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简介:

  • 1、包世臣在书法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 2、包世臣的解释
  • 3、包姓历史名人
  • 4、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5、雍正王朝以后姓包的官员

包世臣在书法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包世臣(1775~1855),字诚伯,号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江西新余知县,以游幕、著述为事,晚年卜居金陵。倡导碑学,其书论《艺舟双楫》流布甚广。包世臣师承大书法家邓石如,得其真传,为清朝后期碑学兴起的主将之一。其书初学唐宋,从欧虞入手后转苏董,继而致力于北碑,晚年又习二王。包世臣作书喜用侧笔,结体左高右低,以静为妍,有自家面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临十七帖册》,既有王羲之的笔意,又融进北碑的金石气,字形泼辣,极富个性。后小楷书以侧锋取势,用笔略挺而硬,有生拙之气。

包世臣的解释

包世臣的解释

(1775-1855)清代学者、 书法 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泾县(今属 安徽 )人。 嘉庆 举人。官新喻知县。讲求 经世致用 之学,对 政治 腐败 亦多所 抨击 。工书,提倡北碑,著《艺舟双楫》阐述其观点。

词语分解

包的解释 包 ā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 东西 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坕 )包。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容纳 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 包涵 。包罗万象。 无所 不包。 总揽, 世臣的解释 历代有功勋的旧臣。《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 乔木 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孙奭 疏:“世臣,累世 修德 之旧臣也。”《礼记·曲礼下》:“大夫不名世臣、侄娣。” 郑玄 注:“世臣,父时老臣。”

包姓历史名人

包咸、包拯、包世臣、包融、包何等。

1、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2、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

3、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

4、包融:润州人(一云湖州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5、包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与弟包佶齐名,世称二包。登天宝进士第。大历中,为起居舍人。诗一卷。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简介与解题:

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举人,官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仕途不顺,终归布衣,学知渊博,对经济、文艺有研究。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一时称为包体。他对自己的书法极其自负。自言“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以为“右军第一人”。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并非如自诩的那样不可一世,他的草书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过他的《小草诗册》却很有特色,确有集碑贴于一人之感。

包世臣的书法称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书法论著却是第一流的。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另有《清朝书品》、《安吴四种》等著作。

《艺舟双辑》,不分卷,为包世臣《安吴四种》之一。因包括作文、作书两艺,故名之曰《艺舟双辑》。《翠琅轩馆丛书》本分作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又通行《安吴论书》本二卷,上卷即与翠琅轩馆本论书部分同,下卷为《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及题跋杂著。

原文:

述书上

乾隆己酉之岁,余岁已十五,家无藏帖,习时俗应试书,十年,下笔尚不能平直,以书拙闻于乡里。族曾祖槐 植三独违世尚学唐碑,余从问笔法,授以《书法通解》四册。其书首重执笔,遂仿其所图提肘拨镫七字之势,肘既虚悬,气急手战,不能成字。乃倒管循几习之,虽诵读时不间,寝则植指以画席。至甲寅,手乃渐定,而笔终稚钝。乃学怀素草书《千文》,欲以变其旧习,三年无所得,遂弃去。嘉庆己未冬,见邑人翟金兰 同甫作书而善之,记其笔势,问当何业,同甫授以东坡《西湖诗帖》曰:“学此以肥为主,肥易掩丑也。”余用其言,习两月,书逼似同甫。明年春,从商邱 陈懋本 季驯假古帖十馀种,其尤者为南唐拓,《画赞》、《洛神》,大观拓《神龙兰亭》。余已悉同甫之法,乃自求之于古,以硬黄摹《兰亭》数十过,更以朱界九宫移其字。每日习四字,每字连书百数,转锋布势必尽合于本乃已。百日拓《兰亭》字毕,乃见古人抽毫出入、序画先后,与近人迥殊。遂以《兰亭》法求《画赞》、《洛神》,仿之又百日,乃见赵宋以后书褊急便侧,少士君子之风。余既心仪遒丽之旨,知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始叹前此十年学成提肘不为虚费也。

译文:

