枢纽立交,直行进入青银高速公路

12.沿青银高速公路行驶52.5公里,朝东营/临沂/G2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于家庄枢纽

13.沿于家庄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公路

14.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302.1公里,过灌云北枢纽,朝南通/青岛/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灌云北枢纽

15.沿灌云北枢纽行驶760米,过灌云北枢纽约520米后,直行进入沈海高速公路

16.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319.6公里,过团结河大桥,朝南通(北)/南京/G4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通北枢纽

17.沿南通北枢纽行驶380米,朝南通(北)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南通北枢纽

18.南通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南通北枢纽行驶1.4公里,过南通北枢纽,稍向右转进入通京大道

2) 沿通京大道行驶3.4公里,朝通京大道高架/人民东路/通启路高架方向,直行进入通京大道高架

3) 沿通京大道高架行驶30米,直行进入通京大道高架

4) 沿通京大道高架行驶6.4公里,在洪江路/通启路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驶120米,直行进入通京大道

6) 沿通京大道行驶490米,直行进入洪江路

7) 沿洪江路行驶980米,左转进入工农南路

8) 沿工农南路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世纪大道

9) 沿世纪大道行驶80米,过左侧的苏建国际城,右转进入人和路

10) 沿人和路行驶9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南通市

送别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佚名《送别诗》 送别诗

隋代 : 佚名

送别柳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鉴赏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像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宋代·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送别 , 抒怀壮志未酬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寻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唐代·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唐代 : 李白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送别 , 友人 , 归隐惋惜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宋代·王以宁《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豪迈 , 送别 , 回忆友情

甘南是哪个省的城市

甘南是甘肃省下辖民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境内草原广阔。因行政区域在甘肃省南部,并以藏族为主体自治民族而得此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甘南藏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为691808人。

甘南州地方民族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畜产品加工、建材、采矿冶炼、藏医药、山野珍品等为主的体系。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以优美的藏族弹唱闻名于藏区。州府合作市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由来:

甘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甘南的羌部逐渐建立自己的部落联盟或依附中原王朝。秦时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时的临洮郡、桴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

唐朝初年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甘南藏族自治州

——鹭图中的叹白头的意思是?芳洲的意思是?

首先要知道“鹭”代指什么,鹭,自洁自律孤傲不屈。孤傲不屈的是人格底限,可耐何,总要生存,不得不低头,因而带有恨意,“叹白头”,悲叹岁月,感慨无能为力时,而表达出坚信岁月河流总能验证。芳州,引自《诗经~蒹葭》里,是“理想、梦想、目标的所在地”的意思,是美好的象征,原意:长满芳草的河州。

雪衣公子立芳洲这句诗清意是什么意思的含义

1、白鹭清高、高洁的志向 2、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烘托(衬托):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拟人: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句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3、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次韵芳州见寄原文_翻译及赏析

地偏寡迎送,书至慰蹉跎。此世知音少,吾生可悔多。虚怀忘宠辱,遇物任谁何。未了山中约,期君难重过。——宋代·徐瑞《次韵芳州见寄》 次韵芳州见寄 地偏寡迎送,书至慰蹉跎。

此世知音少,吾生可悔多。

虚怀忘宠辱,遇物任谁何。

未了山中约,期君难重过。徐瑞(1255~1325),字山玉,号松巢,江西鄱阳人。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徐瑞

月色照君琴,移床出木阴。数声广陵水,一片古人心。投剑功无补,冲冠怒亦深。踪能清客耳,还是乱时音。——宋代·徐照《夜听黄仲立弹广陵》

夜听黄仲立弹广陵

月色照君琴,移床出木阴。

数声广陵水,一片古人心。

投剑功无补,冲冠怒亦深。

踪能清客耳,还是乱时音。沉沉秋夜静,轻策步中庭。止酒天真澹,烹茶世梦醒。风枝绕惊鹊,露草度流萤。物化犹如此,浮生可得停。——宋代·徐瑞《秋夜》

秋夜

沉沉秋夜静,轻策步中庭。

止酒天真澹,烹茶世梦醒。

风枝绕惊鹊,露草度流萤。

物化犹如此,浮生可得停。化成银地佛应喜,移下玉楼天不知。——宋代·徐似道《句》

化成银地佛应喜,移下玉楼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