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虚 竹虚临曲水,兰静在春风
本文阅读简介:
- 1、竹虚而有节木实而无华
- 2、竹虚是谁?
- 3、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是什么意思?
- 4、“竹虚而有节木实而无华”是什么意思?
- 5、“怀若竹虚临江水,气同兰静在春风” 是什么意思?
竹虚而有节木实而无华
描写竹子的四字成语
【有气有节】
【生机勃勃】
【虚怀若谷】
【朴实无华】
【坚韧不拔】
【宁折不弯】
【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枝干遒劲】
【高风亮节】
【 胸有成竹】
【 顶天立地 】
【胸怀坦荡 】
【清雅脱俗】
【 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郁郁葱葱】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竹子
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野竹 (元·吴镇)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竹性坚贞,刚烈不屈,虚心直节,不畏霜雪,和梅、松别誉为“岁寒三友”。因其具有崇高品质的象征,故又和兰、菊、梅并称“四君子”。
岁寒三友中,竹、梅便占了两位;四君子里竹、梅又在当间,可见古人对竹对梅偏爱之甚。若把竹、梅分开,便如同隔绝了一对三生挚友,让人遗憾万千;而竹种园内的梅园则坐落在重重碧竹之中,竹青,梅香,相敬相怜。
走进竹林小径,一股清新幽静的感觉扑面而来,竿竿绿竹扶疏摇曳,苍翠欲滴。石子铺成的林间小路,曲曲弯弯,路边小溪流水潺潺,清凉见底。不禁使人想起“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的雅句。竹,自古以来倍受世人青睐,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更有“不可一日居无竹”。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的诗句。世人爱竹,栽竹,写竹,画竹,板桥先生一生可算沉浸在竹丛之中,“伴我书千卷,可人竹一丛。”他爱竹、画竹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把竹子人格化,作为子弟来培养,而且要培养成最佳的子弟,“种竹似培佳子弟,拥书如拜小诸侯”。他还借竹抒怀,托物言志,“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晋朝王羲之聚挚友于茂林修竹之中,曲水流觞,催宴赋诗,乘兴疾书,写下世称绝笔的《兰亭序》。板桥先生一生画竹,亦得益于自然之竹,“余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当风和日暖,看到窗上竹影零乱,惊叹“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竹能悦目,亦能醒人。眼中之竹,亭亭玉立,勃勃生机,令人赏心悦目;画中之竹,历代画家笔下之“风竹”、“雨竹”、“雪竹”,形神兼备,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胸中之竹,虚心劲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自古以来,竹的风韵和神采为世人所钟爱。
竹子中空,象征虚心(实心竹另当别论);竹子有节,表现了对节操的追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唐代张九龄的这两句诗,恰是最好的注脚。
庄子说过,西方的神鸟凤凰飞往南海,一路上非清泉(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非竹子开花结的果不食,保持了一种高洁的态度。按中国传统说法,竹子这种植物也具有人的种种美德。一是谦虚而坚强,有“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南朝梁)江淹《郑阮公诗》,还有清朝郑板桥《郑板桥集·补遗》赞扬竹子:“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竹子的另一美德是“有节”,这个“节”不是节疤,而是陶渊明“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穷节”安贫乐道的节操,也是(南朝宋)鲍照《代出蓟门北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的节义,更是文天祥《正气歌》“时穷乃节现,一一垂丹青”的气节。古代用竹简记录历史,需要把竹片烤干,烘出“汗青”。宋末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而明末抗清英雄张家玉的《军中夜感》与之一脉相承:
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竹子真是一种“神圣”的植物,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那么用竹子作的乐器——笛子也就有了神秘的色彩。
竹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雅士和布衣平民都喜爱竹子。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竹子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扶摇凤尾,曲径通幽,又是吉祥之物,成为我国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特色景观。首先,竹子四季常青、婀娜多姿、神韵挺秀、潇洒飘逸、风雅宜人。其秆挺拔秀丽、叶婀娜多姿,形状多种多样,且四季常青、姿态优美、情趣盎然、独具风韵。从观赏和审美而言,竹子有声、影、意、形"四趣"。当人们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的感受和美好的遐想便会油然而生,一切疲劳和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其次,竹子高风亮节,虚心自持。“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这可谓竹子品格的传神写照。它朴实无华、坦诚无私,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萌奉献给大地,把财富奉献给人类。所以诗人们赞美它:“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端,叶拍参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再次,竹子刚强正直,宁折不曲。我国劳动人民把竹子的生物特征总结升华成一种做人的美德,把竹子之节与做人的气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一种人人仿效的精神榜样,这是我国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能毁其节。”的确,面对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人们自然想到它们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曲的品格。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最后,竹子清幽凤尾,似画如诗。茫茫竹海,清荫通幽;风扶凤尾,俯情春水。一丛丛、一片片似画如诗的修篁翠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温柔的遐意、清幽的心境、悠远的情怀。每当唱起‘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你难道不深深感到竹子可以陶治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品格吗?难怪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王子犹有 “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感叹。
