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吕碧城:绛帷独拥人争羡
  • 2、清朝最后一次早朝,大臣们不再三叩九拜
  • 3、胡惟德民国时期总统,具体当了几天总统?
  • 4、北洋政府的总统是谁?
  • 5、有谁知道【宣统帝退位诏书】先如今保存在什么地方?

吕碧城:绛帷独拥人争羡

“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当所有女人都在追逐爱情的时候,却有一个吕碧城站在 历史 的风口浪尖,睥睨天地。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男人的天地里,吕碧城一介女儿身华丽登场,显得格外出众。

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冠盖群芳、风华绝代。她用高傲的目光看尽乱世的冷漠苍凉,她用纤弱的双手狠批旧时代的迂腐思想,她用大起大落的一生敲碎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固有观念——吕碧城,独行于世,清秀如莲。

吕碧城,原名兰清,字遁夫,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书香门第。她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小就写得一手好词,十二岁时,诗词书画便达到很高的造诣。当有“才子”之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后,惊为天人,而当他得知作者只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女时,更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兰花,谈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十二岁的年纪,她就说出了“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她的高傲与自负与生俱来,当她遗憾自己是女儿身时,就已经昭示了不平凡的一生。

樊增祥写过一首七绝诗称赞吕碧城的风采:“耽香爱洁俭妆梳,尘拂瓶花伴读书,乞与肉身水仙号,满衣香雾女相如。”吕碧城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她绝世无双的才华,超凡脱俗的气质,举止有度的涵养早已成为那个年代闺秀的象征。

命蹇时乖,就在同年,吕碧城的父亲去世,族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此时的吕碧城只是一个尚未经人事的少女。而小小的碧城却没有对命运屈服,她四处求援,奔走救母。这非凡的胆识,怎是一个小女孩拥有的,而她偏偏就是吕碧城。

小小的吕碧城就已经具备了呼风唤雨的本事,竟惧得夫家不敢娶她。

   “小庙里供不起大菩萨。”当汪家提出悔婚时,吕家母女倒也没有争执。她们都是有尊严、有傲骨的女子,与其苦苦纠缠,不如退出这场不值得的纷争。“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那时的婚姻可不像现在这般自由与随意,退婚对于一个闺阁女子而言,不啻为毁掉了她的一生。吕碧城不在乎,可是命运仿佛就是为了惩罚她的 “不在乎”,终其一生,她也没有成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到任盐运使得舅父家。 二十岁的吕碧城博览群书,她期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便想随同舅父去天津探访女学。闺阁女子从来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何况去学堂上学,吕碧城的这一 举动无疑遭到了舅父的严厉斥责。她一怒之下离开了舅父家。

有些事情早在冥冥中注定,她的叛逆为她争取了新的人生。这一逃,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很多年后,吕碧城曾经调侃:“然予之激成资助以迄今者,皆为舅父一骂之功也。”

花枝招展的女子容易吸引男人的注意,才情斐然的女子更能惹人垂青。吕碧城拥有美丽,也拥有才情,她为天下女子争了一生,读懂了别人的喜怒哀乐,却独独掩藏了心中的那一丝情。她用文字的力量,呼唤着女子的解放,祈愿着女子的自由,而于她自身,却没有得到最想要的人生。

雨滴滴落,化作无言的叹息埋没于泥土中,等待着下一个轮回。雨夜,是思绪跳跃的时刻,此时的吕碧城正坐于案前,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移动,她的志向不仅仅在于教育,更在于振兴国家的宏愿。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人,济世救民。

   凭着一身才华,吕碧城成了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成为当时中国女子任此高职的第一人。她本雄心勃勃,欲展抱负,无奈黑暗的官场让她心灰意冷,终于毅然辞 职离去,从此携母经商。吕碧城拥有写文的才能,更拥有经商的头脑,短短几年间,她已积聚了可观的财富,其住宅之豪华,生活之奢侈,为沪上人士艳羡。

她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组织者,还是男女平等的呼吁者和先行者,是提倡女权和女学的先锋人物。可就是这样的新兴女性,却未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爱。

