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乌桓校尉 护乌桓校尉府
本文阅读简介:
- 1、冯膺是什么人
- 2、护乌桓校尉的介绍
- 3、护乌桓校尉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
- 4、文言文翻译邓训,字平叔,
- 5、关于李膺的文言文翻译
- 6、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边将?他们是如何镇守边境的?
冯膺是什么人
冯膺是实际上的蜀汉情报系统老大,他是诸葛亮亲自调教,杨仪一手带出来的,其地位在蜀汉至关重要。
《风起陇西》中冯膺这个角色是很复杂的,他的戏份也很多,演员聂远将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聂远主演的《亲爱的小孩》刚刚大结局,在剧中,聂远饰演的谢天华成了“好男人”的典范,聂远也因为这个角色圈了一波粉丝,这次在《风起陇西》中,冯膺这个的角色也是非常出彩,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冯膺出场时,在外人眼中,他是杨仪战队的人,李严多次拉拢,冯膺都不为所动,《风起陇西》冯膺在剧中的表现疑点重重,很多观众怀疑他就是烛龙,不过,随着剧情的深入,冯膺虽然并非烛龙,但这个人物,也非常不简单。
蜀汉朝廷,内斗也很激烈,因为冯膺“不识时务”,多次婉拒了李严抛出的橄榄枝,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就毁掉他,冯膺被李严的党羽栽赃陷害入了大狱。
在荀诩的帮助下,冯膺逃了出去,在大多数人的想法里,冯膺被陷害是李严战队做的,他要是想洗刷冤屈,自然会去找杨仪,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冯膺反倒在这个时候,投靠了李严。
护乌桓校尉的介绍
简介官名。西汉初,乌桓为冒顿单于所破,自此受匈奴奴役,贡物过期不具,辄没其妻子。武帝时,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乃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拥节,秩比二千石,以护内附乌丸,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作二千石,此从《续汉书·百官志五》), 既而并于匈奴中郎将。中兴初,班彪上言宜复此官,以招附东胡,乃复更置焉。拥节,以监领其众,并领鲜卑。东汉、魏、晋沿置。又名“护乌丸校尉”。护乌桓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幽燕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它与幽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护乌桓校尉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
护乌桓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幽燕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它与幽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校尉”军职在各朝职权不同,两晋时期校尉地位较高,仅次于将军,司隶校尉(守卫京师军职,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级别更高,已非一般军官之任。另外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2西晋时期编辑
西晋的第一任护乌丸校尉是卫瓘,一直到太康初年才离任,见《晋书》卷三六《卫瓘传》。卫瓘之后,很可能是严询。《晋书》卷三《武帝纪》太康三年:“三月,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慕容廆于昌黎,杀伤数万人。”按照惯例,驻幽州的最高军事长官(或为宁朔将军,或为安北将军),一般领护乌丸校尉。严询之后是唐彬,见《晋书》卷四二《唐彬传》。唐彬之后是张华,见《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张华于武帝末年回到洛阳。史料中可以考见的接下来一位护乌丸校尉,是刘弘。《晋书》卷六六《刘弘传》:“张华甚重之,由是为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但是没有说刘弘任职的时间。据郦道元《水经注》卷一四“鲍邱水注”引《刘靖碑》,刘弘出任护乌丸校尉的时间是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在张华与刘弘之间,大约有六、七年时间,是谁在担任护乌丸校尉呢?很可能就是刘宝。张华很看重刘宝,陆机曾经咨询张华,洛阳人士中有谁值得拜谒,张华就推荐了刘宝,见《世说新语》“简傲”门之“陆士衡初入洛”条。张华离任时推荐刘宝继任,有较大的可能性。[1]
文言文翻译邓训,字平叔,
原文: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
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很高兴,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关于李膺的文言文翻译
东汉·李膺《李膺传》白话释义:
李膺字符礼,是颍川襄城人。祖父名脩,安帝时任太尉。父亲名益,任赵国相。李膺性情高傲,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受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
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击退了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
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了。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
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李膺被人仰慕就像这样。
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桓帝听说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老百姓屡次遭受鲜卑祸害、自从李膺到了边塞,鲜卑人远远望见他的气势就都畏惧顺服,先前所掳掠的男女,全都送还到边塞跟前。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震慑边远地域。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裹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
