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厚朴麻黄汤的介绍
  • 2、急求民间治疗肺痿的秘方或中医,定重谢..............
  • 3、《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 4、03-08麻黄药对整理(二)配伍
  • 5、厚朴麻黄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 6、麻黄厚朴杏子汤配方

厚朴麻黄汤的介绍

【方歌】厚朴麻黄夏杏膏,更加五味方真妙,宣肺降逆饮咳止,咳而脉浮症对好。

急求民间治疗肺痿的秘方或中医,定重谢..............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吐脓血。

热在上焦二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特借为问答以发其奥耳。从何得之。谓是何因而得此热在上焦。咳而肺痿也。下文七句。凡四症。正答问词。盖谓或从汗出。则阴伤于外泄。而阳火独亢。一也。或从呕吐。则阴伤于上涌。而并提其虚热于上。二也。或从消渴。则阳热在上。而逼真阴于下趋。且下焦又以无阳。而不能上蒸滋润。以供燔炙。三也。或从便难。则太阴脾家既干。而上吸手太阴之肺液。若又以便难之故。而用快乐下利之。则真阴又大伤于后阴之泄泻。而阳热独亢于上。四也。凡此。皆重亡津液。而孤阳不得与阴为倚附。则浮动于清虚之府。而肺管作痒。故咳。且咳多。则津液愈伤。而肺金有叶垂花卷之象。故得此肺痿之病也。寸口脉数三句。因上文言肺痿。得之重亡津液。则肺干者不宜有浊唾涎沫矣。故举此脉症以辨之耳。殊不知寸口为肺之部位。数为阳热躁疾之应。又脉所来去之空属阴。数者空窄。亡阴之象。合而断之。此正肺家阴虚阴亢之脉也。阳不得阴为偶。则其气常动。动则火扰清虚。而肺管作痒。故咳。肺中阴阳自和。则下降清华以应甘露。火气独盛。则炎上而挟其残膏以共升。故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此又肺家阴虚阳亢之症也。故曰。此脉此症。即为肺痿之病云。口中辟辟五句。及下条二句。又就肺痿而辨肺痈之脉症。以痿与痈之辨甚微。而其治悬绝故也。辟辟闭塞坚实之声。燥咳对肺痿之浊唾涎沫而言。胸中隐隐痛者。即第四条血为之凝滞。而肺痈之渐也。脉。亦指寸口而言。滑为气聚血壅之诊。滑而且数。则气聚血壅。由于邪热燔炙所致。谓非肺痈而何。故咳唾脓血可必也。

二条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脉。亦就寸口而言。数虚数实。指寸口之浮沉也。真阴不能养阳。故阳自数而阴虚者。为肺痿之脉。邪热内凌血液。故阳既数而阴实者。为肺痈之脉也。

三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吐。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此与前条之痿不同。前条为重亡津液。阳气独胜。故热在上焦。而为肺火自刑之热痿。此则先因肺虚。虚则气削而生阴翳。譬之花痿春寒。叶垂秋冷之象。而为金寒水冷之痿也。吐涎沫者。肺无呵嘘下润之权。且不能收摄其津液而上泛也。无邪火以扰其肺管。故不咳。而亦不烦渴也。肺为水之源。且其气象天。尝有提挈黄泉。传送浊道之妙。肺虚不能提挈。故遗尿。肺寒不能传送。故小便又数也。此非上虚不能制下之故乎。肺中虚冷。天失阳健之德。地必起而上犯清虚。肝以木气上乘。故眩。肾以水气倒注。故多涎沫。虚则补其母。非温脾胃之中土以温肺金。无他法也。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使之径趋脾胃。佐以辛温之干姜。是直从中土。升其生金之化。且辛为脾肺所喜之味。温为脾肺所宜之气。明明土息泥香。乘春蒸发。而东风动荡。却化为太空晴暖矣。至于辛则平肝以降眩。甘则制肾而镇涎。又其余事。两味药中。斡旋造化。烘染阴阳。其妙用乃如是也。若服汤已而忽然作渴。是肺中素有伏热未发。故见种种不摄不传之症。得辛甘以挑动之。则伏热顿起而作渴。此属另门之消渴。而非上虚不能制下之肺痿矣。

四条问曰。肺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条端、旧本作师曰。当是问曰之讹。今以首条。及他卷之例改正之。首条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痈之症。二条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痈之脉。三条又言肺痿之变症。此及下文共四条。才是辨肺痈之脉症治例也。肺痈有脓血。吐之则死。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借为问答以申其义。曰。咳嗽气逆。同一肺病。切脉之下。何以知此独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必其脉有确据。方可谨守此禁。其脉是何类乎。师曰。右手寸口。所以候肺。其脉浮之则体微。沉之则至数。风邪能令真阳飘忽。故微则知其为风。热邪能令真阴消烁。故数则知其为热。真阳外微。而卫气不摄于皮毛。故微则汗出。数脉内燔。而营阴逼呈于阳分。故数则恶寒。呼吸。指营卫之阖辟而言。即上文汗出恶寒之义。非口鼻之呼吸也。盖谓疏洞之风邪。中伤卫分。则毛窍张而汗尝出。譬之有呼出之气而不返入。燔炙之热邪。传过营分。则血液驰而脉道空。譬之有吸入之势而不推出。风伤皮毛于外。热伤血络于内。夫皮毛血络。为手太阴肺部之所荣。由表而入里。风热之内舍于肺者可禁乎。肺热。则火邪熏扰其清虚。故痒而作咳。肺热。则甘泉不升于灵道。故口干而且咽燥也。肺管半贮痰涎。呼吸之游溢肺中者。不能深入。故满。满故喘也。渴根于胃。胃不病。故但咽燥而不渴也。肺热。则自剥其津液以送邪外出。且肺热。又不能收摄其津液以分布四旁。故多吐浊沫也。时时振寒。即上文数则恶寒之义。夫皮毛之风热。过于肺中而舍之。则肺叶之血。因热而凝滞。久久蓄结。则痈而脓矣。色从金化。故稠白如粳米所作之粥。始萌则真气未伤。而风热之邪。可散可泻。故可救。延至脓成。则肺叶烂而气管已漏。呼吸之游溢者。不能并入气源。故喘满而死矣。

