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第河(乌第河待议地区面积)
本文阅读简介:
- 1、《尼布楚条约》里的尼布楚,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 2、《尼布楚条约》中,曾经提到的以勒拿河为界线是真的吗?
- 3、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为什么会有一个待议地区?
- 4、明朝东北部疆域在哪里?
- 5、《中俄尼布楚条约》曾规定以勒拿河为界?虽是真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 6、尼布楚待议地区
《尼布楚条约》里的尼布楚,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尼布楚,是现在的涅尔琴斯克。
都知道《尼布楚条约》,条约称为《尼布楚条约》,是在尼布楚这个地方签订的。条约中的尼布楚,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16世纪后期,沙俄发起对西伯利亚以及远东的殖民扩张。1636年,俄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西伯利亚。俄国势力接近中国时,发生军事冲突。17世纪中叶起,沙俄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杀掠人口,无恶不作。
基于此情况下,1652年,中俄爆发首次战斗。 此后,清与沙俄多次进行战争,最后差点拿下雅克萨。1686年,清军围攻雅克萨,经过几个月,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雅克萨城指日可待。迫使沙皇“乞撤雅克萨之围”,派戈洛文来举行谈判。
十一月,清政府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1689年,中方代表与俄方代表在尼布楚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外兴安岭地区是中俄东段的边界地区,乌第河地区为有待商议地区。 法律规定了东北大部分地区是在中国的管辖范围之内的。
历史上,尼布楚本是清初蒙古游猎地,被沙俄侵入建立据点。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划入俄罗斯版图。将尼布楚改为涅尔琴斯克。
涅尔琴斯克是俄的外贝加尔边疆区,西边接近贝加尔湖,南边接近蒙古国,东接近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涅尔琴斯克规模不大,白银储量大。1704年,矿场作为沙俄生产白银的极地。最早产出的被献给银帆船杯上。涅尔琴斯克船保存在冬宫博物馆内。
涅尔琴斯克建起工厂,工厂住满了各地的苦役犯。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被流放到这个地方。条件有限,不愁吃喝,资料记载,50个村民能捉4000头野羊,捕鱼更加易如反掌。
《尼布楚条约》中,曾经提到的以勒拿河为界线是真的吗?
众所周知,课本上一直都在强调《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平等条约,然而这个定论是否准确其实还是有待商榷的,毕竟如果真的了解《尼布楚条约》的整个签订背景及过程的话,就一定会对这个定论有所怀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条约的最终版本里对清朝与沙俄的边界划分是这样的:
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以上只是条约里关于国界划分的规定,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部分,《尼布楚条约》有拉丁文,俄文和满文三个版本,上面这个只是汉译的拉丁文版本,至于其他版本,除了个别山川河流的名称有所不同外毫无差异。
这里解释一下,格尔必齐河也就是额尔必齐河,是今天位于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左岸支流,石勒喀河向北汇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北源,而额尔古纳河则是黑龙江的正源,也是如今中俄在内蒙古的边境。所以《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就很明显的确定了额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部边界,但乌第河地区是两国争议地区,关于乌第河地区的争议,当年的清朝是吃了大亏的,原因就是沙俄利用了清朝对两国之间的边境划分及国际法相关规定的尚不了解,因为不在本文谈论范围之内,所以表过不提。
但不管怎样,两国的边境划分还是以正式文件的方式确定了下来,这也保证了两国日后一百多年边境的相对稳定,从这方面讲,《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为何很多人对该条约是否是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有所怀疑呢?我们继续来看。
前面说过,沙俄是一个对土地充满欲望的国家,所以从它还是一个莫斯科公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对土地的疯狂掠夺,到了十六世纪初,沙俄的领土已经扩张到了今天的勒拿河流域,勒拿河在哪儿,就在今天的贝加尔湖的西岸,勒拿河发源于此,之后流向东北,在今天俄罗斯萨哈共和国首府雅库茨克转向,然后向北流入北冰洋,勒拿河的具体流域图如下
通过图片,大家心中应该对勒拿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小编为何要对勒拿河做一个这么详细的解释呢?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当初清朝与沙俄代表谈判的时候,清朝提出的最初两国边界就是贝加尔湖,勒拿河,各位试想一下,如果两国以此为界的话,那清朝的领土就远不止1300万平方公里,因为整个西伯利亚东部地区都将是清朝的领土,但沙俄肯定不会同意,为何呢,这就要提到第二原因了。
第二个原因是当初沙俄修建雅库茨克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在这里建立一个继续向东扩张,包括对当时我国外兴安岭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侵占的后方基地,虽然沙俄暂时战败,但为长远计,他们绝对不能接受勒拿河成为两国边界,雅库茨克城成为两国的边境城市。
所以,清朝谈判代表索额图第一次提出的两国边境划分被沙俄果断拒绝了。
之后两国谈判代表继续就边界问题针锋相对,互相试探对方的底线,那么清朝的底线又或者说康熙的底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很清楚的,因为在索额图动身北上的时候,康熙就已经告知了索额图他的底线,那就是
今以尼布潮(楚)为界,则鄂(俄)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这就很清楚了,康熙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以尼布楚为界,如果沙俄还是不同意,我们就只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如果沙俄还是不同意,那就没必要谈了。
如今,小编不清楚索额图当初面对的谈判形势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索额图最终还是让步了,原本不属于沙俄的尼布楚地区成了沙俄领土,尼布楚位于石勒喀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前面提到过,石勒喀河是位于今天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支流,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尼布楚地区就正式成了沙俄的领土,而这片领土原本应该属于清朝的。
至于索额图让步的原因,有传言说是当时协助索额图翻译的两名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向沙俄出卖了康熙的底线,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索额图的谈判从一开始就已经处于下风且注定会让步,至于这种传言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为何呢?因为《尼布楚条约》签订一百六七十年后,沙俄撕毁了《尼布楚条约》,再次出兵东北及外兴安岭地区,最终通过《中俄背景条约》的签订,迫使清廷割让了外兴安岭及库页岛所有领土,这时候,即便是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为什么会有一个待议地区?
