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如何自学音韵学
  • 2、韵镜的体例
  • 3、宋本广韵和韵镜的联系
  • 4、三十六母中重唇音是
  • 5、唐作藩音韵学常识
  • 6、怎么看懂古代汉语的三十六字母音值表

如何自学音韵学

非天

尚书音韵学比较难学,这和音韵学的学科特点有很大的关系。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语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加之古代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记音工具,是用汉字拼合去标注语音和分析语音,因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并且方法正确,坚持练习,就一定可以掌握这门比较陌生的学问。

首先,要真正弄懂音韵学的名词术语,牢记基本概念,并且要背诵一些重要的材料,这是学好音韵学的基础。

其次,要建立“历史”的观念,要认识到古今音是不同的,并把握住语音的演变规律,正象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样,“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学习音韵学,不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声母韵母、中古有多少声母韵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最后,学习音韵学要注重实践,除了要认真做一些音韵学作业外,还应将学的音韵学知识与方言调查、训诂、校勘、诗词格律等科研与创作活动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样既起到了巩固音韵学知识的作用,又可以从中感受到音韵学这门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音韵学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点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 (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到了元代以后,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北音学旨在研究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语音系统。

在学习中古音、近代音、和上古音之前,需要掌握一些音韵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主要有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等呼、韵类、韵母、韵部、摄等。声纽、字母、声类都是关于声母的概念,五音、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概念,清浊是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概念,等呼、韵类、韵母都是关于韵母的概念,韵部是对韵母的归纳,摄则是对韵部的归纳。

(一)中古音

中古音是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广韵》,一项是反映《广韵》韵音系统的等韵图。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分206韵,收有 26194字。《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则在宋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失传,直到清代末年才陆续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被发现,且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其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出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广韵》是一部韵书,它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所以通过对这些反切上下字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声母和韵母。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通过《广韵》反切上下字求得《广韵》声母和韵母的方法——系联法,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与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相同。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通过系联将《广韵》 452个切上字归纳为40个声类,将1195个切下字归纳为311个韵类。后来的学者又使用系联法对《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进行了进一步的系联,并对系联结果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最终研究出了《广韵》的声母和韵母。本书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广韵》的声母确定为37个,韵母确定为142个。《广韵》的声调有四个,分别为平、上、去、入。《广韵》的列韵本身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

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声韵配合表。《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韵镜》以七音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 206韵为纬,通过四个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韵镜》将中古声母确定为38个,韵母确定为139个。

在《广韵》和《韵镜》之后,还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个语音系统的韵书和韵图,其中颁行于北宋的《集韵》和南宋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以及南宋郑樵的《七音略》比较重要。《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由皇帝诏令修订,修订的宗旨是“务求该广”,共收字 53525个,比《广韵》多出一倍多;《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注明同用的邻韵进行了合并,使206韵变成了107韵。在此以前,金人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韵略》,根据同样的原则将《广韵》合并为106韵,此后出现的各种诗韵,分韵都是106韵,简称“平水韵”。唐诗的用韵和平水韵是一致的。《七音略》是一部等韵书,在性质上与《韵镜》相同,基本上反映的是《广韵》的声韵系统,在体例上与《韵镜》大同小异。

中古音的知识除以上所介绍者外,还涉及到近体诗的用韵和平仄。近体诗用韵的特点是要合于“平水韵”,或者说要符合《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要使用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不许中途换韵。清代所编的诗韵常见的有张书玉等人的《佩文韵府》、周兆基的《佩文诗韵释要》、汤文潞的《诗韵合璧》、余春亭的《诗韵集成》和汪幕杜的《诗韵合璧》等。近体诗平仄的特点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所谓相间、相对和相粘都是以节拍为单位的。律诗的节拍除句末一字外均由两个字所构成。

中古音是学习音韵学的基础,学习中古音首先要掌握研究系联反切上下字的系联法,这是研究中古音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熟悉《韵镜》或《七音略》的体例,再其次要比较熟练的掌握 36字母、《广韵》的声母、韵部、韵母。除此以外还应对律诗的用韵和平仄以及《集韵》、《平水韵》等韵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二)近代音

