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三寸之舌什么意思
  • 2、三寸舌什么意思
  • 3、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是什么意思
  • 4、三寸舌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 5、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出自哪里
  • 6、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这个是什么意思

三寸之舌什么意思

意思: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毛遂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几百,都不如老毛。结论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给予高度评价,立马提拔毛遂为一级智囊人物。

三寸舌词语来源:

春秋时期,有一天,老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处世经验。时年已老的老子(李耳)张开嘴巴,露出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在么?学生答:在。他又问:牙齿在么?

学生答:没啦。他又问:什么原因?学生答不出。老子接着说:牙,硬,性刚,只会咬,掉得快;舌,软,性柔,可卷曲会翻动,不会掉。学生终于明白:舌头真厉害!

又传,孔子的学生子路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舌端,下士杀人用石端。”号召用舌头杀人才是高水平,用笔杆子杀人是中水平,没有水平的只有用力气搬石头砸。这个“三端”论,后人又演化成“文人的笔端,武士的锋(刀)端,辩士的舌端。”

三寸舌什么意思

三寸舌的解释

犹后世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史记·留侯 世家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 布衣 之极,於 良 足矣。”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三寸舌为安国剑,五言诗作上天梯。” 清 蒲松龄 《 聊斋 志异·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诸山莫不愿执鞭靮,从戏下。”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是什么意思

介绍教师的:

三尺讲台:三是古人常用一个约数,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就解释为好几年。讲台三尺也用了(缩小化的)夸张手法,意思是讲台虽小,也能做出大贡献。

三寸舌 :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

三寸笔: 指老师上课用的粉笔,大概长约三寸。意思用一个小小的三寸粉笔,就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千桃李 :指的是教出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讲台、舌头、粉笔都是老师必不可少的,桃李是指老师教过的学生,俗话说的“桃李满天下”就是指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

扩展资料:

典故“桃李”: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李

三寸舌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2641 成语 三寸舌 注音 ㄙㄢ ㄘㄨㄣˋ ㄕㄜˊ 汉语拼音 sān cùn shé 释义 义参「三寸不烂之舌」。

见「三寸不烂之舌」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源,提供参考。

◎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1已定从2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3士。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4。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5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注解〕(1)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之子。

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

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2)定从:签定纵约。

从,通「纵」。

(3)相:音ㄒ|ㄤˋ。

本指视察、仔细看,这里为「看相」的「相」,「不敢复相士」就是不敢再以面貌观察人才能的优劣。

(4)九鼎大吕:九鼎及大吕均为传国宝器,比喻地位极为重要。

九鼎,夏禹所铸的九口大鼎,象征九州。

大吕,周庙大钟。

(5)彊:音ㄑ|ㄤˊ,同「强」。

◎2《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彊秦,天下振动。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

例如《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

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

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平原君姑且接纳了他。

到了楚国,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

毛遂仗剑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势,义正辞严,气势凌人,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

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赞赏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吕还要有分量。

毛先生三寸的舌头,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

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

另外如《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内容则是表述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动了归隐的念头。

他推荐萧何担任丞相,并向刘邦表达自己凭著「三寸舌」成为皇帝的军师,位极人臣,已达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标了,于愿足矣!所以希望能辞去职务,隐居修道。

书证 01.《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源)02.《三国演义》第四七回:「某凭三寸舌,为丞相说之,使皆来降。」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三寸不烂之舌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出自哪里

出自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一尺教鞭一本书一句话一百英才

这幅对联是赞扬了老师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尺讲台:三是古人常用一个约数,讲台三尺也用了(缩小化的)夸张手法,意思是讲台虽小,也能做出大贡献。

三寸舌:语出《史记•留侯世家》留侯的一句话:今以 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 良足矣。

三千桃李:桃李是指老师教过的学生,俗话说得“桃李满天下”就是指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

扩展资料:

教师节的来历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悠久传统。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劝学》里已有“疾学在于尊师”和“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唐代韩愈《师说》留下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名句,北宋李觏在其《广潜书》中论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都阐发了尊师重教对于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教师节的设立,曾有过非常多的故事。1985年,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我国第一套教师节邮票,是1947年8月27日发行的“教师节”纪念邮票。邮票全套共4枚,都与孔子有关,依次为孔府中的大成殿、孔子在山东曲阜大成殿前讲学的杏坛、孔子像、曲阜孔林中的孔子墓。

参考资料:新华网-教师节即将来临 这些知识你了解吗?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这个是什么意思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整天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拿着小小的粉笔传道授业解惑,致力于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学生们的培养过程就像种树一样,等着一棵树从小树苗开始,经历风风雨雨,悉心培养,十年才能成长为大树。而学生也是一样,经过多年的耐心教育,才能成为国之栋梁。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后代,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早承家担,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至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是故有“管夷吾举于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