*竹之所以为中国文人青睐,与外表的自然特征息息相关。竹子虚中洁外,生而有节,秀逸而富有神韵。这些自然特征恰恰与文人们所追求的高尚脱俗、虚心自持、淡泊名利和富有气节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有关的物品——竹雕。
竹性坚贞,刚烈不屈,虚心直节,不畏霜雪,和梅、松别誉为“岁寒三友”。因其具有崇高品质的象征,故又和兰、菊、梅并称“四君子”。竹子的坚韧挺拔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深植于人们的脑海,成为一种民族性的象征。宋代文豪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名句。
郑板桥有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子身上打着气节风骨的精神烙印。清代诗人曾崇德以竹叶为像,取竹不凋之意,构成了一幅诗画合一,别有韵味的图画诗。
远看是三根竹子,近看却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高风亮节。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竹被人们作为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象征。
竹子——植物中的钢铁*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可从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文人爱竹,自古而然,他们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外观,而更多是由于它那“比德”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张九龄的咏竹诗则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於潜僧绿筠轩》)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其小品《记承天夜游》所记者惟竹与月;其赞赏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先对竹进行观察)亦然。
少为人知者为其《记岭南行》:“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晋书·王徽之传》记王尝居空屋中,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东坡则赞竹之为用大矣。又其《墨君堂记》赞竹云:“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写竹亦以自况。
于是,竹子越来越多进入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晋宋玄学家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孙绰《兰亭》)“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王玄之《兰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过始宁墅》)玄言诗就这样蜕变成山水诗了。皇家花园固然有竹:“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古刹禅地更是竹丛幽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暖春少不了竹的点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寒冬也不无竹的踪迹:“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苏东坡爱竹咏竹,传与后世咏竹诗数十首;郑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有“郑竹”之雅称;文同画竹,成竹在胸,开启了以画墨竹见长的“文湖州派”先河。
要说中国古代竹文化,还真不能少了这么个传说:舜南巡劳顿而死,葬于苍梧,其二妃娥皇、女英奔丧,追至湘江,思帝恸哭,泪洒青竹,竹悉成斑。二妃悲痛不已,投江而死,化为湘灵。(见《述异记》)于是,西南一带便有了竹竿斑驳的斑竹了,也就有了更凄婉动人的诗词创作:“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柳永《轮台子/雾敛澄江》)“斩得钓竿斑染泪,中夜里,时闻鼓瑟湘妃至。”(洪适《渔家傲》)湘人毛泽东不也写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醉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胸有成竹 青梅竹马
咏 竹 联
古往今来,咏竹的对联很多,好恶却大不相同。
唐代大诗人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陈毅集杜诗联挂在重庆杜甫草堂。)
蒋介石的将领顾祝同在卧室里悬挂一联: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怒气写竹,喜气写兰。
为什么人要在发怒的时候才画竹子?大凡人发怒时,刚极、气极,正宜画竹,竹乃至刚至直之物。
历史上可称“竹癖”的人不少。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自况对联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
他以竹喻人,希望儿子像竹子一样正直、虚心。
清代另一位书画家李有联:
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
他认为住房周围没有竹子就会显得俗气。
清代的傅山也云: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更是有情有景,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此外有两副对联:
入土先有节;
凌云仍虚心。
石头解性真吾友;
竹子虚心是我师。
那是歌颂竹子有气节、能“虚心”的品格。
寒梅杖节最凌风
爆竹两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几点梅花加上几声爆竹,为新春增色不少,真不失为一副梅花妙联。历来有关梅花的妙联很多。
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以梅花自比,格调清丽,堪称一时名联。
扬州梅花岭上的史可法祠,后人撰梅花联不少。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杯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此联颂扬史可法为国殉难,像“风中劲草”、“岭上梅花”,自然贴切。
在咏梅联中,最为传诵的是挽周总理的对联。周总理一生功比天高,光明磊落,像梅花一样心胸高洁,令万代敬仰。联云:
泰山凭海先接月;
寒梅杖节最凌风。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本不愿与凡花俗草为伴,争奇斗艳;只求一方净土,避群独处。但唯有竹例外,倒不是因为它修长挺拔的外形,只在于其虽经霜雪而不失英姿的飒爽。要去梅园,先要踏着小径,绕过葱翠的竹林,循曲径访梅的意境便在这曲曲折折中呈现出来。
园中有青梅、红梅数百株,或婉婉盘旋,或苍老虬劲。万千青竹与其相映相敬,决不辱其一丝圣洁——竹、梅灵性原本就互通呀!