关于待议地区,拉丁文的版本是这样写的:
"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
但双方对这个待议区域有不同的认识,各表各态。清政府认定的外兴安岭走向,实际上是指北支,一直延伸到北冰洋。
俄罗斯认为是南支。
所以满文版将勒拿河以西的上扬斯克山脉到乌第河之间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化为待议地区,而俄文版则直接将乌第河化为俄国所属。
总的来说,双方争议的地区在贝加尔海,即贝加尔湖。
清方代表索额图先生的立场是,贝加尔海这边的全部土地都是中国的,因为他们是被蒙古汗管辖,而蒙古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臣民。
而沙俄代表戈洛文把不久前俄国人才抵达的地方,说成"自古以来"就是他们的伟大领袖沙皇陛下的。
当时大清的伟大领导人康熙大帝没有心思跟沙俄死磕,一则是中国领土太大,多了管理不过来;二则是俄国人实在是太强悍、太难缠。虽然1688年结束的雅克萨之战,清军胜利了,但这场战争根本就并不是两国之间的正式较量,充其量就是一场小的跟芝麻粒一样的局部战争,根本就没有把俄国人打服帖;三则康熙大清为了平定三藩之乱打了整整六年内战,国力衰弱,皇帝本人也筋疲力尽,非常渴望和平。
因为一年前的雅克萨之战大清以为自己胜利了,而俄国却认为是他们胜利了,双方自说自话,这个"大捷"是有水分的,康熙爷对此心知肚明。
所以康熙当时的打算是为了和平,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他给索额图策划了预定方案,那就是尽量保住尼布楚,实在不行了,你看着办,以额尔古纳为界也是可以考虑的嘛。
于是索额图同志就告诉俄国人:"为了显示大清求和诚意,我们皇上说了,可以把尼布楚一带让给你们的沙皇陛下,以石勒喀河、鄂嫩河至音果达河一带为界,你看怎么样啊?"
可是,沙俄代表戈洛文不识抬举,拒不接受。
索额图为了表示大清爱好和平,显示出极大的诚意,先是提议以从北面流入石勒喀河的绰尔纳河为界,后来见沙俄还不满意;后又提出北面以注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河为界,南面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戈洛文先生这才装作非常勉强的样子同意了。
接着索额图提出大家既然来了,非常难得,我们是不是西伯利亚与毗邻的喀尔喀之间的边界也划定一下呢?
戈洛文则表示,眼下喀尔喀已经是噶尔丹管辖地盘,这里的事情跟你们无关,就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了吧。
当时康熙不看重领土,看重的是人口。
让康熙开心的是,当时噶尔丹占领喀尔喀之后,大量当地人南迁。
在清朝领导下,只要有人,就有财富,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而且就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大约有数百名喀尔喀蒙古人对俄国占领下的尼布楚发动了猛烈进攻,大清皇帝康熙欢欣鼓舞,俄国人垂头丧气,就这样火速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在大清统治期间,俄国跟大清根本就没有爆发过一场像模像样的战争,所谓的大捷不过是俄国探险队或者是劳改释放人员组成的小股土匪,多则200人,多少则几十人,根本就不是正规军。而且俄国从来就没有被大清打服过,打怕过。
从开头就没拿出气势,后来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大清统治时期,有1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被迫割让给了俄国。
而且所谓的《尼布楚条约》签订不久,大清又在1727年跟沙俄签订了《 布连斯奇条约 》、《阿巴哈伊图界约》、《色楞额界约》、《恰克图条约》。
这些条约都是我们当时的大清政府跟俄罗斯签订的,仅仅是《恰克图条约》,就让俄国得到了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大清国土。
这些条约简直开了人类历史先河,"战胜"了对方还割地,还敢大言不惭说把沙俄打怕了。
可是我们的后人却抓住雅克萨之战大作文章,不遗余力地歌颂康熙爷的英明伟大和丰功伟绩,说他老人家亲自指挥的雅克萨之战打得沙俄心服口服,为大清赢得了一百年的北部边境和平,看了这些条约,真是妥妥打脸啊。
明朝东北部疆域在哪里?
