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前纵隔囊肿)
本文阅读简介:
- 1、医学上的纵膈是什么地方、
- 2、前纵隔结节必须要查增强ct吗?
- 3、纵隔的解剖四分法
- 4、纵隔的分区和各分区内所包含的组织结构是什么?
- 5、前纵膈结节?
- 6、前纵隔肿瘤有哪些?
医学上的纵膈是什么地方、
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膈。成人纵膈的位置略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膈即心包所在的位置。
前纵隔结节必须要查增强ct吗?
前纵隔结节,是指患者胸腔内前纵隔有结节。纵隔可以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前纵隔主要的脏器包括心脏、心包、胸腺等,如果有前纵隔结节考虑有可能是胸腺来源的结节,需要进行增强CT的检查,观察患者结节的形态。如果结节较小,可以定期随诊;而如果患者胸部的前纵隔结节较大,建议尽早进行前纵隔结节的手术切除治疗。因为如果患者前纵隔结节继续增大,有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组织脏器。如果压迫到心脏,会造成心包积液;压迫到喉返神经,会造成声音嘶哑。
纵隔的解剖四分法
解剖学常采用四分法,即以 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划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临床上多采用三分法,即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纵隔间隙为纵隔器官间的窄隙,其内填充以疏松结缔组织,适应器官活动和胸腔容积的变化。间隙内的结缔组织与颈部器官周围和 腹膜后隙的结缔组织相延续,因此颈部血肿或炎症积液可向下蔓延至纵隔,胸部创伤空气可向上扩散至颈部,炎症积液也可向下蔓延至腹膜后隙。
扩展资料:
1、纵隔九分法概念侧位时,纵隔被分为9个区。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较透亮的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为前纵隔,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纵隔淋巴结。
食管为中、后纵隔的分界线,食管及食管以后的后纵隔,主要包含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中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及后纵隔淋巴结。前、后纵隔之间即为中纵隔,
主要为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占据。自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为上、中纵隔分界线,通过第8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为中、下纵隔之分界线。
2.纵隔大体和X线解剖
纵隔位于两侧胸腔之间,其范围上起胸廓入口,下至膈,为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骨及胸椎等重叠在一起的高密度影。纵隔右缘自膈面向上,依次为右房、上腔静脉和右头臂干。升主动脉部分地组成右侧纵隔阴影。
纵隔左缘自膈面向上依次由左心室、左心耳、肺动脉主干和主动脉结等组成。胸腺位于前纵隔上部,胸骨之后,气管、心脏及大血管之前。奇静脉于气管与右主支气管交界处投影,呈小椭圆形致密影。正常成人宽径为3~7mm。
各类纵隔胸膜线的影像解剖如下:①胸椎旁线:为左侧纵隔胸膜反折到降主动脉内侧所形成,位于降主动脉左缘与胸椎左缘之间,平行于脊柱椎体外缘。②前纵隔线:为左、右两侧肺壁、脏层胸膜在胸骨后接近所形成。
③后纵隔线:为两肺脏、壁层胸膜在食管后方相互靠近所形成,可分为主动脉弓上段与下纵隔段。弓上段起于锁骨下方,止于主动脉结上缘,呈凸面向左的弧状细线。下纵隔段重叠于心影内,呈凸面向右的细线,终于膈顶。④食管胸膜线为右肺胸膜与充气的食管右壁形成。
3.纵隔横断解剖
胸骨切迹层面:前方见两侧锁骨的胸骨端,气管居中线,位于胸椎前方。气管前方可见甲状腺下极,气管的左后方为食管。气管两旁可见3对血管断面,气管两旁偏前可见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的前外侧为头臂静脉,颈总动脉后外侧为锁骨下动脉。
胸锁关节层面:前方是胸骨柄。气管仍居中,气管左后缘邻接食管。气管前方的血管断面为头臂动脉,气管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其后外方为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动脉及左颈总动脉的前外方分别为右侧及左侧头臂静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纵膈
纵隔的分区和各分区内所包含的组织结构是什么?