*古人把竹子和松树、梅花合称为“岁寒三友”,称颂它们坚贞不屈的性格。按照普通的理解,这三者之中,松树最为倔强,梅花比较孤傲,竹子却很清高。这三者排列的次序是:松、竹、梅,似乎成了定局。但是,我们现在更有理由把竹子列为岁寒三友中的第一名。这是有充足理由的。除了上面说的以外,竹子还有许多比松树更突出的优点。比如说,竹子不象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一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并且一年到头陪伴你而从不变色。它虚心劲节,坚贞不屈。特别使人感动的是,竹子年年生笋给人吃,供给你坐卧行动的各种工具,粉身碎骨地为人服务。这岂不是以最平凡的姿态出现,而做了最不平凡的事情吗?
竹 韵
竹,乔本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木质,中空有节,叶似剑鞘,平行脉。竹性坚贞,刚烈不屈,虚心直节,不畏霜雪,和梅、松别誉为“岁寒三友”。因其具有崇高品质的象征,故又和兰、菊、梅并称“四君子”。
竹盛产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南方。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约有30多属500多品种。竹子具有很广泛的用途,其笋可食用,其枝竿可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甚至制作房屋、船只。中国的筷子以竹子作为主要材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东汉蔡伦发明纸前,竹片被用作纸,记载文字。纸发明以后,竹子至今仍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可以说,竹在中国人生活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中国人也是最善于知竹、懂竹、爱竹、用竹的民族。竹子的坚韧挺拔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深植于人们的脑海,成为中华民族性的一种象征。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人类文明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东坡老先生一句"无竹令人俗"道出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之处。
竹子虽无牡丹的富丽,松柏的伟岸,桃李的娇艳,杨柳的轻盈,但它青翠欲滴,四季常青,格高韵胜,明净而深邃。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绿满怀。晋代有"竹木七贤"在竹林中清谈,唐代"竹溪六逸"隐居于徂徕山的竹海中,纵酒酣歌,谈诗论文。竹径通幽处,人在画中游,郑板板赞曰:"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真恰如其分。
竹子除了清翠欲滴,四时一贯的色泽之美,也有潇潇 的音韵之胜,更有含露吐雾,滴沥空庭的意境之妙。有人说竹子"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从观赏和审美的角度,高度赞美了竹子的声、影、意、形"四趣"。"声趣",贾岛诗"篱外青荫接药栏,晓风交嗄碧琅轩";写影趣的有陆游诗"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表现意趣的是《红楼梦》潇湘馆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写形趣的有陈毅诗"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潇洒脱俗。
竹子虚心自持,高风亮节的品质常作为君子人格的写照,白居易《养竹记》一文中,更是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竹被喻为全德君子,"居有竹"成为文人雅士追求住所的最高境界,被认为是精神上一大享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古梅与竹就有扯不断诉不完的缕缕情缘。竹梅相映,有多少竹乡儿郎为之动情!昌硕大师少年远游求学,梦里几回出现站在梅山上泪水涟涟的表妹,泪水留不住一代宗师远游的脚步,却留下了他一生对竹、对梅的爱与怜。大师咏竹、咏梅之作数不胜数,这些画,哪幅不是浸透了他对竹梅风骨的敬意呢!
一般人只知道钢铁是最坚硬的一种物质,然而,谁会想起植物中也有同钢铁一样坚
硬的东西呢?
