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揭秘: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七个神秘俱乐部
  • 2、三边委员会的简介
  • 3、csis是什么意思
  • 4、哪位学者主张在冷战结束后构建单极世界

揭秘: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七个神秘俱乐部

有些东西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比如全球最难进的俱乐部的会员资格。这些汇聚各路政商巨子的高级派对,往往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无法一窥究竟的人们只能怀疑,他们正在图谋构建新的世界秩序。

 1.波西米亚俱乐部

位于旧金山的波希米亚俱乐部成立于1872年,对外保密,只收男性。最初的会员只是一些放荡不羁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但后来随着俱乐部的扩张,美国前总统里根、尼克松,以及其他一些共和党政治家和商界名流也相继加入。

它目前的会员名单并不公开,我们只知道,每年七月,俱乐部会遵循传统在旧金山的“波西米亚树林”召开为期两周的年会,就像一场仅限政商巨子参加的夏令营。《旧金山纪事报》称其为“一场嘈杂的狂欢”。

这家俱乐部的格言是“织网的蜘蛛们,不要过来”——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意思是会员们不该把功名利禄这样的庸人俗事带到聚会里。不过,据《 *** 》报道,也有一次破例:1942年,美国决定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就是在波希米亚俱乐部秘密制定的,这一计划最终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对全球影响深远。

2.伯利兹俱乐部

你可以将这家位于纽约的社团视为女版的“波希米亚俱乐部”。它成立于2001年,每年在中美洲的伯利兹或其它地点召开一次年会。2011年,当该俱乐部在哥伦比亚召开年会时,《 *** 》将与会者誉为“商界和政界的先觉者。”报道称,这家俱乐部的终极目标是让女性入主白宫,它被称为“白宫计划”。

俱乐部的会员包括施乐、宝洁、诺德斯特龙、PetSmart和REI等大公司的董事,以及圣公会的主教。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也曾是其中一员,但被曝光后她退出了俱乐部。

 3.黄石俱乐部

在著名的黄石公园附近,有一片占地13,600英亩的滑雪和高尔夫会所,只有千万或亿万富豪可以加入这个俱乐部。它的入会费至少要25万美元,每年的年费约为2万美元,此外还有买房置地的成本(目前在这里买套房至少要165万美元,买块农场得1800万美元)。

而且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入会者必须得到黄石俱乐部的邀请,而好莱坞明星一般不在邀请之列。该俱乐部的会员包括比尔盖茨等。

 4.彼尔德伯格集团

从1954年开始,彼尔德伯格集团每年会召开一次为期三天的闭门峰会,只邀请120-150位工业、金融业、学术界和传媒界领袖参加。三分之二的参会者来自欧洲,其余来自美国。本届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微软、高盛、美国铝业等公司的高管,以及来自德意志银行、道明银行和空中客车等欧洲企业的国际会员。

彼尔德伯格集团的官方网站显示,“这是一个讨论全球大势和重大问题的论坛。”不过似乎没人相信这个秘密峰会是无害的。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该组织蓄谋建立一个国际 *** ,以构建新的世界秩序,绝对是民主国家面临的一大威胁。有些为该组织辩护的人士则表示,其对欧盟的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5.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

拥有大约300名会员的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于1933年,因极度排外而闻名于世。一直到1990年,该俱乐部还不接纳黑人会员。直到2012年,该俱乐部才有女性会员参与。据《 *** 》报道,该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曾经说过:“只要我活着,所有高尔夫会员都必须是白人,所有的球童都必须是黑人。”(他死于1977年。)

该俱乐部的年费是1万美元,即便很多人出得起这份钱,这个俱乐部还是非请勿入的。有些想要加入的人一直没有获得机会。据报道,目前该俱乐部的会员包括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以及几十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人、CEO和银行家。该俱乐部的首批女性会员包括美国前国务卿赖斯。