五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喘。即上条热舍肺中。血壅气滞。而肺管为之肿塞之候。不得卧。谓不能卧倒。以卧则肺叶横施。而息道更艰更曲故也。主本汤者。以葶苈味苦气寒。且孟夏凋谢。其性主降阳分之气。而尤能驱水逐湿。夫喘则肺满。苦以坚之。喘则肺热。寒以敛之。又喘则肺气上浮而痰涎阻塞。则降浮祛沫。又所必需矣。然则舍葶苈其谁属哉。但苦寒降散之性。其势易于趋下。恐失肺家部位。故以甘浮粘缓之大枣。先作汤液。而纳丸其中。其意欲抬高葶苈。而使徐徐坚收下散耳。又岂止以甘缓之性。坚制其刻削而已乎。葶苈熬黄捣研。则香同芝麻。投肺之所好也。纳药枣汤。合煮而连渣顿服。使胃中药满。而易输于肺也。仲景之精意何如哉。

此言肺痈始萌。可救之正治也。

六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肺在胸中。痈则肺叶肿而肺气满。故但觉胸满耳。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浊唾腥臭、脓如米粥等候。注见本篇首条。及三四条下。桔梗色白。味则苦辛而甘。其性微寒而善开提。色白。故为肺金专药。苦、则泄热。辛、则散热。甘。则缓热。微寒而善开提。则能解散其热闭之邪。而使之上疏也。然后倍用浮缓之甘草。不特高抬上载。使桔梗留恋肺中。而得效其熏蒸宣发之用。且得甘草之甘能泻热。缓能舒紧之性。以为后助。则清风荡漾。积热潜开。王政和平。奸谋自败。其所滞之脓血。有不徐徐渐出而自愈者乎。此言脓成则死之救法也。或谓本篇四条。一曰吐之则死。又曰脓成则死。夫脓成者既死矣。又何必立桔梗汤之治例。且汤后明缀曰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何以自犯其吐之则死之禁乎。答曰。脓血既成。包藏败浊。溃烂日甚。管漏气泄。息无关锁。呼吸洞直。一往而散。是脓成曰死者。着意在脓字。盖死于包藏其脓血。而使墙垣有尽坏之势也。若夫苦寒窘胃。咸寒涌泄。肺气已伤。何堪再责。且吐则耗上焦之气。上空而下阴逆凑。则喘促莫支。吐则亡胸中之阴。阴伤而阳毒更炎。则烦乱欲绝。是吐之曰死者。着意在吐字。盖死于逼劫其脓血。而致阴阳有立尽之势也。知此。则本汤之熏蒸开托。既非因循养祸之计。而又与瓜蒂散。及盐矾诸汤之有心责吐。以速倾危者。自不同矣。

七条肺痈、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就前条喘不得卧。而申言肺痈之全症也。胸胀满已见。肺主周身之气。肺肿而治节不行。故一身及面目浮肿矣。鼻塞。指息道而言。谓肺肿而息道不能从鼻呼吸之义。肺中之阳金属庚。其气常外出。而主提挈运行之用。清涕出者。失提挈之权也。肺中之阴金属辛。其神常内守。而主感通气味之妙。不闻香臭者。失感通之应也。酸为肺金之所胜。辛为肺金之所喜。且五味中惟二者之气为触鼻。并此而亦不闻者。甚言之也。声深而连续者曰嗽。声浮而单见者曰咳。咳者。肺之遁声。逆者。肺之窘气。肺窘而遁。则逆且咳矣。上气与吐衄血门不同。彼处之言上气。因上焦虚馁。肝肾之下气。乘之而直上。以致阳位逼窄。而炫闷喘急。气上而血亦随之。是实实有气上冲者。此处之言上气。谓肺叶肿重。肺管不能纳气以下运。如有气上塞之象。犹云气高气浮之谓。故葶苈大枣泻肺之外。无余药余义及于中下二焦者此也。况后文八条。推开肺痈。单就上气二字而广言其变症变治。故不可不细认者也。气阻则喘。痰壅则鸣。气道狭则迫。肺管肿则塞。全症如此。葶苈大枣汤之泻肺。可缓乎哉。

八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此下。又就上文之上气而推广言之。盖谓上气一症。其候多端。生死悬绝。肺痈固在其中。然不特肺痈为然也。但凡上气而面浮肿。肩息。脉浮大者。皆不治。盖面者。五脏六腑诸阳之会。阳气最充。浮则气虚。肿则气滞。是阳气最充之地。而虚且滞矣。脏腑可知也。气促而息道艰。以肩之上下迎导之。则少顺。是肩息者。气机浮浅。而不能以气海、关元为根蒂矣。加之脉浮。则底无根。脉大。则里无神。皆有出无入。有散无收之象。故皆不治。又加下利。则阴阳之离绝者更速。故尤甚。此言中下二焦。脱帮脱底而上浮。为上气之最重者。然必三者全具。方为死候。否则下文三条(即十条)之脉浮。主小青龙汤。七条(即十四条)之脉浮。主厚朴麻黄汤。四条(即十一条)之脉兼浮大。主越婢半夏汤者。何为又治之耶。岂非以面无浮肿之故乎。

