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 2、勃列日涅夫波兰什么意思
  • 3、勃列日涅夫是怎样个人
  • 4、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简介
  • 5、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异同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经济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影响:前期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美苏争霸,经济负担加重。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 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

勃列日涅夫波兰什么意思

勃列日涅夫主义,指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签署国所采用的一种有限主权论。这是苏联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西方制造的一个名词,认为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因而得名。

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的名字打分测试结果 勃列日涅夫名字的寓意 勃 读音:bó 繁体:勃 笔画:9 部首:力 勃是什么意思: 勃一般指蓬勃,繁荣,旺盛;也指飞速发展,如蓬勃兴起。来源解释: 来自唐诗: 所著 《郊庙歌辞。

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一个冶金工人家庭,他9岁时考上本镇男子古典中学预备班。少年时代的勃列日涅夫性格孤僻,沉静好 年轻时的勃列日涅夫 思,天资并不聪颖,但学习十分勤奋。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是怎样个人

1、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2、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一个冶金工人家庭。 1915年,考上本镇男子古典中学预备班。1921年夏,中学毕业。1921~1923 年,随父亲在卡门斯科耶冶金厂做工。

3、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4、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

5、思,天资并不聪颖,但学习十分勤奋。1921年夏中学毕业,年仅15岁的勃列日涅夫便开始了劳动生涯,在他父亲所在的冶金工厂里当钳工。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简介

勃列日涅夫主义,指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签署国所采用的一种有限主权论。这是苏联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西方制造的一个名词,认为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因而得名。

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指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

比较‘杜鲁门主义’与‘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异同

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两者在提出方式上有区别。“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冲刺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 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 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 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 威胁之下。

美国先后提出了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及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