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主义(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
本文阅读简介:
- 1、改良主义的办法指什么政策
- 2、改良主义是什么意思
- 3、什么是改良?什么是改良主义
- 4、改良主义是什么
- 5、什么是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的办法指什么政策
改良主义的政策是指一种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方法,它强调改善现有的社会制度,而不是推翻它。它的主要特点是改善社会结构,而不是推翻它,以改善社会状况。改良主义的政策包括改善教育、改善经济、改善政治制度、改善社会福利等。
等
改良主义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改良与改良主义的区别 这两者区别可就大了 改良”与“改良主义”决不能混为一谈 “改革”和“改良”是同义词,而“改良”与“改良主义”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改良是相对于革命而言的。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列宁选集》第1卷,第616页)“革命是一种最基本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的改造,而不是审慎地、缓慢地、逐渐地来改造旧事物,尽可能少加以破坏。”(《列宁选集》第4卷,第575页)这也就是说,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暴烈的行动。而改良则是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被统治者所做出的局部的、点滴的让步。“改良行动通常是缓慢地、审慎地、逐渐地前进”(《列宁选集》第4卷,第576页)。斯大林也说:“由于从下面来的压力、群众的压力,资产阶级有时候可以实行某些局部的改良,而依然保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他们在这样行动时,认为这些让步是为保存自己的阶级统治所必需的。改良的实质就在这里。革命则表示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因此,任何改良都不能叫做革命。”(《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66页)无需多加解释,革命导师已经把什么是改良讲得十分清楚了。 改良主义则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它具有特定的阶级实质和时代特征。改良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和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反动思潮。正如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一文中所说:“社会主义(按此指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亦即马克思主义)成长了,在整个文明世界已经保住了生存的权利,它现在是为争取政权而斗争了;而资产阶级日益腐朽,看到自己必然要灭亡,于是就竭力用不彻底的虚伪的让步来延缓这种灭亡,以求在新的条件下能保持住自己的政权。”(《列宁选集》第2卷,第403页)这时的资产阶级“不是用自由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而是用改良主义来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他们的口号就是:“用改良来反对革命,用局部修缮行将灭亡的制度来反对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分化和削弱工人阶级,保持资产阶级的政权。”(同上)这个口号清楚地表明了改良主义的阶级实质。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工人运动中也不断出现改良主义这一修正主义的流派。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一文中说:在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实际上就是拒绝马克思主义,用资产阶级的‘社会政策’来代替它。”(《列宁全集》第19卷,第375页)改良主义者竭力用小恩小惠来分化和欺骗工人,使他们不去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他们象修正主义头子伯恩施坦鼓吹“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一样,认为改良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二十世纪初期,俄国的自由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内的取消派,就是这样的改良主义派别。可见,我们决不能把任何条件下的任何的改良统统称之为改良主义。 另外,改良与改良主义在同革命的关系上,也具有根本的区别。改良和革命虽然是对立的,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列宁在论述改良同革命的关系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前,改良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取得胜利以后,如果取得胜利的国家经过极度紧张的斗争,其实力显然不够用革命手段来实行某种过渡,那末改良(在国际范围内仍然是‘副产品’)还是一种必要的合理的喘息时机。”(《列宁选集》第4卷,第581页)列宁又说:“改革的概念,无疑是同革命的概念相对立的;忘记这个对立,忘记划分两种概念的界线,就会经常在一切历史问题的推断上......