乾隆己酉年,我年纪已十五,家里没有收藏法帖,学习世俗参加科举考试的书字十年,下笔尚不能平而直,因书法拙劣传扬于乡里。族曾祖槐植三独违背世俗爱好学唐碑,我跟从问笔法,授以《书法通解》四册。其书第一重执笔,于是仿效其所图画提肘拨镫七字的笔势,肘既空悬,气息急促手战抖,不能成字。乃颠倒笔管循着几案练习,虽诵读时不间断,寝卧则直指以画垫席。至甲寅岁,手乃逐渐稳定,而笔画终究稚嫩迟钝。乃学怀素的草书《千文》,欲使变其旧习,三年无所成就,于是舍弃去。嘉庆己未年冬,见郡邑人翟金兰同甫作书而喜爱之,记其笔势,问谁的学业,同甫授以东坡的《西湖诗帖》说道:“学此帖以肥为主,肥容易遮掩丑呢。”我听从他的话,学习两月,书法近似同甫。第二年春,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从商丘陈懋本季驯借古帖十徐种,其中最优异的是南唐依样复制的《画赞》、《洛神》,大观年间依样复制的(神龙兰亭》。我已了解同甫的书法,乃自己探寻于古人,用硬黄纸摹写《兰亭》数十遍,又用朱红分划九宫书写其字。每日学习四字,每字连写上百个,转锋布势一定完全符合于原本才止。百日依样复制《兰亭》的字完毕,才看见古人运笔出人,笔画次序先后,与近人大不相同。于是以《兰亭》的书法探求《画赞》、《洛神》,模仿又一百天,才看见赵宋以后的书法偏狭急躁轻侧,缺乏士君子的风范。我既内心倾向刚健秀美之意,知道点画细如丝发都必须全身的气力运到,才慨叹前此十年学成提肘不是白费。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3)

原文:

续纵游江 浙,遍观收藏家旧迹。壬戌秋,晤阳湖 钱伯坰 鲁斯。鲁斯书名藉甚,尝语余曰:“古人用兔毫,故书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双钩。吾耽此垂五十年,才什得三四耳。”余答言书不能佳,然下笔辄成双钩。鲁斯使面作之,画旁皆聚墨成线如界。余以此差自信矣。是年又受法于怀宁 邓石如 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其说验六朝人书,则悉合。然余书得自简牍,颇伤婉丽。甲子遂专习欧、颜碑版,以壮其势而宽其气。丙寅秋,获南宋库装《庙堂碑》及枣版《阁帖》,冥心探索,见永兴书源于大令,又深明大令与右军异法。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梁武 三河之谤,唐文饿隶之讥,既属梦呓,而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锐精仿习一年之后,画有中线矣。每以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

译文:

连续广泛地行走江浙,遍观收藏家旧时的墨迹。壬戌秋,会见阳湖钱伯坰鲁斯,鲁斯的书名盛大,曾告诉我说:“古人用兔毫,所以书写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严的乃形成双钩。我专心于此将近五十年,才十得三四而已。”我回答说作书不能佳,但下笔每每形成双钩。鲁斯使当面作之,笔画旁皆聚墨成线如界限。我因此略微自信了。这年又接受书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说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妙的情趣才出现。”将他的话语验证六朝人的书,则尽符合。.但我的书法得自简犊,颇失之于柔美。甲子岁,于是专门学习欧、颜的拓印的碑帖,以加强其笔势而舒缓其气派。丙寅秋,获得南宋库装的《庙堂碑》帖及枣木版《阁帖》,专心致志探索,见识永兴的书法源于大令,又通晓大令与右军不同书法。曾论述右军的真、行、草法都出于汉分,深人中郎;大令的真、行、草法发源秦篆,妙接丞相。梁武帝的“三河子弟”的指责,唐文皇的“饥饿之徒”的讥消,已属睡梦中说话,而米老的“右军笔意紧敛,大令笔意开展”之说,结果恰恰相反。专心一志模仿学习一年之后,笔画有中线了。每用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逐渐干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不同于寻常,纸背形状如针刺画。自以为对于书道颇竭尽其秘密。

雍正王朝以后姓包的官员

包世臣,1775年生,1855年逝世,安徽泾县人。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孙。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泾县古名安吴,世称“包安吴”。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