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晋阳之战简介)
本文阅读简介:
- 1、晋国史话·第三辑(604)晋阳之战其四:挟哀公以令诸卿
-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 3、古代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以水代兵的战例呢?
晋国史话·第三辑(604)晋阳之战其四:挟哀公以令诸卿
彼时的晋国四卿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认知:那就是四卿共存的局面不会长期维系下去。特别是在齐国田氏一家独掌政权之后,四卿对于一家独掌晋国的最终格局是深信不疑的。
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公室土地一分为三,将静公废为庶人,公室断绝祭祀,晋国自此灭亡。
当时晋国的重心在与齐国争夺卫国,齐国与晋国拉锯一直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显得很是被动。到前475年,晋国执政赵鞅去世,与齐国的争夺也松懈了下来。齐国便召集诸侯在廪丘会盟,为五年前晋国伐郑一事对晋国进行报复。
晋顷公十三年(513BC)冬,赵鞅与中行寅在汝滨筑城,筑城期间他们向当地百姓征收了一鼓(约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了一个巨大的铁鼎,并将范宣子士匄所创制的刑法刻在上面公之于众。
晋国方面虽然战败,但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其中一件发生在挑起这次战事的赵旃身上。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1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这说明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非常激烈。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名义上是天下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已经灭亡。齐国被分为三国,田国取代了齐国的位置。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竞相争权。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古代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以水代兵的战例呢?
1、洺水之战 洺水之战发生在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正月至三月,是唐朝平定天下、统一国家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洺水流域击败刘黑闼军的一次重要作战。此役,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
2、水具有利与害、柔与刚、防御与进攻的双重特性和功能,在中国历史上以水代兵、以水为战的战例屡见不鲜,利用江河设防更是常用的御敌办法。
3、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黄河上的战役五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
4、一般情况下,古人对于河堤是珍而重之的,不会主动去破坏。但是古代军事上常有决堤以水代兵的战例,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水淹白河,关羽水淹七军等战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