问题二:什么是改良?什么是改良主义 自上而下的变革
问题三:简述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改良主义思潮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正是反映了从地主、商人、官僚、买办中正在转化为民族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所处的时代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从他们的舆论鼓吹、著书立说中,可以归纳出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做出评价:
一、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首先是爱国的热忱。早期改良派对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感到忧虑,对外国侵略表示极大愤慨。认识到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一个个“太息痛苦流涕”,“梦寐不安,行愁坐叹”,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这种爱国热忱是很可贵的。
其次是揭露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种种罪行。要求国家独立,抨击清 *** 同外国资本主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特别反对外国人把持海关,控诉海关的掌权者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罪行。他们指出,海关大权掌握在外国人之手,洋货进口税轻,国货出口税重,造成了严重入超,民族资本家无法同外资竞争。对外国传教士在华的文化侵略进行了抨击。他们指出,外国侵略有两种方法:通商是经济上掠夺财富,传教是精神上夺取民心。
早期改良派的爱国主义思想难能可贵,但具有局限性。他们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并没有发展到同外国侵略者作坚决斗争的程度,认为外国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本身太弱,如果中国自强,外国便不敢侵略了,模糊了对西方国家侵略本质的认识。并且没有具体的好的对付侵略的方法。具有妥协和软弱的一面。
二、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早期改良派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原因,第一阶段,认为外国强盛的主要原因是船坚炮利。第二阶段,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振兴商务,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制造枪炮武器,认为应像西方那样振兴商务,发展资本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要求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他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和主张:
1.要求改革税制和废除厘金。王韬指出:“数十里之地,关卡林立,厘厂税厂征榷烦苛,商民交病,行旅怨咨。”后来他们还指出,厘金的设立是为了军需,而太平天国已被镇压下去,厘金为何不取消呢。
2.要求去掉官督。他们反对官督商办,提出“去官督”。,要求商民自办企业。郑观应说:“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形象地揭露了洋务派之凶狠面目。薛福成提出导民生财、为民理财,用机器殖财养民等观点,着眼放在利民上,他希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鼓励商民自己筹款设立公司。
3.要求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商居末位,社会上重农抑商。早期改良派羡慕西方商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反对重农抑商的封建主义观念,要求 *** 设立“商部”,成为中央各部之首,地方应设立“商务局”,保障地方商务的勃兴。
4.要求发展工业,崇私。他们都主张发展机器工业生产。薛福成写了一篇《用机器殖财养民说》,这是对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精炼生产的颂歌,他说机器生产的好处是生产力高、产品多,成本低、节省劳力,民可富、国可强。他们还宣扬崇私的理论,认为“私”是人的天性。自己替自己打算叫“私”,这是人人正当要求,人各得其私,天下便公了。
这些意见虽未成系统,却给后来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对封建政治腐败的揭露和君民共主思想
(一)对封建政治弊病的揭露
首先是对官僚制度的揭露,认为官僚制度的弊病有三:一是机构重叠,冗员太多。冯桂芬说:“国家多一冗员,不......
问题四:是社会主义还是改良主义 这两者区别可就大了 改良”与“改良主义”决不能混为一谈 “改革”和“改良”是同义词,而“改良”与“改良主义”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改良是相对于革命而言的。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问题五:“改良主义”的结果怎样?给我们什么教训? 在面临千年大变局的时候,仅仅改良一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外部够强大,内部够腐朽,他们的保守程度足以掐灭任何一点点的改良,何况改良带来的效果本来就很不够?
问题六:为什么说列宁是改良主义者,他是如何改良的,有何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问题七:如何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改良主义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 *** 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清末, 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
什么是改良?什么是改良主义
改良,原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之义,暗含在现有的基础上修改,不包括推翻重来。 改良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一般来说,是作为暴力革命对立面而出现的。 所谓革命,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改良主义并非排除暴力革命,而是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系制度进行修定补充。
改良主义是一种思潮。主要内容是:承认市场经济制度,在不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实行点滴的社会改良;改良国家制度,促进社会循序渐进进步,不赞成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宣扬民主,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扩大民主和取得议会多数就可取得政权;让人民得到实际恩惠,以让国家发展。产生于19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的“工人贵族”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与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互相呼应。在一些落后国家,主张实行局部改革而不触动原有社会制度的思想主张在不根本触动资本主义制基础的范围内,实行些微小的、点滴的社会改良,以阻止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潮。19世纪中叶流行于英、法等国,随着改良主义宣扬阶级调和、阶级合作,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实行微小社会改良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改良主义盛行于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当时资产阶级中间一部分人想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暴露出来的某些弊端,以保障资本主义社会永世长存。他们主张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实行 某些改良,满足工人阶级一些日常的细小的眼前利益和要求,目的是麻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也有反映。工人运动中一些右倾机会主义者就是改良主义者,他们主张不触动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把争取实行某些微小的社会改良作为斗争的最终目标。19世纪中叶的法国P.J.蒲鲁东、L.勃朗,德国F.拉萨尔和英国工联主义者,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可能派、英国费边派和德国伯恩施坦派等,均属改良主义派。改良与改良主义,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改良主义把改良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把它当作斗争的唯一手段和最终目标,用改良代替革命从而取消革命。马克思主义不是笼统地反对改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拒绝改良,但认为革命是最高原则,改良只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辅助手段和副产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改良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让步,其目的是阻止、削弱或扑灭革命斗争;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暂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列宁说:“任何改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充分认识这种两面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方面不拒绝利用改良来发展革命的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决不能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口号和策略。
请采纳
改良主义是什么
改良主义是一种试图以非革命手段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这种思潮宣扬阶级合作,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局部的微小的社会改良; 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法令和立法途径实行社会改革,变资本主义为“普遍福利”社会。改良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已充分暴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蓬勃兴起,在资产阶级学者中,以及工人运动内部,都有人鼓吹社会改良主张。
什么是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就是以非革命手段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
它产生于19世纪的中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