当初,李膺跟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同心同德,纠察惩罚奸邪得宠小人,冯绲、刘佑造时也获罪被判服苦役。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为李膺等人辩解说:
从前秦国人到楚国去观看宝物,昭奚恤 把各位贤能大臣排列给他看;梁惠王夸耀他有能光照十二辆马车的珍珠,齐威王举出四位大臣跟他相比。那些忠臣武将,是国家的心脏脊梁。
我私下看到左校中不戴镣铐的囚犯前任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河南尹李膺等人,执行法令不屈不挠,诛杀检举奸邪恶 臣,依据法令陈说,大家全都认为适宜。
从前季孙行父亲身违抗国君命令,赶走莒仆,相当于虞舜功绩的二十分之一。如今李膺等人献身治理豪强,尽力使他们获罪,陛下既不听从明察,又错信诬陷伪告,以致使忠臣等同于犯罪的首恶。从春到冬,没有受到您的宽恕,远近舆论,全都为此叹息。
执掌国政的关键,在于牢记臣子的功劳而不记他们 的过失。所以武帝把韩安国从囚犯中赦免,宣帝从流亡中征召张敞。冯绲先前讨伐蛮荆,相当于吉甫的功演。
刘佑几次亲自督促审案,有不欺软怕硬的节操。李膺扬威幽州、并州,担任度辽将军留有英名。现在三面边境敌人蠢动。朝廷军队还不强大。《易经》说“雷雨成‘解’,君子要赦免罪过原谅罪人”。请求赦免李膺等人,以防不测。
原文: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
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出攻抄张掖、酒泉、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延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
初,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共同心志,纠罚奸幸,绲、祐时亦得罪输作。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膺等曰:
昔秦人观宝于楚,昭奚恤莅以群贤;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齐威王答以四臣。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
窃见左校弛刑徒前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等,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昔季孙行父亲逆君命,逐出莒仆,于舜之功二十之一。
今膺等投身强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谮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迩观听,为之叹息。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是以武帝舍安国于徒中,宣帝征张敞于亡命。
绲前讨蛮荆,均吉甫之功。祐数临督司,有不吐菇之节。膺著威幽、并,遗爱度辽。今三垂蠢动,王旅未振。《易》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乞原膺等,以备不虞。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膺(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
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辟,举高第。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长害怕他的严明,大多弃官而去。
历任渔阳、蜀郡太守,又转为护乌桓校尉,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因公事免职。永寿二年(156年),鲜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羌人闻讯畏服,他因而声威远播。
后入朝为河南尹,因检举不法,被诬陷免官,得应奉援救而获赦。出任司隶校尉时,能使宦官震恐。
李膺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 。第一次党锢之祸时,他遭迫害下狱,后被赦免回乡。陈蕃、窦武图谋诛杀宦官时,被起用为永乐少府,旋即免职。
永寿二年(156年),鲜卑侵犯云中郡,汉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于是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
最初,羌人掳掠到疏勒、龟兹二国,多次侵扰抢掠张掖、酒泉、云中各郡,百姓多次遭受他们的残害。自从李膺到达边境,羌人听到消息都感到畏惧屈服。将以前掳掠的男女,统统送还到边境。从此以后,李膺声威远播。
延熹二年(159年),李膺被征召为河南尹。当时宛陵郡的豪强羊元群从北海郡被罢官回来,贪污罪行严重,四处搜刮珍宝,连郡舍厕所中的奇巧之物,也用车子拉了回家。
李膺上表要审查他的罪行,因为羊元群贿赂宦官,导致李膺被判为诬告,反而被发配到左校服役。
之前,李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等同心同德,检举惩处那些奸邪得宠的人,冯绲、刘祐这时也遭诬陷被发配到左校劳作。司隶校尉应奉向桓帝上书替李膺等人申诉,才使他们得到赦免。
李膺后来再次升官,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的监狱。录供完后,便将其正法。
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边将?他们是如何镇守边境的?
东汉末年,先有黄巾起义,后是军阀混战,再加上瘟疫与天灾,人口锐减,十室九空,整个天下乱成一团,即使国家乱成这个样子,东汉各地方政权仍然可以吊打周边胡人,不像统一三国的西晋,光是对付凉州的秃发部鲜卑人,就打了整整十年时间。
三国时期,最主要的外敌是鲜卑、乌桓、匈奴、羌、氐等外族,在东汉强大时,这些外族原本是臣服于东汉朝廷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外族对于东汉朝廷也是时降时叛,而在汉末,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无法控制地方,更不能控制周边外族了,所以外族是一定会仗着武力想要进入中原的。
整个三国时期,胡人都被阻止在中原之外,一是因为三国政权实力的强大,虽然内部打成一团糟,但是对于外部仍然强力防范;二是因为有着诸多边将的镇守,有他们抵御外族,外族才不能入侵中原,你知道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边将在镇守边境吗?