人世间,有着很多令人羡慕的爱情,或惊心动魄,或细水长流。当吕碧城已然站在 社会 顶峰时,她的落寞与萧索日渐浓重。独自一人,她更像迷路的孩子,希望寻到心中的归属。

风华绝代,她倾倒了无数的豪杰雅士。早年的退婚阴影,让她对婚姻愈加谨慎。严复曾对吕碧城的婚姻预言:“心高气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吾尝劝其不用功,早觅佳对,渠意深不谓然,大有立志不嫁以终其身之意,其可叹也。”

吕碧城的爱情既不惊心动魄,也没有细水长流,更多的则是不了了之。

她曾对友人说起自己的爱 情感 悟:“予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岁较轻,汪荣宝尚不错,亦已有偶。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吕碧城经营一世赢来的盛名,却成了她爱情路上的阻碍。极少有男人让吕碧城看上,而她往往看中的男子都已婚配。这对于风华一生的吕碧城而言,也不由得感叹命运弄人了。

汪家退婚之后,吕碧城曾有过两次议婚经历。一次是胡惟德颇钟意吕碧城,托人向吕碧城提婚遭拒。也有说法是别人向胡惟德提婚,遭胡惟德拒绝,后胡与一美国女子订婚。无论何种记载,总之结果都是议婚未成。这对于曾经受过退婚伤害的吕碧城来说,又是一次阴影。

   另一次则是吕碧城与“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诗文唱和,往来频频。费树蔚为袁克文征求碧城意见,碧城微笑不答,是日亦提及,谓“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 场中偎红依翠耳”。与袁克文的交往只局限于诗词上面,她只是把他当作可以结交的朋友,若谈婚论嫁,袁公子的风流表现并不能让她托以终身。

虽未有爱情,可吕碧城的生命中却有着两位以心性、挚诚对待她的男人。道家陈樱宁曾把吕碧城当作道学女丹传扬的希望。为此他还专门为吕碧城制定了许多女子修炼的文书,几乎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可吕碧城最终也没有归入道家,而是皈依了佛门,这也一度让陈樱宁叹息不已。

   与吕碧城志趣相投的还有一个费树蔚。费树蔚与吕碧城同期在袁世凯总统府任职,他们相识相知,反对帝制,辞官为民。费树蔚在《信芳集序》中写道:“予识吕 碧城垂二十年,爱之重之,非徒以其文采票姚也。其人自守洁,见地超与人,忠恕绝去拘阏,而不为诞曼。”他爱慕了吕碧城一生,也爱护了吕碧城一生,唯一的遗 憾便是先吕碧城而逝。

对待爱情,吕碧城是悲观的。当严复问道:“据你看,是父母做主的婚姻好,还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好呢?”

吕碧城脱口而出:“还是父母做主的婚姻好。”

   在自由恋爱盛行的风气下,从一个新兴女性的口中听到这个“让父母做主”的答案是令人惊讶的。然而她却有着自己的一番解释:“父母主婚虽有错时,然而毕竟 尚少,即使错配女子,到此尚有一命可以推诿……此时无可诿过,连名字亦不许言。至于此时,其悔恨烦恼,比父母主婚者尤深。并且无人为之怜悯。此时除自杀之 外,几无路走。”

她悲观的爱情观念,最终决定了悲剧的爱情人生。她忽略现实,将理想的爱情蓝图作为一道严守的“底线”,这一生也没有越过这道底线。

谛闲和尚曾对她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但既知还债的辛苦,切记不可再借。”吕碧城终究在对爱情失望之后,一生白莲香里,缟衣参佛。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弱水三千,如何明一瓢而渡?本来无弱水,何必有沉浮。

路径隐香处,翩然雪海间。梅骨之中,埋藏的是吕碧城的魂。

爱情心语

锦心绣口,优雅美丽。可叹,女人的才华总是与孤独成正比。

男子拥有才华、拥有地位、拥有声名往往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而女子正好相反,具备了这些虚名与成就,得到的往往是孤独。