6.苜蓿草俱乐部

苜蓿草俱乐部的首要法则是: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在今年1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约200名政客和知名商界人物系着黑领结在华盛顿出席年会。该俱乐部的会员包括老布什和小布什父子、尼克松和里根,还有沃伦布隆伯格等。

它一直不接纳女性会员,直至1993年遭到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 *** 。如果有人想加入这个俱乐部,必须得等到一名现有会员去世才行。

7.三边委员会

三边委员会是亿万富豪大卫洛克菲勒在1973年创立的一个智囊组织,其目的是增进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其会员包括外交家、、核武专家、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和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等。根据三边委员会官网,该组织目前拥有约390名会员。

但它已经引起了一些阴谋论者的注意,有些关于911事件的论调称,三边委员会图谋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上边这些社团的活动和成员其实不是绝对的秘密,但是越是低调却越显得极为神秘,阴谋论者一直揣测甚至攻击这些社团,称其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一点很显然,这些大人物聚在一起肯定在影响世界。想加入?对不起,我们都不在受邀之列。

三边委员会的简介

三边委员会(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对三边地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经济体系、金融、贸易、能源、南北关系和东西方关系等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以协调它们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对各自的政府施加影响,最终达到共济会“新世界秩序”目的。

美国在詹姆斯·厄尔·卡特(James Earl Carter)任总统期间,总统、副总统、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要职都由三边委员会成员所占据,总共达二十六位之多,实际上三边委员会在美国对外事务的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西欧、日本等各国政府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的政策顾问和在里根政府中任要职的三边委员会成员也有七名。

三边委员会(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成立于1973年,是由北美、西欧和日本三地区14个国家的学者以及政经要人联合组成的国际性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三个地区的代表每9个月轮流作东道主开会。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欧洲的德意志银行财团、法国巴黎银行财团、英荷壳牌石油财团,日本的东芝电气、住友化学、新日铁、日产汽车、日本精工、日本电气、日立制作、松下电气以及丰田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都是该组织的成员。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曾经在政府担任要职的官员,如布热津斯基、万斯等人,也是三边委员会的委员。

许多著名的思想库的负责人,也成为这个委员会的活跃分子,如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H·卡恩。这位国际知名的学者曾多次访问日本,1977年12月他在日本发表的演说,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作了评价与预测,影响非同小可。

三边委员会成立之初的基本方针是,以北美、西欧、日本为基础,南联第三世界,北与苏联相周旋,建立一个以美、欧、日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其宗旨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支持联合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促进公众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并培养这些地区公共工作的习惯和惯例。

三边委员会的成员以来自企业界为最多,其次是来自政界的显要,还有大银行家、著名学者以及新闻界、工会、律师等代表人物。三边委员会现任主席是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布热津斯基1928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曾任前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哥伦比亚大学战略学教授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乔治城大学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外交政策教授等职。他长期担任三边委员会的主席,并撰写了相当丰富的著作:《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构想》、《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灭亡》、《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等。

三边委员会1975年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报告由三边委员会中关于民主国家统治能力问题工作组的三位报告起草人联合负责。

关于日本的一章由东京索非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绵贯让治起草,关于西欧的一章由巴黎社会学组织中心负责人、全国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米歇尔·克罗齐起草,关于美国的一章由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哈佛国际问题中心主任塞缨尔·亨廷顿起草。三边委员会为这一研究提供了赞助,并在1975年 5月 30-3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了三边委员会的专门会议,来自三边的十余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外工作组还先后举行了4次联席会议,商讨报告内容,其中特别与三边委员会主席布热津斯基交流了看法。

《民主的危机》并不是一份悲观的文件。当时西方世界中一些主要的政治家、专栏作者和学者乃至普通民众都处于一种关于民主危机的恐慌当中,西方政治系统的生命力受到了强烈的怀疑与挑战。在这种条件下,三边委员会委托由三位顶尖学者带领的课题组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的结论坚信,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民主的体制是可行的。只要民主国家的民众真正理解民主体制的本质,特别是如果他们感受到自由与责任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民主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的。