1、公孙瓒
公孙瓒是跟袁绍争河北四州的军阀,但被袁绍打败,公孙瓒能够成为汉末北方最大的势力之一,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东汉的边将,在边境负责防御外敌,然后因为战功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
公孙瓒是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的庶出子弟,因为一表人才而被太守召为女婿,后来成为辽东属国长史,辽东地处北方,周边胡人很多,有鲜卑、乌桓、匈奴等胡人,公孙瓒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公孙瓒带了数十名骑兵在塞外巡逻,遇到了数百名鲜卑骑兵,双方人数相差悬殊,如果选择逃走的话,根本逃不过人家游牧民族,公孙瓒选择了硬拼,带着几十人冲向对方数百人,结果一下子把对方打蒙了,双方损失过半,但公孙瓒好歹活了下来,并且闯出了名气,因为这一战,公孙瓒被朝廷任命为县令。
东汉末年的北方边境一直就不太平,汉人张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在右北平郡及辽西郡一带反叛,攻占了城池,当时公孙瓒率领三千骑兵打败张纯及乌桓人,迫使部分乌桓人投降东汉,公孙瓒因此被朝廷封为中郎将。
黄巾起义期间,公孙瓒仍然在辽东及辽西一带抵御外敌,在此期间,公孙瓒组建了一支由白马和精锐士卒组成的骑兵,号称白马义从,这支军队骑的是清一色的白色,并且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很快在边境闯出名声,一般的外敌不敢进犯公孙瓒镇守的边境,公孙瓒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后来东汉朝廷委派宗室刘虞出任幽州牧,是幽州的最高长官,而公孙瓒则成刘虞名义上的上司,刘虞以怀柔的手段对待胡人,而公孙瓒则主张以武力对待胡人,两人政见不同,起了矛盾,但双方的矛盾并未公开化。
公孙瓒常年镇守边境,有军功,并且勇猛善战,公孙瓒曾以步骑两万人打败数十万青州黄巾军,俘虏7万人,斩首3万人,是除曹操之外,打败青州黄巾军取得最大战果的东汉将领,一时之间名声大震。
由于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公孙瓒虽为刘虞部将,但有自己的势力,并逐渐壮大,攻杀了刘虞,占据大半个幽州,成为一方军阀,因为与袁绍争夺北方而失败自焚而死,公孙瓒镇守的北方幽州边境,虽然不太太平,但至少守住了边境,没让胡人大规模进入汉地,公孙瓒算是边将的一员。
2、公孙度与公孙康父子
公孙度是辽宁辽阳人,原本是玄菟郡的小吏,玄菟郡是汉朝设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的汉四郡之一,辖地包括今朝鲜的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省、吉林省西部一带,公孙度因为得到了玄菟太守公孙琙的赏识,被推荐为冀州刺史,不久被免官,后来在徐荣的推荐下,董卓任命他为辽东太守,从此公孙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地方割据势力。
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时,以残酷的手段打击不服从他的豪强世家,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公孙度西征乌桓,东伐高句丽,北和夫馀,甚至还跨过渤海,从辽东半岛将势力扩散到山东半岛,攻取了青州下辖的东莱各县,设立了营州刺史管理当地,建立了进入中原的前进基地。
公孙度眼见中原陷入混乱,趁机割据辽东擅自称王,就连当时曹操拉拢公孙度,封他为张侯,公孙度居然不屑一顾,公孙度建立的辽东割据政权在当时当地就是个小霸王,不仅打得外族不敢进犯,而且还臣服了夫馀、高句丽等强国。
公孙度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职位,此时的辽东处于强盛时期,曹操在白狼山之战打败了收留袁尚、袁熙的乌桓人后,袁尚、袁熙逃到了辽东公孙康处,公孙康杀了袁尚与袁熙并将首级献给了曹操,表面上臣服曹操,实际上还是割据一方。
公元209年,公孙康率军攻打高句丽,攻破了高句丽都城,之后还派兵讨伐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濊,一时之间,辽东政权威震东北,成为三国之外的第四个政权,公孙度与公孙康父子建立的辽东政权虽然是独立的割据政权,但同样属于汉人政权,这在本质上跟袁绍、曹操这样的割据军阀没有区别。
