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而诚(反身而诚 善莫大焉)
本文阅读简介:
- 1、求国学反身而诚译文
- 2、在孟子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3、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4、赖辉东《论语史鉴》7·29洁己以进,反身而诚!
- 5、反身而诚,善莫大焉什么意思
- 6、反身而诚的详细解释
求国学反身而诚译文
原文出处编辑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反身而诚,义同“诚身”: 谓以至诚立身行事。《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在孟子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原文是这样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很显然,“反身而诚”的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其结果是“乐莫大焉”。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力行恕道,即是求仁最切近的路径。它提示我们:《孟子》此章所言乃求仁之事。关于“万物皆备于我”,从哲学史到教育史,不少教科书将它理解为“万物皆具足于我身或我心”,并将它定义为“唯心主义”。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的。
自古以来,众多注家都把“万物”之“物”理解为“事”。也就是说,此“物”非指无关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外部事物,而是进入人的生活世界之物。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事。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叫“意之所在便是物”,即“物”关联着人之意向、生成着人的意义世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上手之物”的说法。所谓“上手之物”,就是为人所牵挂、繁忙、操持之事。它说的也是那个“物”和“事”。
人之事,都有其道和理。所以,进一步说来,“万物”必然指向“万事之理”。事儿都是人想出来、做出来的,是人赋予了自己的活动,从而也赋予了世界以意义。人何以能如此?是因为天地生成人这个物类之时,已经赋予了人此种性能。人依此性能,使自己的生活世界呈现出条理、秩序和意义。所以,归根结底,“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事之理皆具足于人的性分之中”。《诗经》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孟子》曾征引此诗句,以明“性善”之理:“则”既指性分之理,也指事为之理;两者一体相连。
来源:中国教师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啊,孟子这段话,是对什么的再进一步的说明呢?是对我们前面解读的两段话,
一个是什么呢?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我们解读过了,就是孔子告诉曾子他的道一以贯之。就是有一根主线贯穿一切。这个主线是什么呢?忠恕。我们跟大家讲了,忠恕是什么。
然后后面又讲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就是有没有一句话,有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有没一个字我能终生去遵循的,去奉行的,终生行之。
然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宽恕的术,忠恕的恕。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么说的。就会说曾子问他,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或者给我一个人生的主心骨,我可以这辈子去遵循的。这辈子去奉行的。这辈子去勤而行之的。孔子说有啊,这个字是什么呢?就是恕。什么是恕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跟大家解读了。这个恕呢,就是知行合一。这个忠呢,就是格物致知。
万物皆备于我矣。
这第一句话非常好,我就是一切啊,万物皆备于我矣啊。就是我是一切万有,一切都是我,我就是一切。你看这个话,就非常好。就告诉你,财富皆备于你啊,情感皆备于你啊,健康皆备于你啊。一切都为你准备好了,你就是一切万有啊。这个好理解吧?我们在课程中反复的去讲,就是你就是财富本身,你就是情感本身,你就是健康本身,你就是一切万有,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所以万物皆备于我,这是第一句话啊。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这句话什么意思?