九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不能纳气以归元。故喘。肾将欲蒸湿以为汗。故躁。上气而喘躁并见。是肾欲输水气于肺。将作汗而上蒸。肺已自受风邪。不能为肾分布以外泄。则肺肾以子母相持。而风水合为一片。肺之胀也宜矣。欲作风水。与内经水热穴论。及热病论之言风水者不同。盖指肾以水脏之气上熏。肺以风邪盖之。风水相搏。于是肺不运水。肾不纳水。聚湿成饮。久而溢出经络。致成胕肿腹大等候。发汗。则肺之风邪。肾之水气。可两解矣。故愈。此言肺肾两相排挤。中间无所发越之上气也。

十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此承上文欲作风水之肺胀。而详其症治。故直接之曰肺胀也。咳而上气。烦躁而喘。为风水之全症。但此五症中。除却躁之一症。为肾中水寒之气上腾之应。其余四症。俱系肺受风邪。为肾湿所闭。于是不能分布水饮。肺气欲下而不得下。肾气欲上而不得上。两相挤靠之应也。夫聚水之脉宜沉。今验其脉又反浮。浮为心肺之应。心下有水气无疑矣。譬诸天地。地气已上而成雨。特悬于太空而未下耳。所以咳者。殷雷也。上气者。云蒸雾涌也。烦者。郁热也。躁者。础润阶潮也。喘者。气湿风滞。而不能鼓撼万物也。小青龙之轻风疏雨以泄之。有不云开气爽。而天地复还其高远乎哉。但本汤之主风水肺胀。比伤寒论中之治水。另是一番世界。盖桂芍甘草。透微汗以去风。已见伤寒注。加石膏者。因症中之带烦也。余皆肾家治水之药。其意以为肾中不寒。阴水之气。断不上升。故用干姜、细辛之辛温者。温之所以燥之也。然后以半夏降逆阴之上冲。五味敛黄泉之倒涌。其悬于肺肾之夹空。而已成雨形者。使麻黄一泄而旁散矣。肺胀而发汗则愈者。此其一也。

十一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承上文风水之肺胀。而言肺胀一症。又有不因肺风肾水。但以阳明胃气太过。近从中焦上冲肺管。肺受热闭。又不得从皮毛发越。而肺实胀满者。此但看其咳而上气。无上条之躁症者即是。此为肺胀。犹云此亦名为肺胀也。肺既无外发之路。胃又以太过之气乘之。两相鼓吹。胃土以母气乘肺子。与肾水以子气乘金母同义。故亦喘也。手阳明之经。终于鼻旁之迎香穴。足阳明之经。溜于目下之承泣穴。俱与目近。经腑之气交盛。故其目之外胀。有如欲脱之状也。主越婢加半夏汤者。越婢。君麻黄而加石膏三分之一。其义有三。肺盛。不得不以麻黄泄之。恐其发越太过。而以重坠之石膏镇之。制麻黄发扬之性。使其和缓柔顺。一也。肺实由于胃实。则肺热可知。石膏气味辛凉。凉则解热。辛则利气。二也。且其镇坠之余力。犹能衰阳明上冲之热。三也。以守中之甘草为使。尤有妙义。盖取托住二者之性。令麻黄得石膏留镇之气。而利肺者优柔石膏合麻黄疏泄之功。而平胃者松泛。然后以辛温之生姜。挑肺胃之真阳。以甘粘之大枣。滋两家之津液。似乎无弊矣。不知越婢一汤。终是发肺家之汗。假令上焦一空。中焦之气。乘虚袭之。遂同解斗者捆甲之臂。而令乙殴矣。故加降逆之半夏。而重用之者。使协同石膏。压下麻黄之余性。以疏散胃气。俾不得上干。盖即惊悸条中。半夏麻黄丸之义也。夫中黄数寸之地。肺胃交争。而咳喘等之诸症杂见。主越婢本汤。则肺家因外泄而内让。加半夏。则胃家因下退而上让。其文王虞苪之化耶。方药云乎哉。

十二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麻黄(四两)半夏(半斤洗)细辛款冬花紫菀(各三两)五味子(半斤)生姜(四两)大枣(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即前二条小青龙。并越婢之兼症也。小青龙一条。为肾中水寒之气上泛。越婢一条。为胃中燥热之气上蒸。此条却因手太阴之阴阳两虚。合子母而两吸之。遂致肾之浊阴。胃之浊阳。双起而乘肺。水土之邪。交并于清虚。而成稠粘黄滞之痰。云合于肺胃会通之息道。而呼吸激之。则有声矣。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之应也。咳而上气。当包前条肺胀句在内。与下文咳逆上气条同义。以上气而咳。未有不肺胀者。但有水胀气胀之异。故省文言之耳。至其主本汤之义。则又另有壶天广大。游览不尽之妙。盖因手太阴之阴阳两虚。故以凌冬弩芽。从大寒中具生阳之气之款冬花。挑动其阳神。以润软柔宛而善于补血之紫菀。深滋其津液。因肾家之贼阴上泛。故以细辛、五味。温敛其下焦之逆阴。因胃家之热气上侵。故以半夏、麻黄。降散其中焦之动气。射干多节。形同肺管。叶则扁生横开。而其性尤专于祛湿。用以名汤。是取其走肺。而令两旁开拓其痰气之意明矣。再加辛甘发散之姜枣为佐。则肾胃之逆下消。肺中之满外泄。其咳而上气。及喉中之水鸡声。有不贴然自静者乎。此比前小青龙条无躁症。故去干姜。无风因。故去桂芍及石膏耳。肺胀而发汗则愈者。又其一也。