由于辽东政权的强大存在,周边的胡人基本不敢侵犯,反而是辽东政权征服了不少周边政权,同时因为其内部相当稳定,收留了很多从中原流亡到辽东的士人,形成乱世之中相当安稳的地方,同时也成为中原北方的一道屏障。
但是,在公元238年,辽东政权被司马懿率军灭亡,司马懿把辽东15岁以上的男丁全杀了,并将辽东百姓四万多户迁往内地,这样的行为等于放弃了辽东,虽然此地仍然有魏朝的军队镇守,但由于人口没了,逐渐有胡人渐渐填补辽东的权力真空,开始逐渐南下,后来的五胡乱华就是如此造成的。
3、牵招
牵招是河北武邑人,少年时期是刘备的好友,后被袁绍征为从事,帮袁绍统领乌桓骑兵,袁绍败亡后,牵招投靠了曹操,曹操攻打袁谭时,乌桓峭王想率军支援袁谭,牵招出使乌桓,劝说峭王,并当场想要斩杀辽东使者,只因为辽东想封乌桓峭王而拒绝曹操的任命,因此让乌桓人刮目相看。
牵招后来跟随曹操一起参与了白狼山之战,并被曹操任命为护乌桓校尉镇守边境,曹丕时代,牵招被任命为护鲜卑校尉,驻扎在昌平,牵招主要采用招抚的手段安抚胡人,并让胡人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
牵招还担任过雁门太守,以镇守边境,多次击败胡人的进犯,同时以离间和军事打击的手段对待胡人部落,牵招联合鲜卑部落的泄归泥打败了另一鲜卑首领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然后安抚鲜卑人,并将部分鲜卑有才识的人送到洛阳的太学读书,改善了胡人与汉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牵招还亲自率军救援了被轲比能包围的护乌桓校尉田豫,与田豫联合歼灭敌人,并再次打败轲比能,有牵招在,轲比能无法坐大,要知道轲比能是三国时期鲜卑最接近统一的首领,牵招始终牵制着轲比能,并成功镇守了曹魏的北部边境。
4、田豫
田豫是天津人,年轻时曾经投靠过刘备与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田豫投靠了曹操,218年,正是曹魏的多事之秋,刘备与夏侯渊的汉中之战正在进行的时候,西北的乌桓无臣氐开始反叛,曹操派出曹彰与田豫负责平叛,曹彰负责军事作战,田豫负责谋划战略,两人合力大破乌桓军队,并且击败了前来支援乌桓的鲜卑军队。
魏文帝时期,田豫担任护乌桓校尉,镇守边境,为了防止胡人部落联合在一起进攻边境,田豫采取了离间计,在胡人部落之间挑拨离间,联合一支打击另一支,分化胡人,并在军事上给予胡人打击,一时之间,田豫的名声很大。
田豫有一次率领一百多人进入了乌桓王骨进的部落,命令手下宣布骨进的罪证,直接将骨进斩首示众,田豫的这一行为跟汉朝傅介子一样,是带着自信来的,没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田豫也不敢这么做,正因为如此自信,骨进的部将都不敢有所行动,胡人皆臣服。
田豫当了9年的护乌桓校尉,在胡人之中的名声很大,后来受到幽州刺史王雄的诬陷,被调到汝南当太守,《三国志》作者陈寿将田豫与满宠、郭淮共列一传,说明田豫是文武双全的将领,镇守边境9年,不仅仅守住了过境,而且还瓦解了胡人的联合,使其胡人保持分裂状态,有利于中原的稳定。
5、毌丘俭
毌丘俭是山西闻喜人,出身没落世家,酷爱读书,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曹丕选为陪同太子读书的郎官,可见毌丘俭有很高的文学才能,曹睿即位为帝后,毌丘俭开始平步青云,后担任荆州刺史,上书建议曹睿讨伐辽东公孙氏政权,曹睿同意,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率军讨伐辽东。
但是毌丘俭讨伐辽东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之后,曹睿派出司马懿为主将,毌丘俭为副将,联合讨伐辽东,最终成功,此战毌丘俭也有功劳,战事结束后,司马懿回军,毌丘俭留守辽东,成为镇守边境的边将。
因为司马懿在辽东屠城,并且迁走了大部分百姓,导致辽东空虚,高句丽则趁机发兵攻打辽东并攻破了西安平,不久,毌丘俭率军讨伐高句丽,两军对战时,毌丘俭全歼高句丽主力,并攻破高句丽国都,灭亡其国。
第二年,高句丽流亡皇室成员复国,再次反叛,毌丘俭率军兵分两路讨伐高句丽,魏军一路向东北方向继续追击高句丽残余势力,高句丽王一直逃到了肃慎,不久病死,另一路则沿着朝鲜半岛向南攻打,打败高句丽的盟友濊貊等部,灭亡了朝鲜南部的三韩王国,魏军控制了整个朝鲜半岛,这是三国时期,魏国最远的一次对外征战。