反身而诚,身就是我,对吧?每天反省自己啊,反,反省。每天反省自己去诚意。你看啊,反身而诚,每天去反省自己去诚意,这就关系到一个要诚意了,那诚意,你想诚意吗?诚意必须致知。你看,又来到八条目了,因为儒家讲的都是八条目。然后呢,你想诚意,请你致知,致什么?致良知、致真知。你想致知吗?请你格物。格什么?格人欲。所以那就变成了什么?每天格人欲了。反身而诚就是每天格物致知。
理解了吧?再说一下,反就是反省啊,身就是我呀,每天自我反省,每天自我反省达到诚意。反身而诚,明白吗?反身而诚,就是反求诸己啊,凡事不顺,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反省。每天自我反省,身就是我。每天自我反省达到诚意。
那怎么自我反省达到诚意,它有方法的,如果你想诚意,必须致知。那致知是什么?致良知、致真知。如果你想致知,必须格物。那格物是什么?格心,也就是格人欲。
那就变成了什么?反身而诚,就会格物致知。
所以孟子在告诉你,你要格物致知啊,那格物致知之后,你会达到一个什么呢?你会达到乐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快乐。
真的家人们,有的家人跨过彻底解脱的,你要这个感觉吧?这就是佛法里讲的法喜呀,由内而外的喜悦呀,这就是清净啊,和平啊,所以这种喜悦是最大的,他比你中了1000万的彩票,他比你谈谈恋爱,然后在恋爱当中去享受这个甜蜜,它比你去旅游,去买了一个豪宅一个豪车,这个乐要大1000倍、10000倍、1亿倍,你买个好车兴奋几天,买个豪宅可能兴奋两个月,对吧?中个1000万的奖可能兴奋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就是陷入甜蜜当中,你可能也就是一段时间就过去了,但那个法喜,它是充满的,那个法喜是终生的。所以乐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快乐,所以格物致知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喜悦,导致你最大的和平,一旦你不断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你达到最大的和平,就是乐。乐是心之本体也。王阳明也明确的告诉你了,心之本体就是乐。格物致知就达到了一种和平喜悦的状态,觉的状态。
那ok,这时候你不就是在给出去好的频率吗?
所以孟子第一句话告诉你什么?万物皆备于我。你是一切,但请你先格物致知。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呢?他说,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恕而行,你看又讲到了恕。强是勉强自己,勉励自己。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强恕而行,就是说什么,勉强自己、勉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恕道。也就是说什么,让自己知行合一。我们在上一堂课解读过,为什么?己所不欲,你自己不想做的,你就不要去施行。勿施嘛,施是施行、实施、给予、布施。好吧,就是说什么意思呢?你自己不想做的,你就不要去施行。你自己不想做的,你就不要给出去去做。是这个意思啊,那就变成了什么?你想做的就去做,你不想做的就不去做。那就变成了在每个当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你最开心的,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什么?喜悦之道、知行合一。
所以强恕而行,这个地方首先他告诉了你,你必须要自我很约束呀,所以才会有那个话的解读,叫什么?觉懒看书,且看书。强恕而行啊。觉懒看书,且看书。很多人对这个话就理解偏了,认为说:哎,这王阳明他也不对吗?你看王阳明很究竟,王阳明还告诉你说要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他说你懒看书且看书。你为什么看书?是因为有个前提是你想看书。明白吗?你不想看书,你怎么会觉得你懒看书呢?就好比我说的,你想去旅游,对吧,我们很多家人,你看啊,那它一个家人跟我分享,他说:哎呀,周末了,好想去一个地方企业黄叶,也不远啊,就是她住的那个城市,可能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他说,哎呀,我内心好想去啊,就是去那个地方看一下漫山遍野的黄叶,但就是不去。为什么不去?给自己好多理由啊:哎呀,太麻烦了。哎呀,回来孩子没人管呀。回来都几点了,可能还得忙一些别的事情。就是什么?他内在想去看黄叶,可是他没去。这就是什么?觉懒看黄叶,且看黄叶。就是这个意思啊。就是因为前提是你想看黄叶,但你又懒得去,所以才告诉你,请去吧。这就是很多人喜悦之道他踏不上去,很多人不知行合一。他明明想做这个,他就是不做。所以才告诉你,觉懒看书且看书,这就是,孟子说的强恕而行。为什么?你要约束一下自己,觉得懒看书且看书,强看书。就是强恕而行。就是你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更加地觉察,更加的约束,更加的警醒,让自己去知行合一,所以强恕而行,就是知行合一。
然后孟子说什么,孟子说
求仁莫近焉。
这就是最大的靠近仁了。仁是什么?仁心呢。王阳明也在传习录中很明确的说,仁,仁心也。求仁,就是求仁心啦。仁心是什么?道啊。这就是求道最近的方法了。
所以说求仁莫近焉。
好吧,仁,也是孔子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明白吗?所以说孟子的这段话他告诉你的就是什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万物皆备于我,一切我都有啦。我就是一切,我怎么能显化这一切呢,那很简单,格物致知,就是反身而诚。知行合一,就是强恕而行。如此,万物皆备于我。
所以你看,我们的古圣先贤,他是一脉相承的,从孔孟到王阳明,只是王阳明把这个词更明确的叫: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而在孔孟的那个地方叫忠恕而已,但说的是一个东西。
——心想生
赖辉东《论语史鉴》7·29洁己以进,反身而诚!
