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词(南词叙录)
本文阅读简介:
- 1、四明南词的历史渊源
- 2、南词戏是怎样发展的?
- 3、南词的介绍
四明南词的历史渊源
1、四明南词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原名“四明文书”,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其形成年代已不可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赞“南方词好”,从此易名为“南词”。
2、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四明南词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由于词章华丽和曲调优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
3、四明南词也叫“四明文书”。浙江省汉族地方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出现专业艺人。
4、简介:四明南词也叫“四明文书”。浙江省汉族地方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出现专业艺人。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
5、四明南词的解释曲艺的一种。用 宁波 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 浙江 宁波 一带。由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三人加用琵琶、二胡伴奏的。也称四明文书。 词语分解 四明的解释 山名。
6、四明南词俗称“四明文书”、“宁波文书”,是浙江省地方传统曲艺之一。
南词戏是怎样发展的?
”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余姚腔:余姚在浙江东部,当地原有由山歌发展起来的土戏,南戏传入之后,吸收南戏的声腔及演出形式而开成新腔。余姚腔在明代末年也已衰落。 弋阳腔: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
他的《南词叙录》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戏的重要专著。他提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这就比祝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的年代要晚80年左右。
南词是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者五人至十余人不等,各操扬琴、三弦、琵琶、笙、苏笛、壳胡以及大锣、大钹、词钹、渔鼓等乐器,边奏边唱,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其律柔美优雅,婉转动听。
宋室南迁之初,温州一度作为南宋逃亡政权的临时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温州一带好巫风,尚歌舞,里巷歌谣、村坊小曲、民间小戏极为丰富,社火活动相当兴盛,为南戏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南词的介绍
1、南词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有曲调之意,与宋、元南曲相比,已是名同实异;曲体为西安鼓乐所独有,分前后两部分。
2、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地区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汉族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
3、四明南词也叫“四明文书”。浙江省汉族地方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出现专业艺人。
4、“南词”指南方的弹词,“北鼓”即北方的大鼓,二者均由“词话”发展而来。“词话”渊源于唐五代的“词文”,并继承了宋代“说话”的技艺,到元明两代开始兴盛。
5、南北曲,古代汉族戏曲、音乐术语。是南曲与北曲的合称。南曲又称南词,北曲又称北词,故也合称为南北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