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督护制 北魏宗主督护制
本文阅读简介:
- 1、宗主督护制的概括
- 2、北魏太武帝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大叶采取了哪些重要...
- 3、坞堡内劳作的特点
- 4、北魏孝文帝为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 5、宗主督护制的影响
宗主督护制的概括
宗主督护制名词解释如下:武官名。 晋置。为方面镇将的部将。 《宋书·乐志》 :“ 彭城 内史 徐逵之 为 鲁轨 所杀, 宋高祖 使府内直督护 丁旿 收殓殡埋之。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当时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曾为北魏统治的稳定及赋税徭役的征调起过一定的作用。可是,宗主毕竟是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国家不得征调。
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北魏太武帝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大叶采取了哪些重要...
1、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时期。
2、北魏是在中原地区四分五裂、非常混乱的时期建立的,北方被北魏统一了,才结束了这个分裂的状态,促进了大融合,所以北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
3、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4、拓跋焘(公元408年—公元452年),字佛貍,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
坞堡内劳作的特点
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形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
北方坞堡及其制度大略有如下特点:(一)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而民间所筑坞堡内则大多是同宗族的人们由乡族里长带领合力聚居,或是由因战乱而流动的人们聚集而修筑。地方大族自为坞主或宗主,其下有很多宗人或者是乡亲。
坞堡是封建割据的产物,坞主是雄踞一方的豪强地主,他们所营建的占地面积大、外墙高耸、四角建有碉楼的坞堡,是一种防御功能较强,又可供一个封建大家族起居之需的家堡合一的建筑。
北魏孝文帝为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
首先确立了三长制,即基层政权组织制度,这使北魏后期的社会经济上有着较大的发展与恢复,这与三长制的实施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三长制,后来成为了北齐时期隋朝时期,乡里村里的基本组织基础,影响意义深远。
措施:490年北魏孝文帝主政。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土地,以农为本发展生产。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推行均田令,将土地实行分配,使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推行“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员制度,律令。
宗主督护制的影响
” 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只好承认继承的事实,任命这些乌堡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向农民征发赋税、徭役。这样北魏统治在大的方面巩固了,但在境内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政令难以实行。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