女人总是觉得活在男人的羽翼下就是幸福,拥有一个男人,就等于得到了一片天空。女人是执着的,在女人的世界里,爱情是彩色的,男人是她们的归宿,与之结为连理,才是美满一生。而对于有些女子来说,爱情却是苍白无力的。

她们是不输于男人的女人,她们拥有和男人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才能。这些女人往往都很高傲,她们的骄傲与生俱来,无法剔除,她们不愿意向男人低头,也不愿意就此成为男人的附庸。

才华越卓著,名声越响亮,寂寞就越深刻。完美的女人很难找到一份好归宿,才情,只是为男人的世界锦上添花,它让他们一时觉得新奇,却不能让他们倾心相对。男人需要的是生活在世俗里的女子,超凡脱俗的女子往往令他们望而却步。

同样是才情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含蓄温柔,赢得了男子的青睐,而张扬独立,却不会引起男人的好感。

流年如秋风,所过之地,皆是繁花凋零,满地惆怅。

绝尘脱俗的人生,需要淋漓尽致地释放。智慧的女子,对自己,对男人,对婚姻都看得太过透彻,她们没有一般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没有自怨自艾……她们始终用一份顺其自然的心境去面对生活。

人生苦短,接受爱情需要勇气,然而拒绝爱情,即便是明智的选择,最终只会落得凄凉一生。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 历史 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清朝最后一次早朝,大臣们不再三叩九拜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金满楼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这一次,袁世凯照旧称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让他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前去朝见。

这些大臣,也可以说是清王朝的最后一班大臣,这一天仍旧像以往一样,头戴翎顶,衣冠楚楚,冠带一新,他们一大早就来到乾清宫东南角上的廊子里候旨。当时的空气颇为沉闷,气温又是如此之低,各人捧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一个个都不说话,低着头各想各的心思。

透过氤氲的茶气,还是可以看出各人在表情上的不同: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三个人平静中略带喜色,似乎急不可待;绍英、熙彦、达寿三人面有愤色,却又无可奈何;王士珍、谭学衡两人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仿佛在为得而复失的高级职位而惋惜;而司法大臣沈家本表情冷漠,似乎这这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隆裕太后

这时,一个小太监的通报声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太后已到,请各位大臣上殿!”

大臣们听后纷纷起身,他们习惯性的整了整冠帽朝服,随后由胡惟德领着,一起向养心殿走去。等到了大殿后,大臣们发现宝座上空无一人,唯有内务府大臣世续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带刀的侍卫倒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依旧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片刻之后,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太后驾到!”

各大臣齐齐转身,只见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宝座。因为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朝见,也就不按以前的规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帘,大臣们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领着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给太后和皇上行大礼了。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胡惟德上前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尴尬异常。

好在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看到这里,底下的大臣们也被感染,好几个人开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泪。作为领班大臣的胡惟德干哭了几声,见大家老这么惺惺作态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只好假装哽咽的对已经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太后说:“太后,如今大局已经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会辜负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隆裕太后听到这里,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她将退位诏书紧紧的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赵秉钧几个人见了不免有点着急,他们连连向胡惟德使眼色,让他赶紧的把诏书要回来。胡惟德很是为难,只得用眼神一个劲的瞟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想请这两位资深大臣想想办法,可这两位对南北和议一向就持反对意见,他俩非但不肯出头,反而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这时,胡惟德想起他袖里还有一份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发来的电报,于是急忙从袖中取出,故作惊慌的奏道:“太后,你先别哭,我这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要向太后奏报!”

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这三个字,忍不住又打了个冷战,慌忙止住哭声,她带着哭腔问:“电报里说什么,是不是革命党又要变卦?”