十三条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此条又借咳逆上气。而广言肺痈之治例也。本门第四条曰多唾浊沫。第五条曰喘不得卧。俱肺痈之症。已见前注。盖谓咳逆上气之人。时唾浊沫。但可靠坐而不能卧倒者。无论痈与未痈。皆属肺叶外肿。肺管内塞之候。邪气过实。便宜皂荚丸主之。以皂荚之性。外能软坚削形以消肿。内能搜风利窍以通气。蜜丸而兼枣膏和服。取甘缓者。升浮其性于肺中也。门人问曰。本条皂荚丸。与五条葶苈泻肺汤症颇相同。且俱作丸子。俱用大枣托起。而取定喘下气之效。敢问二药之同异。并其所以分主之症。一也。又首条言肺痿之症。亦曰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今于皂荚丸下。夫子但引四条之文。而谓独广肺痈之治例。何以知其不兼肺痿而言。二也。答曰。葶苈苦寒降散。盖取降以止逆。散以舒气而已。若夫皂荚。其味辛咸。其性犀利。辛咸。则外收内散。故能削形泄气以消肿。犀利。则裁阳攘阴。故能斩关突入而夺壅。是葶苈之性稍平。而皂荚之性较峻矣。观方后葶苈服至弹子大一丸。皂荚仅服梧子大三粒。且彼曰顿服。此曰日三夜一服。则当日仲景之意。不昭然如见乎。大概葶苈泻肺。是主初起之痈。皂荚一丸。是主将脓之候者也。至于浊唾涎沫。痈痿虽同。独不思痈鼓风邪。痿惟夺液。治痈如驱盗。纵使破财盗去。而余资犹得半全。治痿如救荒。假令纵籴尽粮。而残喘何能苟活。皂荚削气剥津。惟痈为富家之被盗者。任之可以无虞。彼痿为穷邑之遭荒。当之岂能无弊乎。我故谓广肺痈之治例。而不兼言肺痿者。非漏也。单是咳逆上气。犹有风水之别症。若又兼浊唾不得眠二症。则邪实气盛。而为肺痈最急最重之候。故葶苈泻肺。不胜其任也。

十四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小麦(一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渣。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三升)人参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生姜白前紫参(各五两)

上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咳字。包前文上气在内。并贯下文脉沉而言。此即十二条射干麻黄汤症。而变言其治例也。十二条之症。因肺中阴阳两虚。于是胃之浊阳。肾之浊阴。两起而乘之。两浊相搏。则成稠粘黄浊之痰。积于肺胃会通之地。而呼吸扇之。此喉中水鸡声。及咳而上气矣。故彼方以款冬生阳。紫菀滋阴。使肺中之主人先回。次以平胃安肾之品佐之。则占住者当避去矣。此条之前症。却又因心之膻中。肺之胸中。其阳气独虚。而胃肾之气两乘之之候也。夫胸中膻中。为上焦之地。中下之气上乘。故脉浮。脉浮。则知其单在气分。故以小麦为君而填之。与彼方用生阳之款冬同义。且脉浮。又知其不关血分。故较彼方去滋阴之紫菀者此也。其细辛、干姜、五味之安肾。半夏、麻黄、石膏之平胃。已见前注。至厚朴之开拓胸中。杏仁之疏通肺窍。明系夺射干之兵符印玺者也。又咳而上气。于脏为肺。于腑为胸中膻中。其症最高。症高则脉浮者理也。若其脉不浮而反沉。夫沉为阴象。阴病应水。阴分应血。则咳而上气。又因水寒沉伏血分。而上射其气于肺。肺性恶寒、恶湿之所致也。故以迅利逐水之泽漆为君。煮以东流者。取益其行性而不与伏水同滞也。又恐峻药多伤。故以补气之人参。行阳之桂枝。温胃之生姜。培土之甘草佐之者。不特以辛甘之性。赞其行水之功。且以群阳之恺悌仁人。参谋监制。使强兵悍将。不得纵好杀之手腕。而成王师堂正之旗矣。夫水寒之邪。虽伏根于下焦阴血中。而其气之已射于肺。致现咳逆者。非半夏之辛燥下降。不足以祛之。用以为臣。犹兵家后军之扫荡也。至于白前。味则辛甘。形则直长。辛甘走气。直长趋下。一气直行。下焦之大向导耳。紫参色紫入血。性疾逐淤。又借白前而为下焦阴分之使。殆向导中之精细者乎。此又从欲作风水句。而单言水症。为厚朴、麻黄变中之变症也。细按前后二汤。蜂房蚁穴。未足比其深微。虹闪霞朱。乌能仿其变幻。而泽漆一汤。尤为奇创。骆宾王江浦黄帆。匡复之功何远。羞足拟其气象。不意汤液中。有如此之水师也。客有问余者曰。素问以麦为心之谷属火。郑玄以麦有孚甲。应属木。许慎又谓麦当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宜属金。楚医李时珍辨之。未有确据。而子注厚朴麻黄汤中之小麦。独遵素问为心之谷者。果有所见耶。答曰。小麦之于八月酉金。止算得胎。非生也。麦实生于十月之亥耳。夫水火互胎。金木互胎。自有现成至理。诚如许氏之说。以胎酉者为金。则将以胎午之壬为火。胎子之丙为水乎。况今小麦。实系麦之始终。郑玄属木之论近是矣。不知苗死而麦正成。是麦苗死于五月。而麦实何曾与之俱死耶。则属木之性。以之论麦秸则得。以之论麦实。是亦五十步之止耳。夫天地自然之序。春残则神气畅为朱明。木终则精华发为光焰。以属木之麦秸一死。而属火之麦实继成。正合生生之序。又岂止以熟时在午。赤色应离。形圆象心之证乎。故知名为心谷者。真上古圣人之定评。而用为心药者。实中古神仙之合制也。客为之首肯而退。附记于此。以正高明。

十五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人参(二两)半夏(一升)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