近代音指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反映近代音的韵书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元代时,近代音的基础已经形成。元代以后,近代音虽有所发展,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的一部韵书,因此,它所包含的声、韵、调大体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中原音韵》共含有 20个声母,46个韵母,四个调类,其中四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近代音的研究虽为时较晚,但非常重要,因为从中古音到今音的许多重要变化都是在近代发生的,近音的声韵系统在近代已基本完成,如全浊声母的消失、 [ f ]、[ t t ]、[ t t á ]、[ t ]、[ t § ]、[ t § á ]、[ § ]声母的产生、零声母的增加、四呼的出现、相近韵母的合并、[- m ]尾韵并入[- n ]尾韵、入声韵的消失、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字、入声字分别派入到其他声调等等。上述这些变化也正是学习近代音的重点所在。学习近代音不仅要掌握近代音的声韵调,同时更要掌握上述变化的结果和规律。此外,还应了解如何根据音变规律将古代反切转换成今音的常见方法。了解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掌握学过的音韵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切出古书上一些反切的今音。

(三)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上古音或称古音 ,它是相对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的。

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有: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 (庄组)归精说等。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一个是《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是首先通过系联方法归纳出先秦韵文的韵部,然后通过《说文》中的谐声字去印证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韵部并扩大每一韵部的归字。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清代以后研究上古韵部的学者主要有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的结论是 10部,江永是13部,段玉裁是17部,戴震是25部,孔广森是18部,王念孙和江有诰都是21部,章炳麟是23部,黄侃是29部,王力是29部或30 部,罗常培和周祖谟是31部。

关于上古声调清人的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 ,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声调;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将上古的声母和韵部分别确定为 31个,将上古的调类确定为平上去入4个。

上古音的研究除了声、韵、调外,一般还涉及到“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这两项内容。所谓“阴阳对转”是指汉语的一种演变规律,即阴声韵和阳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这一规律是由孔广森首先提出,由章太炎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因声求义”是对音韵学知识的运用,它是透过字形的外表通过字音去探求字义的。这种方法所以能够成立,一方面是由于汉语特定的声音往往表达了特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于古籍中通假、声训、错字等现象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所造成的。因声求义是清人对训诂学的重大发展,由于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古籍中的许多千年疑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

学习上古音应熟练掌握前人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结论,牢记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名称,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王力及本书所确定的上古声母和韵部等。这些都是学习上古音的重点所在。除此以外,还应了解阴阳对转和因声求义的基本内容。

韵镜的体例

1.以七音为经,以二○六韵为纬 七音按照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齿音(包括半舌半齿)的顺序列于每一图的上方。唇音含一组声母“帮滂并明”,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舌音含两组声母“端透定泥”和“知彻澄娘”,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端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知组只与二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两组音不混。牙音含一组声母“见溪群疑”,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齿音含三组声母“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和“章昌船书禅”,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规定精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庄组只与二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章组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三组音不会相混。喉音含两组声母“影晓匣云 ”和“以”,分别同时用“清、清、浊、清浊”表示;“云”与“以”均为清浊音,由于规定“云”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以”只与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云”与“以”不会相混。舌齿音含两个声母“半舌”与“半齿”,均用“清浊”表示,在右者为“半舌”,在左者为“半齿”。?二○六韵按照平上去入四声置于每一图的左方,每韵居一栏,每栏又分为四个格子,一韵之中所包含的韵母就是通过这四个格子表示的。第一格为一等韵,第二格为二等韵,余类推。 根据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类别将二○六韵归为43图。43图是分开合的,分别称作“内转第一开”、“内转第二开合(应为合)”等;如果不分开合,则可并为25组,这25组就是十六摄的前身。

2.依图列等 将一图内所含韵母总体上分析为四类,称作四等,分置于四格。例如“外转第二十五开”这一图共有“豪爻宵萧”四韵,各含有一个韵母,依次定为一二三四等韵,分别置于第一二三四等格。当一图内所含韵母不足四等时,所缺音节用“○”补充。例如“外转第十三开”一图共有“咍皆齐”三韵,各含一个韵母,分属一二四等韵,本图无三等韵,三等格上的空位用“○”补充。当图中某韵含有两个以上的韵母时,这些韵母所组成的音节各依其等分列于相应的格位,例如“内转第一开”,东韵含有两个韵母,分别属一等韵和三等韵,和一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一等格,和三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三等格。

3.假二等与假四等的安排 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 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和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一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郪、茨、私”四字。

