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胜之(汜胜之书)
本文阅读简介:
- 1、汜胜之书是那个时代谁写的,籍贯是今天的哪儿?
- 2、《氾胜之书》的作者是谁
- 3、《汜胜之书》: 虫食桃者粟责。怎么解?
- 4、汜胜之的简介
- 5、《汜胜之书》中记录了哪些农学知识?
汜胜之书是那个时代谁写的,籍贯是今天的哪儿?
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氾胜之是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
《氾胜之书》的作者是谁
《氾胜之书》
作 者
氾胜之,西汉末期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汉书》里没有他的传,其生卒年代、籍贯均缺乏明文记载。仅据《汉书·艺文志》班固注知他在“汉成帝(前32-前7)时为议郎”。唐代颜师古《汉书》注引用刘向《别录》记载“‘使教田三铺,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又据《晋书·食货志》:“昔汉遣轻车使者汜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壤”。可见他曾在陕西关中地区教导农业,传播耕作技术,对发展当地农业有突出贡献。
著 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经籍志》均有著录。北宋初《太平御览》书前的材料来源总表“经史图书纲目”中仍有著录。南宋初年郑樵《通志》也提到《氾胜之书》,而宋代的其它书目中已不见著录。大概此书失传于北宋初或北宋、南宋之交。所幸的是北宋以前的一些古籍如《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多有引用,使该书的不少内容得以使该书的不少内容得以留传。
内 容
原书十八篇。现仅存3500字左右。本书概括出农业生产总的指导原则:“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十七字原则指出了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重要技术环节。书中以二千年前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旱作农业技术为对象,总结了耕田、收种、溲种法、区田法、禾(粟)、黍、稻、稗、大豆、小豆、宿麦(冬小麦)、旋麦(春小麦)、苴、枲、甜瓜、瓠、芋、桑、荏、胡麻(今称芝麻)等十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
本书记述的区田法是作者倡行的一种高产栽培法。种植时把田块开成若干带状低畦或方形小区,区的间隔、大小和作物株距、行距等均有明确规定。通过大量投入劳动力,综合运用一系列精耕细作技术措施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产量之目的。区田法历代都有仿效和推广,直到今天北方旱区仍有类似栽培法。溲种法则是一种以动物骨汁、雪汁、粪肥及中药等混和后拌种,使种子外面形成一层包衣的方法,也非常独特,具有抗旱防虫的效果。书中所述的因时因地耕作法、种麦法、种瓜法、穗选留种法、保泽法、桑苗截干法、稻田水温调节法、靠接培育大葫芦法等都很的特色,富于创造性。
评 价
《氾胜之书》虽为关中地区耕作栽培技术的总结,但对于整个北方旱地农业均有指导意义。从保存下来的三千多字的遗文中,可以看出我国两千年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本书内容经常被后世农书所引用,它的取材和写作形式也是开创性的。
辑 本
清人洪颐煊所辑《氾胜之书》,分作两卷,收入他的《经典集林》。清人宋葆淳辑《汜胜之遗书》不分卷。有《昭代丛书》、《邧斋丛书》、《区种五种》和1917年浙江农业学校石印《区种五种》本。马国翰辑《氾胜之书》二卷,编刊在他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里,亦收入《农学丛书》。今人石声汉著《汜胜之书今释》,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万国鼎著《氾胜之书辑释》,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农业出版社重印。
《汜胜之书》: 虫食桃者粟责。怎么解?
《汜胜之书》中所说的“虫食桃者粟责”,应该是“虫食桃者粟贵”之误。后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引用了西汉末成书的《汜胜之书》中的这句话,也作“虫食桃者粟贵”。
这是预测年景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在春夏之际虫子开始吃桃子,这一年的粮食收成不会好,米价会涨(贵)。清代查慎行的《观插秧二十四韵》中写道:有蝈除灰鞠,无虫虑食桃,丰年斯在眼,秭鴂已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