上六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此虽承前四条越婢加半夏汤。而言肺胃交病之症。然其病机之微妙。章法之变幻。几令人不可寻绎。无怪乎千古以来。善读金匮者之寥寥也。盖前四条之症。是肺为胃热所蔽。既不能外泄而自为转移。复不能下临而相为防御。则肺胃之气两实。两实者宜两责之。故主越婢以责肺。加半夏以责胃也。此条之症。是肺液欲枯。子困而取资于母。故大吸胃液以自救。其如胃中之土液亦干。不能以精汁上供。但悉索其干热之浊气以奔之。则所应者非所求。而大逆上气矣。咽喉不利者。如有燥物阻滞之状。既液干而浊气乘之之应也。譬诸天地。太空晴干。下吸大地之灵阴以自润。应则甘露生焉。苟无所应。而渣质乘之。日则浮尘高扬。夜则黄埃上布。重浊郁冒。阻滞清虚者。此天地之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象。倘非及时甘雨。远被深滋。其能使两相润泽。各还其清宁之位乎。故以色白补阳液之麦冬为君。而用至七升者。以小水不足以灌溉也。粳米甘温入胃。以之为佐。欲令麦冬之润。独注中州也。然后以甘草托其下泄。大枣提其上蒸。总交于补气而善行津脉之人参。以之为龙。而云行雨施之化普矣。独是大滋胃中之津液。且以甘浮之性。提之上润肺金。恐如水激红炉。气冲灰起。则大逆不更甚乎。故又以降气平胃之半夏。安之缉之耳。是此条为肺胃之阴两虚。两虚者宜两补之。故以全汤先补胃液。而次补肺液也。所谓病机之微妙者此也。卷中列痿痈上气凡三门。其上气一门。连本汤共方七道。而主治全矣。肺痈连皂荚丸。虽止方三道。其于痈脓前后。似亦无漏。独肺痿一门。于寒痿之变症。反出甘草干姜一汤。而于重亡津液。娓娓言之。正经热痿。反无方治。岂以热痿为不药之症乎。而前后并无难治不治字样。反复思维。神明告我。始知仲景之意。以为重亡津液。有竟成肺痿者。有但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者。俱宜此汤。救胃以救肺。故省文互之耳。世之读金匮者。请将首条热痿之症。与本方药品汤意。细细较之。便见针锋逼对。而知愚鄙之论。非牵强也。所谓章法之变幻者。此也。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行气,平喘,临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证、胃肠气滞证及肺气壅逆喘咳证,用量为3~9克。

在《伤寒论》中,厚朴入6方次;《金匮要略》中,入11方次;整部《伤寒杂病论》中,有厚朴组方的方剂合计12方,而其用量又有半斤(八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尺之别。可见,厚朴用量不同,其功效亦异。兹简述如下。

八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量用半斤(八两)的方剂包括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七物汤4方。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脾虚腹胀的高效方。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举了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的案例,其存在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厚朴货源紧张,二是老药工对年青医生不信任,后请本院老中医任应秋治疗,调整厚朴用量后,便取得佳效。任应秋先生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须当分。半夏半斤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由此看出,药物用量在组方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关健。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从原文看,使用大承气汤的主证为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气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8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由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七味药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出自同篇第10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由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组成,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上4方,都用厚朴八两,重用厚朴除腹满胀痛,但因病机不同,配伍药物不同。其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为脾虚腹胀;大承汤病机为阳明腑实,以脉迟,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潮热,大便秘为主症;厚朴七物汤是太阳阳明合病,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厚朴、大黄、枳实理气通便,消满;厚朴三物汤则以腹满、腹痛为主症,用厚朴、枳实理气助大黄通便泻实。可见,仲景用大量厚朴主要是消腹满,其药理作用主要在中焦腹部。

一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量一尺的方剂有麻子仁丸和厚朴大黄汤2方。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鞕,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本方侧重通便,从组方中其它药物用量来看,一尺厚朴,不会少于芍药、枳实、大黄的用量,当在半斤和四两之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17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从用量来看,本方厚朴、大黄、枳实都大于小承气汤中的药量,故本方证除“支饮胸满”外,当有大便秘之症,重剂厚朴消满,与大黄、枳实合用,并有泻下作用。因此,汉代一尺厚朴之量,应不大于八两,才能体现方中的治疗作用,但绝对不会少于小承气汤的厚朴量。

二至五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二两、三两、四两及五两的共有6个方剂。其中,厚朴用二两的分别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小承气汤;用三两的是半夏厚朴汤;用四两的是栀子厚朴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五两的是厚朴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从原文来看,厚朴用二两,主要作用是降肺气助杏仁平喘。

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组成。《伤寒论》第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18条:“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可见,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厚朴用二两,与枳实配伍,降气助大黄通便。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组方为: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可见,厚朴用三两作用是降气化痰。

栀子厚朴汤出自《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用四两厚朴伍枳实除胀满,并用栀子除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用四两厚朴治胸中气结之胀满。可见,仲景用4两厚朴主要作用于胸部上焦以消胀除满。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0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组方为: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鸡子大,杏仁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此症以咳嗽喘逆明显,风寒水饮兼肺胃热,当是哮喘重症。另据《千金方》卷十有“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等句,可知用五两厚朴主要作用是除胸满化痰降气。

牢记方剂药物间比例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在辨证、选方正确的前提下,制约疗效的最主要因素便是药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

中医治病,有辨证、选方、用药等多个环节,辨证准确,选方正确,若药物用量比例错误,同样影响药效,所以,更应遵从各方药物配伍的比例关系,方能效如桴鼓。

从《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厚朴主要作用于上中二焦,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和肺气壅逆喘、咳证,并以降浊气为主。特别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由于药物用量不同,故所治的病证亦异宜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法、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同时,更应将方剂药物间比例用量牢记于心,溯本求源,原汁原味继承先哲之经验,才能在临床中才能运用自如,提高疗效。

此外,关于汉代用药度、量、衡,国家权威部门已研究证实,有提出汉代一两为今15.625克者,有提出为13.8克者,两者相差不大,但在临床中很少这样用。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03-08麻黄药对整理(二)配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杂病论》中含麻黄的方剂 32 首,占全部方剂的比例为12.40%。其中可进行剂量转换的为30 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剩余水量无相关性,这与麻黄单次用量由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黄的剂量计算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