战争结束后,毌丘俭在玄菟郡不耐城立下石碑,刻石记功,这块石碑于1906年在吉林省集安市被发现,这是魏军对外获取的最大战争胜利,彻底地解决了东北方向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并将魏国的势力扩散到朝鲜半岛最南部及如今的远东地区,使得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汉四郡全部并入魏国。
在所有边将中,毌丘俭的战功是最大的,但是,司马氏掌控了曹魏政权后,毌丘俭被调到淮南,因为不满司马氏专权,毌丘俭和文钦发动了叛乱,因为矛盾重重,叛乱最终被司马师镇守,毌丘俭在逃亡路上被平民射杀。
6、梁习
梁习是河南商丘人,最初就是小官吏,后来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县长,因为政绩突出,被曹操提拔为并州刺史,并州地处边陲,当时曹操刚刚收复并州,其辖区内并不稳定,梁习出任并州刺史,使用恩威并济的手段安抚了一大批豪族与百姓。
梁习还迫使匈奴各部臣服,面对其他胡族,梁习也能做到恩威并济,梁习曾经斩杀过鲜卑部落的一名首领,名叫育延,当时育延率领5000鲜卑骑兵进入并州与梁习进行交易,结果有鲜卑人仗着强势欺压当地百姓,被梁习手下官员抓了起来,这引发了鲜卑人的反弹,准备与梁习开战,梁习直接责骂对方,并当场斩杀鲜卑首领育延。
梁习这一行为与乌桓王的行为类似,都是在劣势情况下,不畏强势依法办事,靠的就是魏国背后的实力,这种行为颇具胆识,而且能威慑胡人,梁习杀了鲜卑首领后,尽管对方有5000人,但都不敢对抗,直接溜走,这说明汉人在当时是何等血性之人,这就是守为过境的将领,所以胡人轻易不敢侵犯边境。
梁习还杀死了反叛的乌桓王鲁昔,鲁昔因为思念妻子,擅自违抗曹操的命令,带领手下军队进入并州迎接妻子,结果被梁习知道,派出鲜卑骑兵射杀了鲁昔,平息了一场可能的叛乱行为,曹丕时代,梁习率军击败过鲜卑首领轲比能。
梁习文武双全,治理地方既有政绩,又能阻止胡人作乱,守卫过境,还斩杀过两名胡人首领,威震边境,有这样的边将镇守,外族不敢入侵。
7、阎柔
阎柔是北京人,少年时期在乌桓与鲜卑当俘虏 ,非常熟悉胡人,后在鲜卑的帮助下,成为护乌桓校尉,后阎柔协助刘虞对抗公孙瓒,刘虞被杀后,阎柔投靠袁绍,因为阎柔熟悉胡人,袁绍让其镇守北方,与乌桓和鲜卑人打交道。
官渡之战后,阎柔率领部下鲜卑与乌桓骑兵投靠曹操,再次被封为护乌桓校尉,并跟随曹操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前,阎柔与张辽并肩作战,击败乌桓,曹丕时代,阎柔被封为度辽将军,统领幽州兵马,镇守边境。
8、王雄
王雄是山东临沂人,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祖父,在曹丕时期担任幽州刺史,王雄做了一件很有名的事,就是派出一个叫韩龙的刺客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当时的轲比能是鲜卑最有作为的首领,并有统一鲜卑各族的趋势,王雄直接派人杀了轲比能,导致鲜卑各部落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无法凝聚,这就为曹魏减轻的边防压力,王雄的功劳最大。
9、霍弋
霍弋是湖北枝江人,其父叫霍峻,是当地豪族,刘备主政荆州时,霍峻成为刘备手下的大将,刘备进入益州后,带着霍峻,与刘璋发生冲突后,刘备留霍峻镇守葭萌城,成为刘备在益州唯一的后方,霍峻仅靠数百士兵镇守葭萌城一年有余,成功地挡住了刘璋的攻击,张鲁的诱惑。
霍峻去世后,霍弋继承其父的爵位,并进入进行担任郎官,成为太子舍人,诸葛亮去世后,霍弋先担任庲降都督阎宇的参军、护军,后被任命为永昌太守,辖地在云南西部及缅甸东部一带,当地的少数民族不服蜀汉统治,经常发生叛乱,霍弋率军平定了叛乱,之后开始镇守南中,维持了南中几十年的和平。
263年,魏国攻打蜀汉,刘禅投降,身为南中都督的霍弋请求派兵支援,但被刘禅拒绝,蜀汉灭亡后,霍弋依然镇守南中,并上表司马昭归顺,仍然被司马昭任命为南中都督,镇守南中,之后霍弋在司马昭的命令下,发兵救援交阯郡吏吕兴,并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使其归入后来的西晋。
霍弋从为蜀汉镇守南中,到为西晋镇守南中,一直是守卫过境的将领,保证中原政权南部边境的安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