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第435篇 王匡
  • 2、王匡的介绍
  • 3、新朝时期王莽的第六子“王匡”简介
  • 4、王匡简介

第435篇 王匡

王匡,王莽时期农民起义领袖。新莽末年新市人。公元17年与王凤等在绿林山领导饥民起义。后因山中大疫,率部分起义军北入南阳,号"新市兵"。更始元年(23 年)率起义军攻占洛阳。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比阳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后投降刘秀,为刘秀部将所杀。

王莽统治时期,荆州地区连年灾荒,广大农民生活无着,纷纷逃离故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饥民们在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兄弟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以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队伍得到广大民众和附近起义军的响应,迅速扩大。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的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出山迎击获胜,部众增至数万人,战斗意志高涨起来。公元22年(地皇三年),绿林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西汉宗室刘玄,这时也投身于平林兵中。

公元23年(地皇四年)二月,绿林军领袖王匡、王凤等拥立刘玄为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刘秀的哥哥刘演反对刘玄称帝,被刘玄、王匡等杀死,刘秀因兵力薄弱,不敢公开反抗,忍辱负重,表示忠顺于起义军。

同年八月,绿林军兵分两路,王匡、王凤率军进攻洛阳,另一路申屠建等进攻长安。长安市民发生武装起义,攻入未央宫,王莽逃至浙台,被商人杜吴杀死,王莽新朝覆灭。

公元24年(更始二年),刘玄由洛阳进入长安。但是他很快变质,生活腐朽,政治专制。为了达到独揽政权的目的,刘玄杀死众多起义军将领,又剥夺了王匡等人的军权。义军将领与刘玄为首的贵族集团发生冲突,王匡率领部分起义队伍投靠了另一只著名的起义军赤眉军。

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灭亡。

王匡的介绍

王匡(1917-2003),广东东莞人。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任周恩来秘书。筹备新华社临时总社。参加刘邓大军前线记者团,发表了《南征散记》、《跃进大别山》、《蒋管区农村见闻》等著名新闻通讯。解放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华南总分社社长,南方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港澳工委书记。参与创办《羊城晚报》。1977年起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后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第一社长、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

新朝时期王莽的第六子“王匡”简介

人物生平

被封为功建公,汉朝荆州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

为人凶狠残酷,在攻打赤眉军时,所过之处奸淫掳掠,百姓对他恨之如骨。

后被赤眉军打败,大军溃败逃走。在防守洛阳时,洛阳城被绿林军攻破,王匡也被俘,之后被处死。

家族世系

陈厉公(妫跃)

田敬仲(田完,也作陈完,原名妫完)

田孟夷(田稚)

田孟庄(田)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

田僖子田武子陈昭子孙书 子

┣━━━━┳━━┳━━┳━━┳━━┳━━┳━━┳━━┓ ┃ ┃

田成子陈子士简子宣子穆子廪邱子芒子惠子孙凭子献

┃ ┃ ┃

田襄子孙武诸御鞅

田庄子

┣━━━━━━━━┓

田悼子(田利)齐太公(田和)

┏━━━━━━━━┫

齐桓公(田午)齐废公(田剡)

┃ ┃

齐威王(田因齐)孺子喜(田喜)

┣━━━━━━━━┳━━━━━┓

齐宣王(田辟疆)靖郭君郊师(田师)

┃ ┃

齐闵王(田地) 孟尝君

齐襄王(田法章)

┣━━━━━━━━━┓

齐共王田假

┣━━━━┳━━━━┓

田升田桓田珍

田安

王始

王遂

王贺

王禁(王贺嫡长子)

┣━━━━┳━━┳━━┳━━┳━━┳━━┳━━━┳━━━┳━━━┳━━━┳━━━━┓

王曼王凤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 王君侠王政君 王君立 王君弟

┣━━━━━━━━━━━━━━━━━━━━━━━━━━━━━━━━━━━━━━━━┓

王莽 [ 新朝建兴帝 ]王永

┣━━━┳━━┳━━┳━━┳━━━┳━━━┳━━━┳━━━┓ ┃

王宇王获王安王临王兴王匡 王魍蹶释踅萃豕

┣━━━┳━━┳━━┳━━┳━━━┳━━━┳━━━┓ ┃

王千王寿王吉王宗王世王利 王妨王夫人王嘉

【 说明 】田齐君主的先公,为陈国君主。

陈厉公(妫跃)的次子妫完,即田完,又称陈完,谥号“敬仲”,史称“田敬仲”,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田完(田敬仲),生田孟夷(田稚)。