当着我们称赞一个英雄的时候,用了“钢铁的英雄”这样高尚的词汇,这是多么激
动人心的赞词呀!的确,钢铁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后形成的,它是值得珍视的。但是,我
们却不可因此而认为只有钢铁是唯一的最坚硬的东西了。其实,世界上还有比钢铁更坚
硬的东西。比如塑料中有的就比钢铁还坚硬。将来尖端科学发展的结果,人们总有一天
要大量用塑料来代替钢铁。不过,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不谈它。
这里只想谈一谈植物中的钢铁。它具有与钢铁同样的许多优点,而用处还比钢铁更
要多些。
这是什么东西呢?也许有人猜测,这是说的沙漠里的梭梭树,因为它的树干据说连
斧头也砍不断;也许有人猜测是其他的什么树木,因为世上还有一些树木的确坚硬得很,
有的还可以做机器的零件。但是,我说的都不是这些,而是指的竹子。
竹子的用途极广,它那坚韧顽强的特性尤为难得。我们在南方到处可以看到竹子的
房屋、竹子的家具、竹子的船只、竹子的车辆、竹子的绳索、竹子的桥梁等等,近几年
有些现代化的大建筑也居然用竹子代替了钢筋。至于竹子可以做斗笠、做鞋、做床铺、
做纸以至于当柴烧,更不用说了。这一切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丝毫没有可以引起怀疑
的地方。同时,我们还从古墓中挖出了竹制的器物,更加证明竹子即便埋在土里几千里
也不会腐朽。
正因为这样,人们从来对于竹子只有赞美,并无贬抑。历来无数的画家都画竹子,
无数的诗人都咏竹子。这完全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要引证古来许多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关
于竹子的作品,那是举不胜举的。但是,这里应该提到最早赞美竹子的诗文。首先是
《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篇》,它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
青青。”据朱熹等人的注释,猗猗是“美盛之貌”,青青是“坚刚茂密之貌”。这些字
眼,都是用来称赞当时在淇水岸旁生长的竹子的。《诗经》中还有其他称赞竹子的诗句,
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竹虚是谁?
竹虚,浙江嵊州人,1887年-1952年,同盟会会员.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秘书长.著名收藏家.
读者欣赏2012年11月号,百年巨匠特刊96页有张大千画理妆图,左上角题:竹虚老兄方家博笑
大千弟张爰.(1945年).其实张大千为竹虚画的精品有几十幅吧.
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是什么意思?
“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意思是胸怀似虚竹空阔清丽,气质如幽兰恬静高雅。
“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这是一幅对联,历代书法家常书此句。
虚竹临曲水——比喻君子气度宽阔清净;兰静在春风——比喻高贵气质娴静亲切,迎风轻曳清雅宜人。还特指胸怀像在江边的竹子一般,气质像春风中微微摇曳的兰花那样静美。
扩展资料:
“春风”指春天的风,还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
此外,“曲水”是古时候的一种风俗(此处的“曲读音为qū”)。古时候的一种风俗(此处的“曲读音为qū”)。每年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在水陆相邻的地方举行宴会,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后人因引水环曲成渠,把装有酒的酒杯放入渠中,然后取渠中的酒杯而饮,相与为乐,称为曲水。出自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竹虚而有节木实而无华”是什么意思?
竹子刚强正直,宁折不曲。我国劳动人民把竹子的生物特征总结升华成一种做人的美德,把竹子之节与做人的气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一种人人仿效的精神榜样,这是我国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而木材一般需要长的笔直高大,不能空心才能对人有用。树木如果开花散叶则会木材矮小不能做栋梁之才,所以木头要求实心。做人也是同样道理。
竹象征着善良、忠诚、正直、诚实、诚信、谦逊、自知、忍耐、节俭、勤劳、刻苦、勇敢、坚韧、坚强、毅力、高洁、淡泊 。
最重要的还是象征气节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 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怀若竹虚临江水,气同兰静在春风” 是什么意思?
“怀若竹虚临江水,气同兰静在春风” 的意思是:
胸怀似虚竹空阔清丽,气质如幽兰恬静高雅。
该句是有对联改变而来。
原文:
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
释义:胸怀似虚竹空阔清丽,气质如幽兰恬静高雅。
典故:
这是一幅对联,历代书法家常书此句。虚怀若竹清气如兰,意思是胸怀似虚竹空阔清丽,气质如幽兰恬静高雅。虚竹临曲水——比喻君子气度宽阔清净;兰静在春风——比喻高贵气质娴静亲切,迎风轻曳清雅宜人。还特指胸怀像在江边的竹子一般,气质像春风中微微摇曳的兰花那样静美。竹为空心,指心胸如竹子般,虚心接受,可容纳万千,气质品质如兰花般清雅。品种繁多,有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这是一句写美德的对联,就是说自己虚怀若谷。寄情山水,怡然自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