4.重纽的安排 “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八个三等韵遇唇、牙、喉音被分成两类,一类与舌齿音所拼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一类处于四等格。例如“内转第六开”中平声栏唇音与脂韵相拼的音节被分成“悲丕邳眉”与“纰毗”两类。前一类与舌齿音下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后一类处于四等格,这就是所谓重纽。重纽的音值在今天看来一般是没有区别的,但在制图的当时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或理由,所以被分成了两类。

宋本广韵和韵镜的联系

排列等次的联系。《韵镜》中的独立二等韵是《广韵》变韵之侈音,独立三等韵是《广韵》变韵之音,《广韵》有麻、庚两韵声韵,《韵镜》中兼有二、三等韵的麻、庚两韵。

三十六母中重唇音是

在中古三十六字母中,全清重唇音是(D)。

A.明

B.并

C.滂

D.帮

中古三十六字母中,全清重唇音是帮。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旧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唐朝时候的中古音语音系统。

《韵镜》把清声母划分为全清和次清,把浊声母划分为全浊和次浊,划分标准都是送气与否。

“心”“审”“晓”三声母,《韵镜》归入不送气,今以为应送气。又,明清音韵学家陈澧、江永、钱大昕、江有诰等均认为全浊声母是送气的,这种看法与《韵镜》可能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音韵学家关于梵汉对音的研究则表明,中古全浊声母是不送气的。但是在保留全浊声母的现代吴方言中,全浊声母大多有送气的成分,故此问题有待继续研究。

等韵学上的“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概念是在梵文影响下产生的。印度声明家把[ka、ta]等称为第一类清音,把[kha、tha]等称为第二类清音,把[ga、da]等称为第一类浊音,依次类推。

因此《韵镜》所谓的“清、次清”原是第一类清声母、次一类清声母的意思,后人不达此意,误以为“次”是次等、次劣之意,遂改“清”为“全清”,“浊”为“全浊”。说详俞敏《等韵溯源》(载《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

唐作藩音韵学常识

1.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学呢?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

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音韵学也跟文字学有密切关系。

有狭义的文字学,有广义的文字学。前者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后者则研究字形、字音和字义。

从广义看,音韵学又包括在文字学之中。文字学的旧名是“小学”,原来是一种识字的功课。

古代的学者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因为有些古书的时代距离现代很远了,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方面看,从字音方面看,从字义方面看,都有许多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了。而且汉字的形、音、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则古代的字形和字义也会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彻。

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称为是“绝学”。

其实古代的一套音韵学理论和术语,如果拿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来对比,加以说明,也就变为比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东西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音韵学中,也有一些含胡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和一些玄虚的,缺乏科学根据的术语,我们在这一本小书中,或者是提出来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

我们力求把汉语音韵学讲得浅显一些,同时也不能因为要求浅显而损害它的科学性。希望这一本小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个面的基础知识。

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ɑ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k?〕,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

2.关于音韵学的几个问题 求大神指教

1. 没看懂。中古声母简化真是闻所未闻,难道是说复辅音消失?

2. 这四类楼主可以自己去翻看《韵镜》啊,而且是最基本的音韵学常识。不过楼主应当说清楚这个所谓“中古声母”究竟是宋人三十六字母呢,还是《广韵》的四十一声类(或者说三十九、四十)。帮非端知见精照心牀影晓、滂敷透彻溪清穿、并奉定澄群从邪审禅匣、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分别是这四类。

3. 唇音,合口三等重唇音变为轻唇音。舌头音二三等变舌上音。平分阴阳,浊声母均为阳平;浊声母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3.怎样学好音韵学

非天尚书音韵学比较难学,这和音韵学的学科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语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加之古代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记音工具,是用汉字拼合去标注语音和分析语音,因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但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并且方法正确,坚持练习,就一定可以掌握这门比较陌生的学问。首先,要真正弄懂音韵学的名词术语,牢记基本概念,并且要背诵一些重要的材料,这是学好音韵学的基础。

其次,要建立“历史”的观念,要认识到古今音是不同的,并把握住语音的演变规律,正象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样,“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学习音韵学,不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声母韵母、中古有多少声母韵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最后,学习音韵学要注重实践,除了要认真做一些音韵学作业外,还应将学的音韵学知识与方言调查、训诂、校勘、诗词格律等科研与创作活动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样既起到了巩固音韵学知识的作用,又可以从中感受到音韵学这门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音韵学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点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 (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到了元代以后,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北音学旨在研究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语音系统。在学习中古音、近代音、和上古音之前,需要掌握一些音韵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主要有声纽、字母、声类、五音、七音、清浊、等呼、韵类、韵母、韵部、摄等。

