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密(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溶液用法用量)
本文阅读简介:
- 1、噤若寒蝉和不耻下问
- 2、噤若寒蝉成语故事_成语“噤若寒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 3、姓杜的名人
- 4、禁若寒蝉的意思是
噤若寒蝉和不耻下问
相信大家对噤若寒蝉和不耻下问这两成语都不陌生,但是它们的由来恐怕很多读者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分享这两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一)噤若寒蝉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杜密的人,字周甫。他为人稳重质朴,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后来,杜密被司徒胡广所赏识,任为代郡太守。杜密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且善于知人善任。
杜密去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心,经常向太守举荐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当时,有一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老乡,也由蜀郡告老还乡。刘胜的为人和杜密正相反,他明哲保身,不问政事,对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一概不管。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杜密知道王昱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称赞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便对王昱说:“刘胜地位很高,受到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好人不推荐,听到坏事不作声,就像冷天的蝉一样,哑口无言。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但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其实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接着,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荐,对违法的坏人敢向你揭发,使你能赏罚分明,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力吗!”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便愈加厚待杜密了。
素材解读:“噤若寒蝉”意即像冷天的蝉一样一声不吭。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不敢作声。
(二)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噤若寒蝉成语故事_成语“噤若寒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噤若寒蝉成语故事_成语“噤若寒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噤若寒蝉jìnruòhánchán
【释义】噤:不作声;寒蝉:深秋的知了。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意。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主人公】杜密
【反义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近义词】缄口结舌、守口如瓶三缄其口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噤若寒蝉,形容胆小不敢作声。
成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故事说,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有罪必罚。后被革职回老家。回家乡以后,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向当地的太守提出建议,或批评一些不良现象。
太守王昱因此心里很不高兴。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对家乡的事情从不过问。有一次,太守王昱故意当着杜密的面说:“刘胜真是清高啊,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而且从不多管闲事,很多人都赞扬他。”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是借刘胜来责备他自己,便直言道:“刘胜身为大夫,被太守当作上宾礼待。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只顾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一声不吭,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罪人。而我与他不同,提出意见,为太守赏善惩恶,尽微薄之力。王昱听了十分羞愧,从此改变了对杜密的态度。
【成语】: 噤若寒蝉
【拼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故事】:
东汉杜密在任太守期间,秉公办事,为政清廉,执法严明,对官宦子弟的违法行为,都能有罪必究。当他被革职回家乡颖川郡后,仍爱憎分明,关心国家大事,常向当地官员推荐好人好事,揭发坏人坏事。同郡的刘胜虽也是个告官还乡的太守,却闭门谢客,对世事不闻不问。颖川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胜真清高。杜密回答:刘胜虽然地位很高,但他对贤士不推荐,对坏事不指责,只求保全自己,像冬天的蝉一样不声不响。这种人其实是社会的罪人。寒蝉:冬天的蝉。这个成语比喻人像冬天的蝉一样不声不响,不敢说话。
姓杜的名人
姓杜著名的有谁? 杜姓历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2.杜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3.杜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5.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6.杜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8.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12.杜苟鹤:杜牧之子.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
13.杜如晦:唐初名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14.杜仲儒,渡琼始祖.字学道,号东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北宋熙宁元年(1068),应举孝廉,诰授太学博士。后从福建到海南任澄迈县尹(县长),妻赵氏及凤鸣、凤岐二子随之渡琼,始居澄邑(今澄迈县老城镇)。
15.杜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16.杜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17.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之妾。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18.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19.杜充(?-1141) 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杜甫
杜牧
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周(汉武帝时代,以执法严刻着称的)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如晦(唐朝初年名相)
杜淹(安吉郡公,唐初贞观朝宰相)
杜康(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正伦(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鸿渐(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秋娘(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受田(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杜姓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
姓杜的名人都有谁 个人知道的:杜月笙 、、杜埔、、杜淳、、杜海涛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杜斌 文 武=斌 文武双全
求姓杜的历史名人 杜康(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甫、杜牧
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周(汉武帝时代,以执法严刻着称)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如晦(唐朝初年名相)
杜淹(安吉郡公,唐初贞观朝宰相)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正伦(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鸿渐(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秋娘(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攻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受田(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还有杜月笙
姓杜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姓杜的是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历史上姓杜的女性名人有哪些?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的作者杜秋娘。
古代性杜的名人有多少 古代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
禁若寒蝉的意思是
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
噤若寒蝉(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噤若寒蝉”的原义是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东汉末期,有一个叫杜密的人,为人厚道,做官清廉,刚正不阿,依法办事。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打击宦官集团斗争时,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随着年岁渐高,杜密告老还乡。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但杜密仍十分关注国事,他经常去拜访颖川的太守和阳城县令等地方官员,一起议论天下大事 ,并不断向官方举荐本地官吏民众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
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刘胜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迥然相反。这个人辞官回到家乡以后,便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整日里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杜密又来到颍川太守王昱的府上,反映乡间的一些情况。 言谈话语间,王昱向杜密谈起刘胜的情况,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是个“好好先生”,他对乡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晚年生活方式颇受地方官员们的称赞。
杜密听出来王昱这番话的用意,名为表扬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杜密便直言道:“刘胜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
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却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而我与他相反,我发现贤人就向你们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们揭发,使你们能够赏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个人的微薄之力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