第29章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䇘的本字,指一种绞绳工具,为象形字,后引申为交错,相互等意,如《书·尧典》:“交接春夏相与交,秋冬相与互。”
互又指交互、交替,如宋·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汉书·刘向传》:“渔歌互答。”
互又指古代挂肉的木架,如《文选·张衡·西京赋》:“置互摆牲。”
也有一说,二指天地或阴阳,五指天地间阴阳交午,互指天地间阴阳交易。此虽有郢书燕说之嫌,亦不失一家之言也。
互亦作一不足千人的稀有姓氏,本文的互乡为古邑名,又作合邑,为春秋宋邑,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北。
东汉的郑玄说:“互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
与:赞许、鼓励之意。如《论语》:“吾与点”。意为:我赞同曾点。孟子曾说:“与人为善”。意为鼓励别人行善。
孔安国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
洁:瀞(净)也,从水絜(jié)声。絜指用刀割草并整理束之,水絜结合,表示经过水的清洗并整理。
洁的本义就是干净、清洁,如《管子·水地》:“鲜而不垢,洁也。”《国语·周语》:“姑洗所以脩洁百物。”
洁又延伸指操行清白,品德高尚,如《楚辞·招魂》:“联幼清以廉洁兮。”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
洁又指简明、精炼、使清白,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修身洁行。”
洁也指一不足千人的罕见姓氏。
本文的洁己以进意为:洁身自好,以求进步。后人常把此句和孟子说的“反身而诚(反躬自问,真诚踏实)”合用。
保:养也,负子于背谓之保,会意字,其甲骨文象一人背子于后背,保的原义就是带孩子的人,如保姆,指保育幼儿的妇女。又如《礼・文王世子》:“入则有保,出则有师。”
太保为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原指保育太子的官职,后指为恩宠所加的头衔,并无实职。《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太保也指不良少年。
保后引申则有“保养”、“保护”、“维护”、“担保”、“保证”等义。如《书・召诰》:“天迪格保。”注:格正夏命而保佑之。又《诗・小雅》:“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保也指养,如《前汉・宣帝纪》:“尝有阿保之功。”注:阿,倚也。保,养也。
保也通褓,指襁褓,包裹婴儿的衣服。如《礼・月令》:“保介之御闲。”
保也指旧时一种户籍编制单位,把若干户编成甲,若干甲编成一保,使百姓相互监督、担保,以便于统治。《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保也指小城,后用“堡”代替。如《礼・月令》:“四鄙入保。”
保也指中华姓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后裔名保,其后代以祖上名字之“保”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全文理解为: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粗野而不讨人喜欢,但当地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能改正错误,但我们不能保证他以后会不会故态复萌”。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如何辩证的看待一个人的过往和未来,人是高等动物,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容易改变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愿意学,他都会教,但态度一定要端正,古人说:“只闻来学,不闻往教”。想学习,一定要主动去请教,老师不应该去求人来学。
教学不能歧视学生,不该抓住学生的过去不放,要看到他的优点,鼓励他他的进步,但谁也无法保证学生以后会怎样,老师也不必太纠结,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大将军窦宪
据史料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漠北与匈奴作战,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汉书》评价道:“经此一役,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在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霍去病途经狼居胥山,便在此处筑坛祭天,以宣示成功和决心!后来,此典故就被世人称为“封狼居胥”,后来“封狼居胥”成了中国古代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在历史上真正做到了“封狼居胥”的武将仅有四人,他们分别是东汉的窦宪,唐朝的李靖,明朝的蓝玉以及明成祖朱棣。