田孟夷(田稚),生田孟庄(田)。

田孟庄(田),生田文子(田须无)。

田文子(田须无),生田桓子(田无宇)。

田桓子(田无宇),生五子:田武子(田开)、田僖子(田乞)、陈昭子(田昭)、孙书、子。

田僖子(田乞),生九子:陈、田成子、子士、简子、宣子、穆子、廪邱子、芒子、惠子。

孙书,生孙凭。

子,生子献。

田成子(田恒),生田襄子(田盘)。

孙凭,生孙武。

子献,生诸御鞅。

田襄子(田盘),生田庄子(田白)。

田庄子(田白),生二子:长子田悼子(田利),次子齐太公(田和)。

齐太公(田和),生二子:长子齐废公(田剡),也称齐侯剡、田侯剡;次子齐桓公(田午)。

齐废公(田剡),生孺子喜(田喜),田剡、田喜同时被田午杀死。

齐桓公(田午),生齐威王(田因齐,也作田婴齐)。

齐威王(田因齐),生三子:长子齐宣王[田辟疆/田辟(qiáng),也作田辟强],次子郊师(田师),第三子靖郭君(田婴)。

齐宣王(田辟疆),生齐闵王(田地)。

靖郭君(田婴),生孟尝君(田文)。

齐闵王(田地),生齐襄王(田法章)。

齐襄王(田法章)配君王后(莒国太史敫之女),所生的长子为齐王建(田建):是齐国最后一任君王,也称“齐共王”;次子为田假:公元前208年,在救魏的战役中齐王田儋被章邯军所杀,田荣收其余众,东走东阿,齐人立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角之弟田间为将,不久,田荣率兵逐走齐王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而自封为相,田横为将,取得齐地,田假被逐后逃到楚,田间、田角至赵,田荣劝赵、楚杀田假、田间、田角等。楚、赵不杀。后项羽灭田荣,复立田假为齐王,田荣之弟田横趁项羽回救彭城,击田假,田假亡走楚,楚杀田假。

齐王建生三子:长子田升、次子田桓、第三子田珍。

田升之子名田安,田安为西楚王朝的济北王。

田安之子名田□(失名),因秦始皇灭齐(国),为避免杀戮,田□(失名)改名为王始。

王始之子名 王遂 ,为汉朝名士,新朝建立后,追谥为“ 济南伯王 ”。

王遂生一子,名王贺, 王贺 为汉武帝刘彻的绣衣御史,新朝建立后,追谥为“ 元城孺王 ”。

王贺生二子:长子 王禁 ,为汉朝阳平侯,谥“阳平顷侯”,新朝建立后,追谥为“ 阳平顷王 ”;次子王弘。

王禁生四女八男:长女王君侠,封广恩君,是汉朝定陵侯淳于长的生母;次女王政君,乃西汉孝元皇后,,是汉成帝刘骜的生母;第三女王君力,封广惠君;第四女王君弟,封广施君;长子王凤,封阳平敬侯;次子 王曼 ,追谥为新都哀侯,新朝建立后,追谥为“ 新都显王 ”;第三子王谭,封平阿安侯;第四子王崇,封安成共侯;第五子王商,封成都景侯;第六子王立,封红阳荒侯;第七子王根,封直道让侯,后来改封为“直道让公”;第八子王逢时(也作王逢),封高平戴侯。

王弘之子,名王音,封安阳敬侯。

1. 新都哀侯王曼生二子:长子王永,英年早逝,称“世子”;次子 王莽 ,袭父爵为新都侯,并于公元8年腊月建立新朝,史称新始祖高皇帝或 新朝建兴帝 。

(1) 世子王永,生一子,即衍功侯王光;王光之子为衍功侯王嘉。

(2) 新帝王莽,生六子三女:长子王宇,为隐太子;次子王获,为戾太子;第三子王安,封新迁王;第四子王临,封统义阳缪王,后来立为新朝太子;第五子王兴,封功公;第六子王匡,封功建公;长女王,即汉朝孝平皇后,后来改封为黄皇室主;次女王晔,封睦任,下嫁新朝大将军武汉(一作吴汉),戏剧“吴汉杀妻”的主人翁之一,京剧中称为“ 南宁公主 ”;第三女王捷,封睦逮任。

(3) 隐太子王宇,生六子二女:长子功隆公王千,次子功明公王寿,第三子功成公王吉,第四子功崇公王宗(即王会宗),第五子功昭公王世,第六子功著公王利;长女王妨,嫁西汉城门令史王兴(京兆王氏,非大名王氏,新朝“四将”之一,被王莽封为奉新公);次女王夫人,嫁汉孺子(刘婴)。

2. 王音之子为安新公王舜;王舜生三子:长子安新公王延、次子褒新公王匡、第三子说德侯王林。

3. 安成共侯王崇之子为安成靖侯王奉世;王奉世之子为安成侯王持弓。

4. 成都景侯王商生二子:长子成都侯王况,次子隆信公王邑;王邑之子为王睦。

5. 高平戴侯王逢时之子为高平侯王直。

6. 阳平敬侯王凤之子为阳平厘侯王襄;王襄之子为阳平康侯王岑;王岑之子为阳平侯王莫。

7. 平阿安侯王谭生四子:长子平阿剌侯王仁、王去疾、王闳、王向;王仁之子为平阳侯王述;王述之子是王磐;王磐之子为王肃。

8. 直道让公(直道让侯)王根之子为直道公(直道侯)王涉。

9. 红阳荒侯王立生二子:长子红阳侯王柱、次子 *** ; *** 之子为武桓侯王泓。(参见:新朝玉牒、王莽家谱)

