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衣纁裳,玄衣纁裳是什么人穿的
本文阅读简介:
- 1、谁知道这句诗的出处和全文??高分悬赏!!
- 2、长夜未央,庭燎之光言念君子,玄衣纁裳啥意思
- 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社会风俗是怎么样的?
- 4、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 5、明朝的九章冕服和七章冕服的区别就是帽子上面的穗子是九个还是七个吗?
- 6、隋炀帝为什么穿黑色的衣服,难道隋朝属水德
谁知道这句诗的出处和全文??高分悬赏!!
《诗.小雅.庭燎》
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
夜未艾,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
夜乡晨,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赏析】:
《庭燎》描写宫廷早朝的景象,表现君王勤于政事。诗以问答开始时,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推移,透露问答后面人的性格,突出庭燎的烟光,暗示勤政,而含蓄有味。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齐诗、鲁诗也都以为是宣王中年怠政,姜后脱簪以谏,宣王改过而勤于政,因有此诗。郑玄笺云:“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但作者是什么人,各家之说不一。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为宣王所自作。然而方氏未列出充分的理由,故信之者少。按此诗应为宣王所作,根据有三条:第一,诗凡三章,从时间说由深夜渐向天明,而三章中俱言“庭燎之光”,则应是居于朝廷者所作;如系大臣、诸侯所作,则就应按由家赴朝路途景象以时间先后为序加以描写。第二,诗中三言“君子至止”,也是以朝廷为立足点言之。第三,“夜如何其”为王问鸡人(掌报晓的人)之语,“夜未央”为由鸡人所告知道的结果,与《周礼·春官·鸡人》所载礼制一致。所以,以此诗为宣王所作较近诗情。
诗共三章,第一章写夜半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说明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皆不敢怠于事,诸侯公卿也谨于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入朝以待朝会;而宣王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重视朝仪的心情,也无形中见于言外。
第二章时间稍后,但黑夜尚未尽,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第三章写晨曦已见,天渐向明,庭燎已不显其明亮。朱熹说:“煇,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同上)按《说文》:“煇,光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煇、光有别:朝旦为煇,日中为光。”又《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说清早由家别大夫之时天尚不太亮,至登车时已大亮。则“有煇”指不太亮的光。这一则可与《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相证,二则可知火炬即将燃尽,故光不如前之明亮。此时来朝诸侯和天子俱抬头看旗。郑玄笺云:“上二章闻鸾声尔。今夜向明,我见其旗,是朝之时也。朝礼别色始入。”观旗而识别其封爵官位。
昧爽视朝,本为定例,但昏庸之君往往有名无实。宣王勤于朝政,纲纪严肃,上下振作,造成中兴气象,由此诗即可看出。诗中虽未用比兴,也无多形容,但其白描的手法既捕捉到最具特点的情景,也细微地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心情,实近于天籁。
此诗为唐代贾至《早朝大明官》及杜甫、王维、岑参的和诗所效法。但贾至等人之作主要渲染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及大臣的雍容闲雅,稍嫌铺张堆砌。此诗则着重表现了君王急于早朝的心情和对朝仪、诸侯的关切。“君子至止,言观其旗”,写人写景结合在一起,颇能传神。两类诗都作于乱后新君刚刚即位之时,但就表现而言,《庭燎》较之唐诗更为真挚而简练,让人读后深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夜未央,“未央”一词最早见于《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
没有尽头的夜,何其漫漫,是冬日的夜?抑或是欢娱中的情侣心底最真挚的企望?夜还没有过去,希望也就没有消失。
“未央”从来不代表颓废与心碎,失落与无奈,其实,它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未来,是光明与坦途。
夜未央,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夜未央,何来心碎?!
参考资料:
长夜未央,庭燎之光言念君子,玄衣纁裳啥意思
夜色还早天未亮。庭中火烛放光芒。想念夫君应当是身穿衣冠华美的衣裳。
玄衣纁裳,中国秦朝的服饰之一,此句的出处是几首诗里拼凑出来的,长夜未央,庭燎之光出自诗经·小雅——《庭燎》,玄衣纁裳,中国秦朝的服饰之一,言念君子出自《国风秦风小戎》。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社会风俗是怎么样的?