同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以上各因素均无相关性。

因此,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思想。

此外,从六经分布来看其在阳证、阴证、阴阳合证中均有使用,与《伤寒来苏集》认为“太阳有麻黄症,阳明亦有麻黄症,则麻黄汤不独为太阳设也,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是仲景大法”的认识相符。因此,麻黄配伍特点及其量效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麻黄与杏仁配伍

麻黄为主药以麻黄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3两,杏仁为70个(1.65 两)。非主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2两,杏仁为40个(0.94 两)。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剩余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黄与杏仁配伍时无量效关系。一方面当表邪突出或里邪并不严重时麻黄需要在组方中居于最大剂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当配伍药物的药量大于麻黄时,并不影响其发汗解表的作用。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 味药,每日2次,如麻黄为主药,则其服药剂量为 10.29 g(≈10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 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

麻黄为主药的为麻黄升麻汤,其中麻黄2.5两、芍药0.25 两、桂枝0.25两,治疗“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

非主药以葛根汤为代表,其中麻黄3两、芍药2两、桂枝2两,方中更加葛根 4 两,区别于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时则需用麻黄以发汗解表。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药味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时,其主要作用仍为发汗解表。若表无外邪,可以通过调整配伍和用量发挥其“散”的作用而作为主药使用,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荣卫之外邪。破症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均突出其“散”的功效。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 2.96g(≈3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附子配伍

麻黄为主药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其中麻黄 2 两、附子1 枚(0.76 两)。

非主药时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代表,其中麻黄2两、附子1枚(0.76 两)。

胡希恕教授认为六经八纲体系中的太阳证和少阴证分别为表证的阳证和阴证,故在甘草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出现阴证则需加用附子。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各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麻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亦为发汗解表,加大麻黄的用量组成麻黄附子汤则发汗力强,若寒证明显则增细辛之热、去甘草之缓,组成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发汗。

虽然临床应用时,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 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5.24g(≈15g)明显大于其为非主药的服药剂量4.51g(≈5g),此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味数为7个所致,因此在应用此方剂时应仍按照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使用方法进行辨证应用,不能减少其用量。

麻黄与石膏配伍

麻黄均为非主药,以越婢汤为代表,方中麻黄6两、石膏8两,此二药均是《伤寒杂病论》中最大用量方。说明麻黄与石膏配伍时用法较为单一,主要用于表有邪而里有热,且程度均较重,其中麻黄的作用为发汗解表。

此外,麻黄与石膏配伍时应作为非主药使用,二者使用的最佳比例为 3∶4。

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麻黄服药剂量为27.60g(≈28g)。

麻黄与半夏配伍

从半夏麻黄丸二者等量来看,麻黄在此方中为主药,在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则均为非主药,其中麻黄均为4两(55.2g),半夏均为0.5升(合64g)。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认为此方证见于表实见心下悸者,用于“心下悸,由于水饮停滞引起,应或见浮肿、表实无汗等症”,说明麻黄具有散水气的作用。

而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均治“咳”,麻黄的作用仍为“发汗解表”。

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则麻黄服药剂量为6.13 g(≈6g)。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仅用于表证,主要功效在于发汗解表,仅麻黄升麻汤、半夏麻黄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

而且 麻黄无明显寒热属性 ,出现合并证时则通过配伍其他药物达到治疗复杂临床症状的目的。

量效关系研究发现, 麻黄与其他药物配伍呈非剂量相关 ,作为复方应用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进行配伍合用。

另外, 麻黄不与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大黄、芒硝合用,可见发汗时禁与“和法”或“下法”同时使用。 因此,严格遵守麻黄的药物配伍规律,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灵活掌握其使用方法。

1 外感发热

仲景用麻黄治疗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用量多根据表邪郁闭程度的轻重来增减,多与桂枝配伍。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

《伤寒论》35条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表寒外束,卫郁营滞之证,“无汗”为汗不得出,说明寒邪郁闭肌表较重。仲景治以 麻黄汤 ,用麻黄三两开腠发汗,解卫气之郁闭,配伍桂枝二两透营达卫,温通经脉,二者相伍,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郁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为表郁轻证。仲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 1/3,麻黄减至一两,桂枝一两十六铢,小发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黄一汤 证属已用汗法之后,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轻,故麻黄仅用十六铢合桂枝一两十七铢轻微发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寒邪闭表,郁而化热之发热,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 等。 大青龙汤 证为外感寒邪郁闭肌腠较甚,卫阳郁滞化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仲景用麻黄开泄卫气,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热,因石膏阻碍麻黄的发汗作用,故重用麻黄六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条文言“寒少”为恶寒轻微,说明外邪已衰,“发热”则是阳郁化热未解,此处表邪郁热皆轻,故用小量麻黄十八铢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铢微清郁热。

另外,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少阴阳虚外感之发热,其用量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导致发热,故以小量麻黄二两解表散寒,以防过汗耗损阳气,配伍炮附子温经扶阳,助麻黄祛邪外出。

2 咳喘

仲景常用麻黄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其用量多为三至四两,常配伍细辛、半夏、干姜,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表寒里饮日久,饮郁化热则配伍石膏,方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 主之。”此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故以麻黄三两发散风寒,宣肺平喘,配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痰涤饮。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与小青龙汤证相比,病程更长,里饮郁久化热,热壅气逆而出现“烦躁而喘”,故再伍石膏以清里热。

仲景用麻黄亦治疗外邪束表,里热壅肺之咳喘,其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汗出而喘”。外寒郁肺、邪热上壅,则“喘”;里热蒸津外出,则“汗出”。方中麻黄用四两,解表散邪,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而畅表,二者温寒相制,使麻黄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3 身黄

仲景亦用麻黄治疗身黄,其多以小量取微汗,或配伍赤小豆,或单用麻黄,方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等。对于伤寒表实无汗,湿热蕴郁于内而发身黄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本经疏证》言:“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方中赤小豆清利湿热,使湿热从下而出,麻黄用二两走表祛湿,使湿邪从皮肤外泄, 与赤小豆分消湿热 。