王匡简介

赤眉、绿林起义

爆发于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见两汉奴婢)。成帝时,因饥谨而死于道路的贫民数以百万计。哀帝即位后,大司马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为此拟订了方案,但因遭到权贵的反对而作罢。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贪官污吏与豪强大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水旱灾害,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陜西等地相继爆发农民和铁官徒起义,哀帝元寿二年(前1),长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烧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见未央宫。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汉。王莽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内容主要是: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买卖,推行五均六,改革币制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不仅遭到权贵富人们的反对,也给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难。加以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各少数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天凤二年(公元15),五原、代郡民举行暴动,数千人为群,转入旁郡。两年后,临淮人瓜田仪在会稽长洲起义,吕母在海曲起义,杀海曲县宰。各地分散的农民起义,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在三个地区爆发: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有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

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常替人排难解纷,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这支起义军以绿林山为基地,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荆州牧发兵两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攻拔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东南)等地,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又称平林兵。

绿林军起义爆发后,一些与新莽政权有矛盾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宗室刘玄投奔平林义军,为安集掾。南阳大地主刘、刘秀(见汉光武帝刘秀)兄弟为了恢复刘姓统治,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部署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称为春陵军。春陵军与新市军、平林军联合,准备进攻宛城(今河南南阳),被王莽军打败,乃与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纵。

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山东琅邪人樊崇在莒县率领百余人起义,得到青、徐等州饥民响应,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率部归附,队伍发展到几万人,活动于青州一带。为在作战时与敌军相区别,他们将眉毛染红,故称“赤眉军”。

其基本队伍是贫苦农民。他们随处打击地主豪富,没收财物,没有攻城略地的意图。军中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仅相互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保持着淳朴的作风和良好的纪律。起义军内地位最高的称“三老”,其次称“从事”,再次称“卒史”,这些都是汉朝地方小吏的称号。战士相互之间则称呼“巨人”。

地皇二年,新莽太师羲仲景尚率兵镇压樊崇领导的起义军。结果全军覆没。次年,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余万大军前往镇压。到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民间因而流传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南)大败莽军,追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廉丹战死。此后赤眉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日盛。

与此同时,绿林军于公元23年正月重创新莽南阳守将甄阜、梁丘赐所部,随即于阳击败严尤、陈茂,进围宛城。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南阳地主集团策划立刘为皇帝,遭到大多数农民军将领的 *** 。但起义农民也因受“刘氏复起”图谶的影响,拥立比较懦弱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同年二月,刘玄在宛城南面水的沙洲上设坛称帝,恢复汉的国号,建元“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刘率兵进攻宛城。王莽发州郡兵四十三万,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莽军南出颍川,前锋约十万人进围昆阳。王凤、王常率义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以待援兵。刘秀、李轶等轻骑突围,从郾、定陵等地召集一万余义军星夜驰援。进抵昆阳时,刘秀率敢死士三千人从城西突袭王邑、王寻的中军大营,杀王寻。昆阳守军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溃,王邑与残部数千人逃归洛阳。

莽军主力被歼后,各地纷纷起兵,诛杀新莽官吏,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新市、平林诸将看到刘、刘秀的声名日盛,劝刘玄除掉了刘。绿林军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攻武关。更始元年(公元23)九月,绿林军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顺利攻取长安。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砍死,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的统治。十月,刘玄北都洛阳,次年又移都长安。

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各级官吏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庸客、商贩或膳夫、奴仆。因此当时流传:“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这虽是对农民政权的诬蔑之词,但也反映了更始政权保留着农民军的某些朴素本色。不久,由于刘玄生活腐化,昼夜宴饮,其亲信赵萌专权恣肆,起义军将领因而离心离德,各谋出路。刘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起义将领。王匡、张印等率众归附赤眉。

当刘玄进据洛阳时,赤眉军正在颍川、濮阳一带活动。樊崇曾前往洛阳联络,但刘玄不愿与赤眉军合作,只许以空头官爵。随后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拔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南击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谢禄率领,拔阳翟(今河南禹县),进军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樊崇等人认为部众东向必散,决定西攻长安。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等由武关进发,徐宣、杨禄等由陆浑关进发。次年正月,两路大军会师弘农后,继续攻向长安。进至华阴时,立十五岁的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随即顺利攻占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由于关中豪强地主隐匿粮食,组织武装,坚壁顽抗,赤眉军在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出长安,进入安定、北地一带。又因隗嚣等地主武装的袭击和大雪阻碍,被迫折回长安,引众东归,因而与刘秀的东汉政权发生了激烈的对抗。

刘秀在刘被杀后,受刘玄派遣去安抚黄河以北地区。他得到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消灭了盘踞邯郸称帝的王郎,并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地区以铜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以此,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不久定都洛阳。当赤眉军引兵东归时,刘秀在新安、宜阳屯驻重兵,预先切断了赤眉军的归路。建武三年(公元27)初,赤眉军被冯异打败,折向东南,又在宜阳陷入重兵包围,最后粮尽力竭,被迫投降刘秀。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