在东北地区,明朝绝大部分时间的有效控制区只局限于今辽宁省境内。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奴儿干都司仅仅维持了25年(1409年---1434年),而且这短短的25年中,都司的主要官员最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来就改由当地部落领袖世袭。这里没有属于明朝编制内的军队驻扎,都司辖区内通常是一个部落设一个挂名的“卫所”,这与作为明朝军事体系支柱的正规卫所大为不同,这种统治方式仍属于“羁縻统治”,朝廷只满足于当地民族形式上的臣服。“奴儿干都司”最北边的一个卫所是“兀的河所”,因坐落于“兀的河(乌第河)”畔而得名,这条河从外兴安岭东端流入鄂霍次克海,这里已是奴儿干都司所辖极边之地了。前面说过奴儿干都司境内差不多都是些挂名的卫所,“兀的河所”以北连这种挂名的卫所都没有了,所以明朝即使是名义上的东北疆域也不超过外兴安岭---乌第河一线。《中国历史地图集》虽是一部权威著作,但在绘制中国古代疆域时多有夸大之处。
《中俄尼布楚条约》曾规定以勒拿河为界?虽是真的但也是不可能的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两国就此确定了东部边界,即以“ 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两国的东段边界 ”。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当初两国的第一次谈判,清朝谈判大臣索额图曾提出“ 以勒拿河,贝加尔湖一线为两国的边界 ”,不过这个提议当即就遭到了沙俄方面的反对,因为对于沙俄来说,这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要求,那么为何是“不可理喻”的呢?这就要从沙俄当时的整个对外扩展的战略布局去讲了。
沙俄的对外扩张野心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莫斯科公国,那时候莫斯科公国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带领下走上了急速扩张的道路,直到明末清初之际,沙俄开始向东进入西伯利亚地区,后来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沙俄于公元1632年,即我国 历史 上的崇祯五年, 在勒拿河畔建立了一座名为雅库茨克的城堡。
很明显,俄国人是将雅库茨克城当成了接下来占领远东地区的桥头堡,他们将大量的物资从莫斯科源源不断的送往雅库茨克,信心满满的准备接收那片广阔的无人区。
可是,随着边境线的不断东进,俄国人遇到了清朝这一强劲的敌人。
虽然那时候清朝刚统一不久,但清初统治者们对于土地的狂热一点不输于沙俄,或许这是新生政权的共性吧,总而言之,双方就土地的争夺展开了厮杀。
由于沙俄是劳师远征,清政府是守株待兔,所以战争的结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基于这场战争的胜利,康熙皇帝信心满满的派出心腹大臣索额图前往尼布楚与沙俄谈判。
谈判的过程这里不再细说,总而言之,正如开头所言,索额图一开始提出的以“勒拿河,贝加尔湖一线为界”被沙俄坚决否定,而沙俄否定的主要原因也在于, 他们将勒拿河一线及雅库茨克城当做吞并远东的桥头堡。如果答应了索额图的这一建议,那么雅库茨克城的战略地位将完全丢失,而沙俄也失去了日后再占远东地区的一切可能。
所以,沙俄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双方最终确定了两国最后的东部边界,而这一边界的确定,又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通过该条约的签订,清朝正式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地区,虽然在此之前,清朝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控制过该地区,但清俄双方基于土地争夺的第一次较量还是沙俄胜出了。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沙俄利用清政府不懂国际规则及缺乏谈判经验的事实,以蒙骗的手段与清政府商定了一个所谓的“待议区” ,当时具体签订内容如下:
乍一看,两国商定的待议区是“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但这里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外兴安岭的走向问题”。
事实上,外兴安岭在乌第河河源处是分南北走向的,其中外兴安岭北支一直延伸到北冰洋,而这也是当时清政府所认定的外兴安岭走向,其待议区指的是该走向的东部所有地区,包括今天的堪察加半岛,而沙俄认定的却是从乌第河河源向南延伸的这一走向,而这一走向与乌第河及黑龙江地区所构成的待议区小的可怜,远不及清政府所认定的待议区。
所以,在这一点上,沙俄利用清政府不懂国际规则的事实成功的坑了清政府一把。
不过,这一行为对清政府来说其实影响不大,因为170年后,沙俄再次通过侵略的手段,不仅将当年的待议区全部收入囊中,还掠夺了清政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我们永远也抹不去的痛。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多人因为尼布楚地区的丢失而笃定的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闻一多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要清楚的是,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以平等的姿态与他国签订的条约,即便该条约没有让清政府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凭谈判的地位及清政府从中获取的战略主动而言,《中俄尼布楚条约》还算是一个平等条约。
尼布楚待议地区
尼布楚待议地区这个名称不规范,这个地区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待议地区,名称为乌第河待议地区,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两国订立《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此处成为“待议地区”。雍正五年(1727),中俄两国订立的《恰克图条约》第七条重申《尼布楚条约》“暂行存放”之规定,强调俄国人不得占据“待议地区”。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割去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领土,乌第河地区遂成为俄国属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