这个时期主要穿着的服装形制有上衣下裳、深衣、元端、冕服。
上衣下裳
此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上衣下裳形制,即上衣下裙,是从原始社会的上披兽衣下穿兽皮的形制演变过来的,大致成形在夏朝,并在商周时期普遍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上衣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也比以前要宽博许多。
深衣
即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衣服,盛行于西周时期,男女皆可穿,有曲裾、直裾两种,以曲裾更为流行。
元端
此名取其端正之意,用色玄且正幅不削。衣长衣袂皆为二尺二寸。是仅限于天子和士大夫服用的正式上衣,诸侯用来祭祀宗庙而士大夫则为朝服。
冕服
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是帝王臣僚等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一种礼冠,按规定,戴冠冕者,穿着相应的玄衣纁裳。玄衣即为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春秋战国,也就是比较分裂的东周,周王此时有名无实,以周王朝为标志的西周礼制、法制和文化制度都迅速崩溃,再加上诸侯分裂引起的混战,使得东周进入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时期。旧有制度的崩塌,却引来新的思想,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服装上,各国的款式也越来越多样,并跳脱出了西周时期严格的服装等级制度。
像在服色方面,周礼中有规定以正色(青、赤、黄、黑、白)为尊、间色为卑。正色是礼服之色,间色是便服、平民服装之色。然齐桓公好紫而“国人皆好此服”,这就出现了间色与正色的首次对抗。以致之后孔子批判其“恶紫夺朱”。也许衣紫之中有齐桓公以紫代朱表明自己欲以取代周天子的野心;也许齐人好紫不无谄媚国君之意,但也可看出当时纲纪的废弛,用色的随意。
还有各种“百家”对穿着打扮都有了不同的理解。比如,墨家认为“行不在服”,一个人的着装和他的行为举止修养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显然与周礼的条框规定相违背;道家提倡“被褐怀玉”,更为注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和内心修养;墨家倡导“节用、尚用”;法家提倡“崇尚自然,反对修饰”。儒家的思想倒和周礼相似,提倡“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汉服核心之一:延续千年的冕服简介
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一次次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其服装中所蕴含的汉族文化精神是我们要一代代永远传承下去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 汉服文化 中一起了解吧。
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一次次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续是对汉文化的坚守。
周代冕服种类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场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复礼思潮中,有时或以别的称谓形式出现。
六冕中,历代主要采用的是衮冕一种。衮冕是冕服当中,最华丽的服装,与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征,主要是冕冠的旒数(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作为六冕当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征意义最为崇高而又最具独特之处。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袜、舄、腰带(革带、大带)、弊膝、佩玉、绶、剑、圭等的十四种。
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凡为冕服,例必有相应的“文章”。历来被普遍采用的文章之章目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
《周礼》始传六冕的楷模,继而订立六冕取名之准则与承载往后千古历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义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饰、冕服之服章等之形与图的用「色」规制,皆缘自周礼冕服之制。
《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尚书·舜典》:「…(天子)五载一巡狩,群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臯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可见黄帝尧舜时代已有冠服规制,而有此论功酬庸的相关文献。综此可知此种服章规范之施的崇高境界。
冕冠的文化内涵
1、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圆后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前低后高,以示俯伏谦逊。
2、旒:大裘冕无旒。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数各有等差。旒之设,所以「蔽明」。义在不宜察察为明。旒之玉,周用赤、青、黄、白、黑五采。汉改以单色白玉珠。东晋用翡翠、珊瑚。明用各色珠,以组贯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个月的极数。其余诸冕之旒都是奇数,属於阳数,亦即是吉数。《礼记·玉藻》云:“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礼记·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历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玄」是「黑」与「赤」两色的复合;而在中国哲学理论上,它是千古中华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先人以「玄拟天」,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辞中有所比拟:「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曰:「天玄而地黄。」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远,窥测维艰,如同一片「漆黑」。概以「黑中扬赤」内涵奥秘,与提供无尽的生活资源以育、以养、以造福众生。因而最尊隆的冕服采玄色,这是中国传统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显现。纁裳之用纁,文字载录首见於《周礼》之注文。《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纁色,即赤色、黄色、白色的复合色。
《后汉书·舆服志》:「玄上,朱绿裏」
《晋书·舆服志》:「皂表,朱绿裏」
《晋书·舆服志》:「皂表,朱绿裏」
《隋书·礼仪志》:「玄表,朱绿裏」
《唐书·车服志》:「黑表,纁裏」
明朝的九章冕服和七章冕服的区别就是帽子上面的穗子是九个还是七个吗?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 类、个数等内
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吴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大裘冕系六冕制度里头至尊贵嗰衣裳,一般系搦材质上乘嗰黑羊羔皮做嗰.大裘拣乌色,系因为「取其与冕服玄衣相承」;用羔皮,系因为羔羊「跪乳驯顺」、「群而不失其类」.裘衣又拕分做好几只级别.依得穿着场合、人员身份、衣裳用途做工,裘衣拕分做大裘、良裘、功裘、廞裘四款.做为裘衣里头嗰至高等级,大裘光系做为天子祭天嗰时间著嗰祭服.《司裘》话「裘言大者,以其祭天地之服,故以大言之,非谓裘体侈大,则义同于大射也.」古时间诸侯不得祭天,天子不得搦大裘赏赐把诸侯.《礼记·玉藻》话「服之裘也,充美也」.大裘嗰外首得着裼衣,即「裼,谓裘上又加衣也」.古人觉得文身盈充才克气.有身份嗰人走门嗰时间不得光穿裘衣,故系《玉藻》话「表裘不入公门」.裼衣嗰外首哈有上衣,「与裘同色」,「当以衮龙十二章为袭」.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隋炀帝为什么穿黑色的衣服,难道隋朝属水德
北周“木德” 木生火,隋应火德。
隋炀帝的那身服饰非常讲究叫玄衣纁裳。
"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谓之玄色。黑中扬赤的玄色,象徵宇宙奥秘莫测,提示人们,大宇赐恩德莫大,要感恩报德。"纁色"者,是赤绛色而微黄,郑玄注《周易》则谓"黄而兼赤为纁"。概乎言之浅绛。玄衣纁裳,缘自:天玄地黄之"玄衣黄裳"。在最尊贵的服饰色彩中,以"玄","纁"两色之搭配最为崇高,,彰显中国古人「制物象德」的智慧与服饰规制的效能。《春秋左氏传》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曰夏;有采章(冕服)之美,谓之华。"中国古称华夏,是依於衣冠华美而得名,尤以冕服之采章之美,"玄衣纁裳"就是采章冕服的主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