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铳,鸟铳和火铳的区别
本文阅读简介:
- 1、鸟铳读音 鸟铳读音是啥呢
- 2、中国古代武器的鸟铳
- 3、鸟铳怎么读
- 4、鸟铳读音
- 5、鸟铳的解释
鸟铳读音 鸟铳读音是啥呢
1、读音:[niǎo chòng]。
2、鸟铳,又称鸟嘴铳、鸟枪,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开始可以双手同时持握而发射。
3、中国发明的火药及火器,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出现了火绳枪,这就是鸟铳的原型。
中国古代武器的鸟铳
中国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由鲁密(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传入中国,明廷遂仿制。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鸟铳怎么读
鸟铳拼音:
来自百度汉语
[niǎo chòng]
鸟铳 - 百度汉语
释义: 又称鸟嘴铳、鸟枪,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
鸟铳,又称鸟嘴铳、鸟枪,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开始可以双手同时持握而发射。
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 中国 鸟铳,利器也, 倭 人来始得其式。” 罗旋 《红线记》:“这天下午, 紫娥 背支鸟铳上山去了,到天黑还不见回来。
造句:
从小到大,从弹弓到扎枪,从弓箭到鸟铳,就没一样东西是这个念书的时候要考全乡第一,打猎的时候要下最阴的陷阱,要用最猛的兵器的家伙不曾摸过的。
鸟铳读音
鸟铳读作:niǎo chòng
意译:鸟铳,又称鸟嘴铳,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也就是燧发枪。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开始可以双手同时持握而发射。因为在当时有较高的命中率,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造句:
1我的爷爷是一个老猎人,他有一把老式的鸟铳。
2从小到大,从弹弓到扎枪,从弓箭到鸟铳,就没一样东西是这个念书的时候要考全乡第一,打猎的时候要下最阴的陷阱,要用最猛的兵器的家伙不曾摸过的。
鸟铳的解释
鸟铳的解释
一种火枪。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练手足》:“鸟铳本为利器,临阵第一倚赖者也……况名为鸟铳,谓其能击飞鸟,以其着准多中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 中国 鸟铳,利器也, 倭 人来始得其式。” 罗旋 《红线记》:“这 天下 午, 紫娥 背支鸟铳 上山 去了,到天黑还不见 回来 。”
词语分解
鸟的解释 鸟 (鸟) ǎ 脊椎 动物 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 羽毛 ,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鸟类。候鸟。 益鸟 。 鸟语花香 。 部首 :鸟; 铳的解释 铳 (铳) ò 旧时指枪一类的火器: * 。鸟铳。 同“冲”。 部首: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