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何为六郁?为什么说气郁是六郁之首?
  • 2、六郁简介
  • 3、食疗调理六郁症

何为六郁?为什么说气郁是六郁之首?

“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是以治法皆当以顺气为先,消积次之,故药中多用香附、抚芎之类,至理存焉,学人宜知此意。”——

《医学正传·郁证》

“六郁者,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也。六者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矣。吞酸呕吐,由于痰火。饮食

不消,由气不晕行。丹溪曰∶气升则郁自降。滑伯仁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

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病见矣”——《成方切用》

六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气郁·六郁 4.1 气郁的病因病机 4.2 气郁的症状 4.3 气郁的治疗 5 湿郁·六郁 5.1 湿郁的病因病机 5.2 湿郁的症状 5.3 湿郁的治疗 6 痰郁·六郁 6.1 痰郁的病因病机 6.2 痰郁的症状 6.3 痰郁的治疗 7 热郁·六郁 7.1 病因病机 7.2 症状 8 血郁·六郁 8.1 血郁的病因病机 8.2 血郁的症状 8.3 血郁的治疗 9 食郁·六郁 9.1 食郁的病因病机 9.2 食郁的症状 9.3 食郁的治疗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六郁的方剂 2 治疗六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六郁 4 治疗六郁的穴位 5 六郁相关药物 1 拼音

liù yù

2 英文参考

six stagnation diseas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六郁(six stagnation diseases[1])为病证名[2]。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2][1]。出自《丹溪心法·六郁》。

《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

4 气郁·六郁

气郁(qi stagnation[1])为病证名[3]。六郁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气郁是指气郁结而不得疏泄发散的病理变化[4]。

《中医药学名词》(2010):气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的郁病[1]。

4.1 气郁的病因病机

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3]。

4.2 气郁的症状

《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

《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

4.3 气郁的治疗

治宜行气解郁[3]。《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3]。

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3]。

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3]。

5 湿郁·六郁

湿郁(damp stagnation[1])为病证名[5]。是指湿浊内停,郁而不散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一[5]。见《丹溪心法》卷三。

5.1 湿郁的病因病机

因外感湿邪,郁而不散所致[5]。

5.2 湿郁的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

5.3 湿郁的治疗

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湿汤或升阳除湿汤等[5]。

6 痰郁·六郁

痰郁(phlegm stagnation[1])为病证名[6]。是指痰气郁结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一[6]。见《丹溪心法》卷三。

6.1 痰郁的病因病机

因痰气郁结所致的病证[6]。

6.2 痰郁的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

6.3 痰郁的治疗

治宜涤痰解郁[6]。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6]。

7 热郁·六郁

火郁(fire stagnation[7][1])为病证名[8]。即火热性的郁证[8]。

《中医药学名词》(2004):火郁是指火邪郁阻于内,不能透泄发越于外的病理变化[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火郁又称热郁,是指火热内郁所致的郁病[1]。

7.1 病因病机

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9]。

7.2 症状

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9]。

8 血郁·六郁

血郁(blood stagnation[1])为病证名[10]。是指暴怒、挫闪、劳役过度,导致血气郁结所致的郁病[1]。为六郁之一[10]。

8.1 血郁的病因病机

此病证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10]。

8.2 血郁的症状

《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盛怒叫呼,挫闪,饥饱劳役,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是血郁。”

8.3 血郁的治疗

治宜和血解郁[10]。用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10]。

9 食郁·六郁

食郁(food stagnation[1])为病证名[11]。是指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一[11]。见《丹溪心法》卷三。

9.1 食郁的病因病机

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11]。

9.2 食郁的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酸嗳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是食郁。”

9.3 食郁的治疗

治宜消食解郁[11]。用食郁汤,或二陈汤合保和丸等[11]。

10

食疗调理六郁症

食疗调理“六郁”

对于出现“六郁”的人群,也可应用食疗方来调理体质,改善身体状况。

火郁——荠菜鸡蛋汤

原料:荠菜250克,鸡蛋1个,盐、鸡精、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将荠菜洗净、切末,鸡蛋打匀,两物用清水煮成汤,放入适量盐、鸡精、麻油调味,温热服食。

功效:清肝泄热、祛湿利尿

适用人群:老年人肝郁化火所致的迎风流泪、头晕目眩,肝火偏亢所致的急性结膜炎、把腺炎、牙龈肿痛、急性膀胱炎等。

使用注意:感冒发烧者不宜食用。

食郁——神仙药酒丸

原料:檀香6克,木香9克,丁香6克,砂仁15克,茜草60克,红曲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左右,泡白酒500毫升,一周后适量饮用。

功效:开胃行气、消食导滞

适用人群:酒积、食积人群,表现为时有肮腹胀满、大便黏、舌苔黏腻等。

使用注意:酒精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痰郁——川贝秋梨膏

原料: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母各30克,秋梨100克,冰糖50克,蜂蜜100克

制作方法:将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母加水煎成浓汁,去渣留汁,秋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加入冰糖、药汁、蜂蜜,文火慢煎成膏。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食膏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润肺养阴、止咳化痰

适用人群:肺热燥咳、咳痍不爽者,有慢性咽炎者,咽干口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脱屑、鼻子干痒不适之人。

使用注意:咳泡沫痰、火便不成形者慎用。

气郁——良附蛋糕

原料:高良姜6克,香附6克,鸡蛋5枚,葱白50克,熟猪油130克,淀粉15克,盐2克,鸡精1克

制作方法:高良姜、香附研细粉,葱白洗净切碎,鸡蛋打入大碗、打匀,加入药粉、盐、鸡精、少量淀粉,加清水继续搅拌均匀。炒锅内放入猪油,中火烧至六成热,舀出部分熟猪油后,改小火,将糕浆慢慢倒入锅中。将预先舀出的熟猪油倒入糕浆中,盖上锅盖,在锅内烘10分钟,翻面再烘2~3分钟,入盘。(说明:此为古方记载的蛋糕,与现代烘焙蛋糕不同,古人制作时,用大锅烘蒸法来进行。)

功效:疏肝理气、养胃散寒止痛

适用人群: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导致胃腕疼痛的人群,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紊乱的人群。

湿郁青头鸭羹

原料:青头鸭1000克,萝卜250克,冬瓜250克,小葱5克,盐适量

制作方法:鸭洗净、去内脏,萝卜、冬瓜切片,葱切细。砂锅内加适量水煮鸭,煮至半熟,加入萝卜、冬瓜,鸭肉熟后放入少许葱丝、盐调味。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

适用人群:有膀胱湿热导致小便涩痛的人群。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腹痛泄泻、虚寒性痛经、月经不调者禁用。

血郁——坤草童鸡

原料:坤草(益母草)15克,童子鸡500克,月季花10克,冬菇15克,火腿5克,香菜2克,高汤1000毫升,料酒、白糖、盐、鸡精、葱、姜、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将益母草洗净,放碗内,加入料酒、白糖,上屉蒸1小时,取出后用纱布过滤,留汁备用。童子鸡去毛洗净,去内脏、头、爪,入沸水烫透,捞出后放入砂锅,加入高汤、料酒、冬菇、火腿、葱、姜,煮开后,放入适量盐,小火煜至熟烂,除去葱姜,加入益母草汁、麻油、香菜、月季花,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适用人群:瘀血留滞的多种病症,如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产后血晕,跌打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