声纽、字母、声类都是关于声母的概念,五音、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概念,清浊是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概念,等呼、韵类、韵母都是关于韵母的概念,韵部是对韵母的归纳,摄则是对韵部的归纳。(一)中古音中古音是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广韵》,一项是反映《广韵》韵音系统的等韵图。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

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广韵》分206韵,收有 26194字。《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则在宋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失传,直到清代末年才陆续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被发现,且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其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出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广韵》是一部韵书,它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

所以通过对这些反切上下字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声母和韵母。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通过《广韵》反切上下字求得《广韵》声母和韵母的方法——系联法,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与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相同。

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通过系联将《广韵》 452个切上字归纳为40个声类,将1195个切下字归纳为311个韵类。后来的学者又使用系联法对《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进行了进一步的系联,并对系联结果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最终研究出了《广韵》的声母和韵母。

本书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广韵》的声母确定为37个,韵母确定为142个。《广韵》的声调有四个,分别为平、上、去、入。

《广韵》的列韵本身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声韵配合表。

《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韵镜》以七音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 206韵为纬,通过四个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

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

《韵镜》将中古声母确。

4.关于语言学的教材

回答:

两本书各有特色。

Radford的书是一个非常棒的语言学入门教程,我很喜欢,因为全书就分三个部分,即音、词、句,在每一部分都详细讲解并贯穿经典理论。全书系统性、可读性很强,语言浅显易懂,最大的特点是编写者都是英国人,语言很地道。读完全书,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就够用了。

胡的书我个人观点是把他列为一个论文集更恰当,因为从书的前言可以看出,从1987年第一版到2001年修订版,一直到现在的最新版,这本书都是由很多的专家学者写的英语文章凑在一块儿的,甚至某些章节居然有两三个人合作完成。这就导致了本书致命的缺陷是: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差,并且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并无独创之处,很多都是引用别人的观点,非常像学术论文。章与章之间是断裂的,并且语言风格相差很大,有的文字非常啰嗦,语言和行文远远不如Radford他们那本书。

但胡的书一个优点是按照中文书籍的体例,分章节,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练习并配有答案,可能更符合中文教材的习惯。Radford则是把问题融入书中,附有练习但没有给出答案,典型的西方书籍体例。

两本书在知识的涵盖上侧重点不同,章节分类差别很大,而在问题的解答上侧略不同,篇幅与时间所限,很难一一提到。你可以分别读一下前言,大致了解内容。

不同的学校考研指定书目各不相同,而大多指定的是胡的书。建议两本书都看看,互相参照。并强烈建议购买戴、何的《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外教社的,很薄,很简洁,并且价格只有前面两本书的三分之一左右,非常适宜初学者。

祝学习进步!

怎么看懂古代汉语的三十六字母音值表

重唇音帮、滂、并、明,今为双唇音;轻唇音非、敷、奉、微,今为唇齿音;

舌头音端、透、定、泥,今为舌尖中音;舌上音知、彻、澄、娘,今为舌面前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今为舌尖前音;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今为舌面前音;

牙音见、溪、群、疑,今为舌根音;喉音晓、匣,今称舌根音;喉音影,今称零声母;

喉音喻,今称舌面中音,是个半元音;半舌音来,今称舌尖中音,是个边音;半齿音日,今称舌面前音。

三十六个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韵镜》把清声母划分为全清和次清,把浊声母划分为全浊和次浊,划分标准都是送气与否。

扩展资料:

“心”“审”“晓”三声母,《韵镜》归入不送气,今以为应送气。又,明清音韵学家陈澧、江永、钱大昕、江有诰等均认为全浊声母是送气的,这种看法与《韵镜》可能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音韵学家关于梵汉对音的研究则表明,中古全浊声母是不送气的。但是在保留全浊声母的现代吴方言中,全浊声母大多有送气的成分,故此问题有待继续研究。

等韵学上的“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概念是在梵文影响下产生的。印度声明家把[ka、ta]等称为第一类清音,把[kha、tha]等称为第二类清音,把[ga、da]等称为第一类浊音,依次类推。

因此《韵镜》所谓的“清、次清”原是第一类清声母、次一类清声母的意思,后人不达此意,误以为“次”是次等、次劣之意,遂改“清”为“全清”,“浊”为“全浊”。说详俞敏《等韵溯源》(载《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字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