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断头河对排洪有影响
  • 2、水系的发展——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 3、关于黄浦江的历史
  • 4、河流袭夺的地貌特征

断头河对排洪有影响

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断头河。

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 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 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

传说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

水系的发展——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分水岭迁移过程中,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岭另一侧相邻的河流劫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形成一系列地貌特征,抢水的河流称为袭夺河,被抢水的河流称为被夺河。

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capture)又称河流抢水。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不同,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为此河支流,这就称为河流袭夺。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是陆地大型排水道,从地形形成开始,因为降雨,汇聚而成的水流便沿着比较低洼的地区排出.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侵蚀者河道,渐渐形成河床,成为河流.因为是的滋养,两岸常常长有茂盛的树林,由此形成了河流地貌。

关于黄浦江的历史

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黄浦江(常误写为“黄埔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淀山湖接纳了上游太湖流域的众多来水,有人认为黄浦江的水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但淀山湖以上的河流不能称之为黄浦江。

黄浦江的历史变迁:黄浦江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明清时,黄浦秋涛为一大景观,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

黄浦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淀山湖接纳了上游太湖流域的众多来水。“浦”是古吴语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黄浦江下游曾被称为黄歇浦和春申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上海曾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区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河流袭夺的地貌特征

1、冲蚀作用,水流的冲蚀使河岸崩塌,带走泥沙石砾。

2、河流袭夺形成一系列地貌特征,抢水的河流称为袭夺河,被抢水的河流称为被夺河。被夺河下游由于上游改道而水量变小,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在发生袭夺处,河道往往成90°突然拐弯,称为袭夺弯,其附近常有跌水现象。

3、河流袭夺现象在两条流向垂直的河流之间最易发生,袭夺后产生的地形也较特征。袭夺它河的河流称为袭夺河,被袭者称为被夺河。在袭夺发生处常形成近90度的急转弯,称为袭夺弯。被夺河的中下游仍然存在,称为戴头河。

4、不同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当一条河流切穿分水岭后,便会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抢夺过来,形成河流袭夺现象。

5、最主要的差异是地貌营力的不同;不同的地貌营力作用,决定了不同的河流袭夺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水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