为此,让公民们重新考察一下民主系统的基本前提及其运转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使民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强大和更加民主化。这一报告的发表,在西方国家产生很大轰动,暂时调和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暴露的尖锐矛盾,为西方的一些崇拜者们重新赢得了信心,对20世纪后期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了对三边内部问题进行研究以外,三边委员会的触角也伸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研究,三边委员会在西方是享有盛誉的。

在三边委员会1978年6月华盛顿会议上,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成为主要议程之一。许多前三边委员会成员,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国务卿万斯以及国防部长布朗等人,都到会发言,突出地谈到中国的作用。在12月达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协议后,西方舆论界认为:这一着棋是三边委员会想出来的。

翌年4月,三边委员会在东京举行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确定了积极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基本点。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国际事件的发生,三边委员会内奉行强硬政策、主张联华抗苏的意见占了上风,因而将原定198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三边地区与苏联合作的会议取消,改在北京举行。

1981年3月,三边委员会北美地区主席D·洛克菲勒、欧洲地区主席G·贝图安和日本地区主席渡边武,请见里根总统并进行了磋商。5月下旬,洛克菲勒带领30多名成员抵达北京,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合作会议,中国民间知名人士出席了会议。会后,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洛克菲勒等人,表示希望加强与三边的合作。洛克菲勒返回美国后,立即与里根举行了长谈,这为美国80年代对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边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对三边地区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磋商,向各自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大多数被采纳。例如 1975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的定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国际金融制度中的弹性汇率、关于美元回流的第三窗口计划、西方对华政策的转向等等,有的是直接采纳了三边委员会的建议,有的是受到三边战略思想的重要指导。

csis是什么意思

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于1962年成立,是现在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总部设在首都华盛顿特区。该研究中心是一个非党派、非政府的民间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免税组织,政治立场为保守派。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一译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与石油财团关系密切。

40年来,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网罗了大批国际关系学界泰斗和政坛精英,奠定了自身在美国乃至世界战略与政策研究机构中的前沿地位。

近年,它加强了对亚太、中国的研究,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张较前温和,是对美国共和党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是一家非盈利、非党派、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思想库,1962年由前海军作战部长阿利·伯克上将、乔治敦大学的牧师詹姆斯·霍里根和保守派学者戴维·阿布希尔共同创建,目的在于使美国拥有堪与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匹敌的战略研究机构。

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在保守派人士把持下一伯克上将出任第一任,总裁,并得到企业研究所等保守思想库、基金会和石油财团资助,因而成为“保守主义的一个坚实基地”。

该中心具有的石油背景,使其与洛克菲勒组建的“三边委员会”和东部财团筹建的“对外关系委员会”互动频繁,阿布希尔也是这两个委员会的成员。

哪位学者主张在冷战结束后构建单极世界

布热津斯基主张在冷战结束后构建单极世界。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28.3.28-2017.5.26 )波兰犹太裔美国人,作家,民主党人。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以极端反苏著称,被视为美国外交界最有影响力的前辈之一。

作为哈佛(Harvard)等大学的优秀学者,布热津斯基逐步攀上权力顶峰。作为他个人的特色,他在美国政策圈内一直保留了外国口音,却成功地跻身美国白人上层社会,成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权威人士。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

扩展资料

布热津斯基之所以能“学而优则仕”,关键的原因是他和金融垄断资本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英、美等国,国际垄断资本通过资助的秘密精英社团来操控国内政治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19世纪末英国的塞西尔·罗得斯圆桌会议、到一战后由美国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精神教父”豪斯创建的外交协会,再到1954年成立的汇聚欧美精英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秘密精英社团不断发展,对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70年代初,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以金融巨头大卫·洛克菲勒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找到布热津斯基作代表,在外交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三边委员会,吸收美国、西欧、日本的大银行家、工业资本家、政府要人和学界精英参加。

定期开会,协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同时通过由委员会构筑的关系网,向各国政府输送他们的代理人,以达到控制各国政府,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