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什么是竹简?竹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 2、竹木简的考古发现
  • 3、竹木简或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和不足?

什么是竹简?竹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竹简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简牍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商代时已有竹简。《左传》和《国语》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战国时期,而且大多是楚国的竹简,例如郭店楚简、慈利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

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使用甚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扩展资料:

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

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简

竹木简的考古发现

竹木简的发现较早,自汉武帝末年已有,这是从古文献记载中得知的。据《汉书·艺文志》等书记载,武帝末年,鲁共王破孔宅,得古文竹简一批,这种文字当时人已不识。后经孔安国鉴定,知其中内容有《尚书》、《礼记》等数十种经典。但其中的《尚书》不久又亡佚了。至东晋,有个叫梅陨的把它献了出来,据称还附有孔安国作的传。但经过后人考证,认为此书的古文部分(即按竹简所作的释文)和孔传均系伪造,现已成定论,这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伪造竹简事件。到了近代,外国人如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英籍人斯坦因(aurel stein)、俄国的柯斯洛夫、日本的桔瑞超和大谷光瑞等先后到我国西北边陲掘取文物,获得大量简牍资料并据以研究、发表。1926年,北平中国学术协会与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赴蒙、甘、宁、新疆等地考察,于数年内得到大批简牍。这些发掘调查活动目的明确,方法科学,故而从总的情况讲,简牍方面尚未有伪作发现。

战国时代的简已出土的有湖南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北江陵望山、藤店、天星观及随县擂鼓墩等地的竹简。秦简有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10种,包括《秦律十八种》、《语书》、《日书》等,内容很丰富。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秦墓中又发现了共计460支秦代竹简,时代较睡虎地稍早。汉代的简,较著名的有长沙马王堆1号、3号两墓出土的医术内容的竹木简。另有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西汉墓出土的4942支竹简,内容多为兵书,其中有久已亡佚的《孙膑兵法》;武威磨咀子、旱滩坡等东汉墓葬中发现竹木简六百余支。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破城子旧居延汉简出土遗址一带,又新发现简牍19000多支,系解放后出土简牍最多的地区。晋简发现很少,在吐鲁番tam53号墓及南昌东湖区永外街m1号晋墓中有零星几支。

竹木简或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和不足?

竹木简、帛做书写材料缺点如下:

1、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2、丝帛价格太贵。

在我国历史上,据传说在夏代已经用竹片和木片开作为书写材料了。但比较可信的,大概要在殷商时期。特战国以后,竹简木牍才广泛地通行起来。到了秦汉便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后,简牍逐渐被纸代替。

三国时期,已经出现纸书,不过官府的文书之类还采用竹简和木牍。东晋时,用藤皮造的纸,质地很好,官府文书开始使用藤纸,东晋末年,用旧麻布做的麻纸,已能大量生产,这种纸上涂一层黄色的防蠢药物,称做黄纸,公元404年,东晋的豪族桓玄废晋安帝,自称为帝,便下令废止简牍,采用黄纸。

书写材料的影响

重点是谈和毛笔书写相关的材料,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可以确定春秋时期已进简牍时期,战国也以简牍为主,同时已有帛书的依据。纸张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材料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从传播学角度看,它使得大众传播成为可能。

因为纸张造价低,书写方便,使得一般普通百姓都可以用来传播信息。正由于纸张的发明使用,才使得唐宋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印刷业最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