胡惟德见“革命党”起了作用,他心里一乐,便故作镇静展开电报念道:“万急。南方伍廷芳代表电: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

隆裕太后听后也顾不上抹泪了,便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命世续和徐世昌赶紧用御玺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优待条件。

等盖好印后,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诏书,大声念道:“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遴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辍于途,士露于野。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恶因一姓之尊荣,拂万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咨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 ***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欠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在念完诏书后,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拿着诏书,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便退出殿外,从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愣愣的看着这些人走出殿外,而身边的小皇帝溥仪仍旧像往常一样懵懵懂懂的,他哪里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大家都走了后,溥仪便也要急着跳下宝座,想走出这阴森的大殿出去玩耍。隆裕太后见后,急忙将小皇帝抱下,不料刚才哭得过于伤心,两人差点摔倒在地,好在太监们急忙赶过来扶住。在太监们的扶掖着,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随后怆然还宫。

千秋万代终是梦,俱往矣,换了人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入关后从摄政王多尔衮定都燕京开基,最后也是以摄政王结束,莫非也是天数所致。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痰症发作而去世,当时离清帝退位仅一年零十天。隆裕太后弥留之际,对七岁的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随后,又对旁边侍立的太保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其语凄惨悲凉,为世人所知。

在隆裕太后去世后,民国 *** 给予了隆重的礼遇,大总统袁世凯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员服丧二十七天,全体国务员前去致祭,袁本人还亲自在衣袖上缠了黑纱,以示哀悼。随后,袁世凯又安排在太和殿举行了国民哀悼大会,由参议长吴景濂主祭。就连当时已经退隐青岛的徐世昌,也拖着条小辫子赶来祭奠。

民国各方人士对隆裕太后丧礼的礼遇,让满族亲贵和前朝遗老们感到十分兴奋,在这十几天里,这些人重新换上前朝袍褂,并时常聚在一起议论复辟大业的可能性。譬如末代皇帝溥仪就在《我的前半生》中记叙了这些人的对话:

“大总统常说办‘共和’办得怎样,既然是办,那就是试行的意思”;

“不错,我早说过,那个优待条件里辞位的‘辞’字有意思……为什么不用退位、逊位,袁宫保(世凯)单要写成个辞位呢?辞者,暂别之谓也。”

当年冬天,在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奉安之际(即将两人遗体合葬入崇陵),这股复辟潜流达到了 *** 。在梁各庄的灵棚里,遗老们就演出了这样一出活剧。活剧的两位主角,一个是前清进士、原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广东宣慰使梁鼎芬(后成为溥仪的师傅),另一位则是前学部副大臣兼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自命“孤臣”的劳乃宣。这两人正好哀号间,突然看到国务总理赵秉钧带领国务员前来致祭,赵秉钧来了之后还先脱下民国大礼服,换上清朝素袍褂,行三跪九叩大礼。

梁鼎芬见后十分兴奋,也不知道那根筋搭错了,他突然跑到一个没有穿清朝袍褂的国务员面前,指着鼻子大骂:“你是谁?你是哪国人?”

被梁鼎芬骂的人是谁呢?原来是前山东巡抚、现民国 *** 的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的父亲孙诒经被遗老们视为同治光绪年间的名臣之一)。

孙宝琦也被这个老朋友骂得莫名其妙,正当他发愣间,梁鼎芬的手指头哆嗦着,指着孙宝琦大骂道:“你忘了你是孙诒经的儿子!你做过大清的官,今天穿着这身衣服,行这样的礼,来见先帝先后,你有廉耻吗?你……是个什么东西!?”

正当周围的人一片愕然时,劳乃宣赶来帮腔,说:“骂得好!你是个什么东西?”

梁鼎芬和劳乃宣的一唱一和,把更多的人招来,孙宝琦尴尬之余,低着头连说:“不错,不错,我不是东西,我不是东西!”

隆裕太后辞去皇位,于民有利,于国有功,加上其夫光绪皇帝为人所同情,她在丧后有如此待遇,倒也还算说得过去。

太后(72)诏书(12)大臣(21)

胡惟德民国时期总统,具体当了几天总统?

胡惟德(1863 —1933),字馨吾,浙江吴兴人,北洋政府第十位国家元首。1926年4月20日段祺瑞宣布下野,任命胡惟德兼署国务总理并摄行临时执政职权。这是胡惟德政治生涯的顶峰。但胡惟德以年事已高,只同意以代理身份维持局面。5月13日颜惠庆组阁,胡惟德辞去了一切职务。

北洋政府的总统是谁?