纵隔的分区常用有三种:
1、九分法:前纵隔: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脏的前缘,呈倒置的狭长的三角区域;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肺门和心脏的范围;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的区域;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上;下纵隔: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以下;中纵隔:位于上下纵隔之间。
2、解剖学四分法: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上;以气管为界,分为前后纵隔;下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线以下;以心包为界:心包前方为前纵隔;心包与气管处为中纵隔;心包后方为后纵隔(见图5)。
3、三分法:由Shields于1972年提出的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所有的纵隔分区都是上至胸廓入口,下至膈肌。前纵隔前界为胸骨内面,后界为心包前壁于与大血管;内脏纵隔区前方位前纵隔后界,后方位于椎体前方;后纵隔为椎旁纵隔区,由内脏纵隔区后方至肋椎角。
各分区包含组织:在上纵隔,最前面的器官为胸腺,分左右两叶,上端可伸入颈部,下端可扩展至前纵隔。胸腺后面为左无名静脉,自左向右斜行,和右无名静脉相连后,组为上腔静腔。上腔静脉的后方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枝。肺动脉在主动脉弓之下,分为左右肺动脉。
右肺动脉在升主动脉之后,而左肺动脉在降主动脉之前。气管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后方。主动脉弓横跨气管的前面,并在其左侧向下形成降主动脉。气管之后为食管。
在中纵隔有心脏,大血管,气管分叉,总支气管、淋巴及其附近的淋巴结、心包及心包两侧的膈神经。在后纵隔有支气管、食管、奇静脉、半奇静脉、交感神经干、降主动脉和胸导管。
扩展资料:
解剖学的医疗价值:
人体结构非常精巧,大多数器官都有大量的储备能力,即使受到损伤,仍能正常运行。例如, 肝脏要破坏2/3以上,才能出现严重损害,切除一个叶肺,只要其他肺功能正常,人也能存活。
有一些器官只要很小的损伤就能导致功能失常。如脑卒中时,损伤了少量的脑组织,患者就可能不能说话,肢体不能活动,也不能保持平衡。心脏病发作,损害心脏组织,可能只轻微损害心脏的泵血能力,也可能导致死亡。
疾病影响解剖,解剖的改变能引起疾病。组织异常增生,例如癌症,能够直接破坏正常组织或压迫正常组织,引起破坏。又如阻断组织的供血,可造成组织坏死(梗死)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脑梗死)。
因为解剖学和疾病之间关系密切,检查身体内部结构的方法已经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赖手段。首次重大突破是X线的发现,使医生能看到身体内部结构,不需经外科手术就能检查内部器官。
另一个重要进展是计算机体层摄影(CT),这种技术是X线与计算机的结合。CT扫描产生身体内部结构详细的二维图像。
产生内部结构图像的其他方法还包括超声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其原理是利用原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和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其方法是将有放射活性的化学物质注入体内进行检查。与外科手术相比,这些检查都是无创性的,而外科手术则是有创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剖学
前纵膈结节?
你好,前纵隔结节,主要是指前纵隔部位里面有异常组织物。纵隔是人体胸腔内的区域其内含有多个组织器官,比如心脏主动脉弓、血管、神经等,纵隔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纵隔结节比较多见的是囊肿、淋巴结炎、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和神经瘤、脂肪瘤等,需要根据全身的综合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平时没有不适症状,仅是体检发现的前纵隔结节且体重正常,就可以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若近期伴有发热、咳嗽、胸痛、体重下降,尤其是短期内的体重下降,就需要考虑和肿瘤有关。建议你最好到医院的胸外科做前纵隔结节穿刺做细胞学检查,确诊病变后针对性进行治疗。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前纵隔肿瘤有哪些?
1.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周神经。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脊区内。以单侧多见。一般无明显症状,长大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蚀时可发生疼痛。
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脏大血管前方。10%的畸胎瘤为恶性。
3.胸腺瘤:多为良性,包膜完整。但临床上常视为潜在恶性,易浸润附近组织器官。约15%合并重症肌无力。反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约半数以上有胸腺瘤或胸腺增生异常。
4.纵隔囊肿:较常见的有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或称胃肠囊肿、前肠囊肿或肠源性囊肿)和心包囊肿,均因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胚细胞异位而引起。三种囊肿均属良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壁薄,边缘界限清楚。
5.胸内异位组织肿瘤和淋巴源性肿瘤:前者有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旁腺瘤等;后者多系恶性,如淋巴肉瘤、霍奇金病等。肿块常呈双侧性且不规则。淋巴源性肿瘤不宜手术,多采用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