《千金》 麻黄醇酒汤 用治伤寒表实无汗,风寒湿滞于肌表成黄之证,单用麻黄三两发汗,并用清酒助之,行阳开腠,使黄从表解。

4 浮肿

仲景用麻黄治疗浮肿,其用量较大,多配伍白术、石膏、附子,方如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5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 主之。”本条为皮水挟热之浮肿。肺失宣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下输膀胱,故脉沉、小便不利,水湿既不能上行,亦不可外达,郁滞化热,泛溢肌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方中重用麻黄六两发越水气、通调水道,伍白术健脾除湿,使湿从下走,二者合用可内利外散一身表里之水,体现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旨。再配伍石膏,与麻黄合用可透表里郁闭之热。

对于风水挟热之浮肿,仲景用麻黄六两开鬼门,伍石膏清郁热,如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大青龙汤 治“病溢饮者”。

对于素体阳虚,复感风邪之浮肿,则治以 麻黄附子汤 ,方中麻黄减为三两伍炮附子温经助阳、发汗散水。

5 肢节疼痛

仲景用麻黄治疗肢节疼痛,多取小量,常配伍乌头、附子、黄芪、薏苡仁、白术,代表方如 乌头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千金》 三黄汤 、 麻杏苡甘汤 、 麻黄加术汤 等。

仲景用 乌头汤 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以方测证,其病机当为风寒湿邪流注关节,痹阻经络,症以关节疼痛,遇寒加剧,屈伸不利为主,故以麻黄三两祛风发汗,通阳宣痹,祛逐寒湿,配伍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则用治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伤阴之关节肿痛,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方中用麻黄二两伍附子开泄行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知母养阴清热。

《千金》三黄汤 则用于素体表虚,风湿困表,化热内郁之证,症见“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以麻黄五分配伍细辛、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伍黄芪益气固表以息风祛湿,佐黄芩以清热除烦。

仲景治疗寒湿痹阻之“身烦疼”,方用 麻黄加术汤 ,以麻黄三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配伍白术,使湿亦从小便而去,且防止麻黄过汗。 麻杏苡甘汤 之表证较前者轻,治疗风寒湿邪凝滞经络,从阳化热之“一身尽疼”,方中用麻黄半两解表祛湿,配伍薏苡仁清热除痹。

6 其他

此外,仲景还用麻黄配伍升麻、干姜、黄芩发越阳郁、清上温下治疗上热下寒之喉痹,如 麻黄升麻汤 ;用麻黄配伍半夏通阳蠲饮治疗饮盛阳郁之心悸,如 半夏麻黄丸 ;用麻黄配伍人参、当归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两虚兼风中腠理、痹阻营卫之风痱,如 《古今录验》续命汤 ;用麻黄配伍牡蛎发越阳气、软坚消结治疗牝疟,如 牡蛎汤 ;用麻黄配伍桂枝、附子、生姜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治疗寒饮乘阳虚积结气分之臌胀,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历来有多数医家言麻黄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畏其峻烈之性,特别是温病学家惧之不用,致使此味良药束之高阁。章次公亦曾提到“近世畏麻黄不啻猛虎”。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方剂的条文,发现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且其根据不同的病机,灵活地选择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为我们临床更好地使用麻黄提供了指导。

“方证相应”理论源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第 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阐明的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将方剂与证候的这种特殊性的对应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证相应”理论。该理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治是证”为原则,以“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为特征,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逐渐成为历代医家临床施治的用药准则。

1 麻黄配桂枝

麻黄味苦辛,性温,宣肺平喘,能开闭郁之肺气,祛在表之风寒,为伤寒发表第一药 。麻黄配伍桂枝含义有二:一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正如《本草正义》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桂枝不仅可以助麻黄解表,增强发汗之力,亦可扶金止咳 ;二是温经止痛,可畅行营阴,缓解疼痛之症。

由表 1 得出,《伤寒论》中麻桂是仲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经比较发现:1)麻桂辛温发汗的常用比例为3:2,可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以开泄太阳表邪;2)若恶寒发热重,急需发汗,如大青龙汤证,则加重麻黄用量至六两,意在麻桂相须,发汗解表开郁闭;3)若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则麻黄用量较少,以减轻发汗解热之力,配伍桂枝构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4)若是用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痰饮,理应温之,故以麻桂发散风寒,并加重桂枝的用量至与麻黄等量,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化寒饮,表里兼治。

2 麻黄配升麻

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比较特殊的方剂——麻黄升麻汤。本方是《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剂,并且药物剂量也很小,以麻黄和升麻为君药。其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古代用升麻就像当今用犀角,它有解热去温毒的作用,善于宣透 。配以散寒解表之麻黄,一可升胃中津液,引甘温之药上行入颃嗓,抵咽喉从而达到实卫固表,宣散肺热之功;二可升散阳明清阳,下至厥阴,培其元气。此般配伍在寒热错杂的一个环境中寒热并用,偏于宣发升散邪气,发越阳郁。配合全方发挥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候。

3 麻黄配石膏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于清热泻火,解肌退热,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与麻黄配伍后,主要作用于肺经,二者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热除烦的作用。根据《伤寒论》,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应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石膏用量最多的麻杏石甘汤,见表 2。该方石膏用量达到半斤,是麻黄的 2 倍。此方中麻黄与石膏两味药联合,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亦可以不助热,并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黄不会过分凉遏气机,共同起到清宣肺热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喘之主证。大青龙汤中太阳中风证伴见烦躁,卫气郁而发热、烦躁,说明肌腠有热,故需配伍适量石膏以清热散表,可以治疗风寒表实证。表 2 中其余二方均是由于表郁里热过重而成疾,治疗上应以发汗解表为重,兼清里热。故应用石膏配伍麻黄解表开郁兼清阳郁之热,体现了仲景主次分明、标本兼治的思想。