1、北洋政府历任总统

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就职,1916年6月6日离职。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就职,1917年7月1日离职。

冯国璋(代理总统),1917年7月12日就职,1918年10月10日离职。

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就职,1922年6月2日离职。

周自齐( 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2年6月2日就职,1922年6月11日离职。

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就职,1923年6月13日离职。

高凌霨(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3年6月14日就职,1923年10月10日离职。

曹 锟 ,1923年10月10日就职,1924年11月2日离职。

黄 郛(国务总理摄行总统职权),1924年11月2日就职,1924年11月23日离职。

段祺瑞(临时执政),1924年11月24日就职,1926年4月20日离职。

胡惟德(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4月20日就职,1926年5月13日离职。

颜惠庆(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5月13日就职,1926年6月22日离职。

杜钖圭(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6月22日就职,1926年10月1日离职。

顾维钧(国务总理代行职权),1926年10月1日就职,1927年6月16日离职。

张作霖 (陆海空大元帅),1927年6月18日就职,1928年6月3日离职。

2、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派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1912年2月,袁世凯继孙中山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势力初秉政。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首任大总统后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是继清朝灭亡后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分裂成以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开始了军阀混战时代,直到北伐战争结束后才完成形式统一。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解除党禁、报禁的时期,这一时期尽管内战不断,但已经出现了三权分立、地方自治等制度的雏形。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政治、思想解放、踏入国际社会的开端,更是中华民族资本积累的黄金时期。同时,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

有谁知道【宣统帝退位诏书】先如今保存在什么地方?

宣统帝退位诏书保存在中国家博物馆。

清宣统退位诏书由张謇拟稿,经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后,由袁世凯转交清廷公布。原收藏者张朝墉题名《逊清四诏》,纵21.5cm、横分别为40.5cm、4353cm,连轴纵27cm,横545cm,毛笔书写。原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收藏,1975年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

四诏分别为:令商议优待诏、同意优待条件诏、令袁世凯全权协商退位办法诏、退位安民诏。每一件诏书都有内阁总理大臣等内阁阁员的亲笔署名。

这组《诏书》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结束的历史见证,是清王朝覆灭的直接的重要法律文书,是辛亥革命胜利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文献。

扩展资料

背景故事: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

这一天,摄政王载沣已退归藩邸,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则称病不入朝,他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令其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前去朝见。随后由胡惟德领着,一起向养心殿走去。

等到了大殿后,大臣们发现宝座上空无一人,唯有内务府大臣世续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带刀的侍卫倒像往常一样,依旧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片刻后,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太后驾到!”

各大臣齐齐转身,只见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宝座。因这是最后一次朝见,也就不按以前的规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帘,大臣们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领着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给太后和皇上行大礼了。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胡惟德上前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尴尬异常。

好在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她将退位诏书紧紧的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这时,胡惟德想起他袖里还有一份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发来的电报,于是急忙从袖中取出,故作惊慌的奏道:“太后,你先别哭,我这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要向太后奏报!”

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这三个字,忍不住又打了个冷战,慌忙止住哭声,她带着哭腔问:“电报里说什么,是不是革命党又要变卦?”

胡惟德见“革命党”起了作用,他心里一乐,便故作镇静展开电报念道:“万急。南方伍廷芳代表电: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

隆裕太后听后也顾不上抹泪了,便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命世续和徐世昌赶紧用御玺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优待条件。

在念完诏书后,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拿着诏书,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便退出殿外,从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愣愣的看着这些人走出殿外,而身边的小皇帝溥仪仍旧像往常一样懵懵懂懂的,他哪里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大家都走了后,溥仪便也要急着跳下宝座,想走出这阴森的大殿出去玩耍。

隆裕太后见后,急忙将小皇帝抱下,不料刚才哭得过于伤心,两人差点摔倒在地,好在太监们急忙赶过来扶住。在太监们的扶掖着,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随后怆然还宫。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档案局-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