窦宪,今陕西咸阳人,其先祖窦融是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大司空,深受刘秀信任,窦氏可谓满门荣耀。
后来,窦融的儿子窦穆(窦宪祖父)因假传太后旨意被打入天牢,不久就死于狱中。窦穆一死,窦家就开始走下坡路,门庭冷清。
直到汉章帝建初三年,窦宪的妹妹被封为皇后,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家兄弟也随着妹妹的受宠,屡屡升迁。
窦宪初封为侍郎(宫廷的近侍,尚书属官),后任侍中、虎贲中郎将,其弟窦笃任黄门侍郎,窦氏一门因此重回昔日之风光。
窦家兄弟成功上位后,王公大臣却纷纷对他们“避而远之”,因为他们仗着皇后的权势,到处为非作歹。
一次,窦宪看中了沁水公主刘致(汉明帝刘庄女)的一块田地,想要强行用低价购买,公主因畏惧其权势,只好卖给他。
有一天,章帝途经此处,询问窦宪园田是从何处得来的,窦宪不知如何回答,就随意蒙骗了过去。
章帝有所怀疑,便派人暗中调查,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章帝异常震怒,召来窦宪,想要惩治他,幸得皇后降服(降低自己的服式等级来谢罪)求情,才得以让窦宪免受牢狱之灾。
经此一事后,章帝虽未惩处他,但心中或多或少生出一些芥蒂,开始疏远窦宪。
公元88年,33岁的章帝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窦皇后晋升为太后,因新帝年幼,太后就开始了临朝听政,窦宪也因此再度被重用。
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一时之间,荣宠无人能及!
窦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他掌权后,秘密处决了许多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弄得朝中人心惶惶。
都乡侯刘畅前来吊唁章帝时,太后曾数次召见与他,对他颇为信任。窦宪见太后对刘畅过于信赖,怕刘畅会分了自己的权力,于是就悄悄派人把刘畅杀害,之后为了脱罪,还又将此事嫁祸给刘畅的弟弟刘刚。
太后对此有所怀疑,于是暗中派人前去查访,得知真相后她非常生气,于是将窦宪囚于宫中,导致其行动和自由都受到限制。
当时恰逢北匈奴来犯(彼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亲近汉朝,而北匈奴则相反),慑于匈奴的强悍,朝中无人敢带兵出征,窦宪为了“戴罪立功”主动请缨,经过窦太后的一番教育之后,同意任命其为“车骑将军”。
在南匈奴的协助之下,窦宪很快就将北匈奴打得溃不成军,大获全胜后途经燕然山,他效仿霍去病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
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窦宪不但很快就被免罪,而且还恢复了官职。
此战,窦宪虽然击退了北匈奴,但威胁并没有因此而解除。为了彻底解决北匈奴这个“祸患”,不久后他再度带兵追击北匈奴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彻底歼灭了北匈奴。
平定匈奴之后,窦宪自恃有功,故态复萌,愈加跋扈恣肆,明目张胆地把持朝政,朝中许多大臣都去巴结他,以谋求高官厚禄。
私下里,他还勾结许多有实权的大臣,甚至有了想要篡位夺权的想法。此时的汉和帝刘肇也逐渐长大,对窦宪的把持朝政越来越不满,在暗中得知他有篡位的想法以后,就使用计谋将其引入宫中,并迫令自尽,一代武将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不得不说,窦宪此人英勇善战,其“燕然勒石”的功绩也足以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相媲美,但由于他的野心太大,不洁己以进,反身而诚,最终把自己害死了。
反身而诚,善莫大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出处: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释义: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写作背景: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反身而诚的详细解释
1、反身:内省的意思。
2、诚:实而不虚,真诚,诚实。
反身而诚,义同“诚身”: 谓以至诚立身行事。《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恭惟某官英姿山立,大度渊渟。不愧於天而不怍於人,卓矣诚身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反身而诚,语出《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