4 麻黄配附子、细辛类

《伤寒论》中麻黄与附子相配伍的方剂仅有治疗少阴伤寒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从表3得知,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是3:2,麻黄得附子可散表寒,温补下元之阳,附子配伍麻黄可温固下焦元阳,又可启少阴阳气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 。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内扶少阴之命火,外散太阳之风寒,从而达到驱邪不伤正,阳复而寒不留之功。

细辛辛散能力强,为辛热之品,配伍麻黄能够走而不守,增强发汗之力。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与附子配伍散少阴里寒,又可助麻黄散表寒,表里兼顾,攻守兼施;小青龙汤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细辛可帮助麻桂散寒并温散水饮。

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机为少阴病,病程时间长,阳虚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温阳,稍配麻黄以助发汗。

5 麻黄配杏仁

杏仁味苦降泄,为治疗咳喘之要药。清·周岩有言:“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得杏仁,宣肺气之中有降,不致肺气宣发太过,杏仁得麻黄,降肺气之中有升,不致肺气肃降太过,是仲景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一对经典组合。经研究发现,仲景应用麻黄配伍杏仁的方剂中,杏仁用量最多的当属麻黄汤,用至70个,相当于今天的23g,两者一宣一降,恰似肺性。其次是麻杏石甘汤,见表 4。方中麻黄与杏仁相须为用,既能宣肺散邪,又能降肺平喘,加上石膏共同达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目的。大青龙汤中,因主证见“不汗出而烦躁”,重点在发汗,故麻黄用量加倍,少辅以杏仁发汗解表。其余二方则以少量杏仁配伍麻黄,微微发汗治疗在表之微邪。

6 麻黄配白芍

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养血柔肝而止痛,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见表5。在麻桂配伍的方剂中,除了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外,还有两点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酸收之性,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和阴血;二是根据陈永财等的研究发现白芍和麻桂配伍可以使得芍药的有效成分 — 芍药苷从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芍药苷在体内持久的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的作用,所以白芍在麻黄类方中是个佐制药。在用量方面,仲景应用白芍与同方麻黄的用量相近,一般用一两至三两。若因内有里寒出现疼痛症状则需要加重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

7 麻黄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诸多作用,素有“药中国老”之称,调节着每一首方剂中的诸多药物,为仲景常用配伍,见表 6。在《伤寒论》中麻黄配伍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缓解药性,补脾扶正。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中以甘草为使药,既可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又可补中助汗源,使正气复而邪自去;麻杏石膏汤中甘草和中益气,调和寒热,避免其寒凉伤胃;小青龙汤中麻草配伍不仅具有祛痰止咳之功,还可以预防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二是发汗解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甘草不仅可助麻黄少许发汗解表之力,还可配伍附子以温阳;三是缓急止痛。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中,甘草同白芍一起缓和筋脉之急,为佐使之用。仲景应用麻黄配伍甘草时后者的用量多在一两至三两之间,且一般情况下以麻黄: 桂枝: 甘草 = 3:2:1 为宜,根据麻黄用量多少可以适量进行调整。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麻黄类方治疗不同证候麻黄的配伍规律初步分析如下:应用麻黄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可以根据 3:2 的比例配伍桂枝以开泄太阳表邪;治疗寒热错杂的证候可以配伍少许升麻以宣透阳郁;治疗肺热咳喘证候可以配伍适当石膏宣肺清热,兼配合麻黄解表开郁;治疗少阴伤寒证则需要配伍附子、细辛类以内补命火,外散风寒;治疗肺逆咳喘证候时配伍适当杏仁与麻黄相须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白芍配伍桂枝可调和营卫,甘草可缓解药性,故多在麻桂配伍中加以少量白芍和甘草为佐使药,配合麻黄及全方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避免汗之大过而伤正。

应用禁忌

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黄。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 一般老人 、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 也应慎用麻黄 。

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 凡气虚外感风寒, 症见恶风恶寒 、气短乏力、动则自汗 、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 应慎用麻黄。

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 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 即使有胸闷咳喘, 也应慎用麻黄。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头痛 、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

凡心血虚衰 、心神不宁, 症见心悸、胸闷气喘 、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 应忌用麻黄。凡阴虚血热, 症见咯血、吐血、呕血 、尿血、便血、鼻衄 、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 虽证属外感风寒, 或见咳嗽胸闷, 也应忌用麻黄。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

药理研究表明, 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 凡有心情烦躁、易怒 、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 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 甚至尿潴留或尿闭, 故凡小便不畅 、尿少不通者慎用。

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 :成人水煎剂每日3~9g, 一般中毒剂量为30~ 50g, 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 、震颤及心绞痛发作, 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 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

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甙药物合用, 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厚朴麻黄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厚朴9克,麻黄12克,石膏9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治咳而脉浮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厚朴麻黄汤--《金匮》卷上

【别名】厚朴石膏汤

【处方】厚朴5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1升,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咳而脉浮。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

【用法用量】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各家论述】1.《医门法津》: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故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一经裁酌,直若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2.《沈注金匮要略》:此以脉之浮沉而分肺之营卫受病也。咳而脉浮,风邪在卫,即肺胀之类,其病尚浅,当使邪从表出。故以厚朴,杏仁下泄胸中气实,麻黄开腠驱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辛、半、干姜兼驱客寒而涤痰饮,五味收肺之热,小麦以调脾胃也。3.《古方选注》:厚朴麻黄汤,大、小青龙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临床应用】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二剂,诸恙如失。

【摘录】《金匮》卷上

麻黄厚朴杏子汤配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原方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咳而脉浮者。证见咳嗽喘逆, 胸满烦躁,咽喉不利,痰声漉漉,苔白滑。治疗哮病发作期寒包热哮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厚朴麻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