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伪创新泛滥,消费者不买账了
有多少人用语音发微信之后,还会再点一下又听一遍自己所说的内容?
或者用语音转文字输出后,又读一遍去查找是否漏字错字?
有多少人上车后还是习惯用手去操作空调的温度和风速,而非直接语音操控?
或者语音操控后,再去瞄一眼中控屏来确认一下是否成功?
以上这些行为被称作为验证回环、路径依赖、或肌肉记忆,指用户在发出一个指令或信息后,不信任系统提供的即时反馈或系统没有提供足够的反馈,必须通过额外的、耗时的步骤来确认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
本质上是信任缺失或反馈缺失,尤其是在不完美的技术现实与有缺陷的交互设计面前,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补偿策略。这其实也呼应了汽车上那些伪创新功能的困境,催生出用户这些多余的验证行为,或者说车企为了实现结果而增加非必要冗余。
这就不得不提当下最热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相对应的另一个还没被摆上台前讨论的功能:电子按键内开门方式。关于这个设计的背后,其实车企们都提供了一个备用方案,就是机械开门装置。这在很多人看来,就属于画蛇添足了。
既然你有物理开门装置,为什么非要设计电子开门按键?这恰恰戳中了汽车伪创新中的一个核心悖论,电子按键开门 机械备份的方案看似周全,实则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解决一个不存在的痛点,反而创造出了真实的麻烦和安全风险。
就像很多人说的:用一个更复杂、更脆弱、更反直觉的方案,去替代一个已经进化了数十年、极其可靠、符合本能且直接有效的方案。
这样的方案包括且不仅限于:隐藏式门把手、单踏板模式、全景天幕、电子外后视镜、触控式方向盘、屏幕换挡、模拟声浪、发光车标等等。
01涉及安全的伪创新让人痛恨
当中国汽车行业拥抱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时,一种对科技感的盲目追求开始蔓延,不少车企将创新误解为摒弃一切传统物理控制。
隐藏式门把手曾被视为现代汽车设计的标志性元素,从高端车型到亲民电动车纷纷效仿。车企们宣称这种设计能降低风阻、造型美观。然而,实际测试显示,这种设计对续航的增益不足1%,却带来了诸多麻烦。
在中国北方严寒中,门把手常被冻住无法弹出,有车主甚至被迫用热水浇淋。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碰撞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自动弹出,给救援增加难度。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前段时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对车辆内、外门把手的设计做出进一步规范。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机械外把手,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且每个车门的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不小于60×20×25毫米的手部操作空间。该征求意见稿如果最终通过,那么市面上所有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都将被强制取消。
这一事件揭开了新能源汽车伪创新的冰山一角,当车企将差异化等同于功能堆砌,当科技感异化为反人类设计,整个行业正在为盲目创新付出代价。隐藏式门把手的悲剧并非孤例,单踏板模式凭借动能回收提升续航的噱头成为新宠,却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巨大风险。
作为电动车的一项特殊功能,单踏板模式曾以其高动能回收效率受到部分用户推崇。然而,单踏板模式改变了驾驶员长期形成的肌肉记忆,将加速和减速集中在同一个踏板上完成。这种违背驾驶习惯的设计,容易导致紧急情况下驾驶员误操作,增加风险。
2024年工信部发布新规,明确要求车企提供“动能回收强度分级调节”选项,并禁止将单踏板模式设为唯一驾驶模式:松电门不能刹停车辆。这一规定直指单踏板模式在低速时能完全刹停的特性,被认定会诱发误操作风险。
实际上,除了隐藏式门把手和单踏板模式外,电子外后视镜、触控式方向盘和屏幕换挡,这三大功能也是当前汽车伪创新浪潮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常常被用户吐槽鸡肋,更关键的是,它们都触及了汽车设计的底线——安全。
电子外后视镜用摄像头和车内屏幕取代了传统的物理后视镜,号称能降低风阻、视野更广。但它最终还是视频图像,这会严重干扰驾驶员对距离和速度的精准判断。如果遇到屏幕死机、摄像头故障等,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再看现在方向盘上密密麻麻的按键,原本使用实体按键时就已经需要观察一下是否按对,而触控或压感式更是彻底摧毁盲操可能性,不仅需要眼睛确认还需要反馈这一冗余确认,这直接增加了分心驾驶的风险。
这几项创新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缺陷:它们为了追求极简的造型和所谓的科技感,违背了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黄金法则:常用、关键的功能,必须通过物理、直接、提供明确反馈的方式来实现。将本应固若金汤的安全操作,置于复杂且脆弱的电子系统之上。
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保留物理安全基石的前提下,去提升性能、效率和舒适性,而不是用花哨但不实用的电子功能,来制造新的安全隐患和用户负担。当一项创新让用户在开车时感到更不安全、更分心时,无论它看起来多酷,都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
02很多车企想象出来的伪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内卷加剧的当下,一些配置逐渐沦为车企为创新而创新的牺牲品。全景天幕、模拟声浪、发光车标等这些看似光鲜的设计和配置,实则是既背离用户真实需求,又加重车企成本负担的双输选择。
全景天幕的设计初衷是为车内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通透的空间感,但现实却远远偏离了这一目标。
2025年夏季,全国多地高温来袭,局地温度最高可达38℃。在这样的天气下,全景天幕车内的顶部温度甚至可达到60℃以上。更令人费解的是,明明知道全景天幕存在这些问题,车企仍乐此不疲地推广。
究其原因,一位汽车工程师道出了实情:“与燃油车不同,电车需要配备大容量电池等部件,为了节省车内空间,全景天幕就成为了必选项”。新能源车底盘需要平铺电池包,这对于车内垂直空间造成了挤占。与传统可开关的天窗或加装遮阳帘相比,全景天幕只需在车顶上配备一块玻璃,就可以节约出2-5厘米的头部空间。
面对这些问题,车主们只能各显神通开展自救,为全景天幕加装遮阳帘,为玻璃贴上隔热膜,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用报纸、纸皮贴紧全景天幕以实现隔热的情况。这些无奈的举措,无疑是对这一创新配置的最大讽刺。
当电动汽车逐渐普及,另一个奇怪的配置应运而生,它就是模拟声浪。这一功能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弥补电动车缺乏传统发动机轰鸣声的缺陷,但其实际价值却令人质疑。
从市场规模来看,模拟声浪产业不容小觑。据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模拟声浪音频处理器市场规模约142百万美元,预计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01百万美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背后是车企巨额的研发投入。
车企推广这一功能的理由是提升驾驶体验,让电动车也能拥有燃油车的驾驶激情。然而,这种虚拟的声浪本质上是一种听觉骗局,它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一种虚假的驾驶激情,但对车辆性能毫无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些研发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很多消费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因为厌倦而关闭这一功能。这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配置,实质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与全景天幕和模拟声浪相比,发光车标似乎更加肤浅,它不提供任何实际功能,纯粹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提升车辆的视觉辨识度。但问题是,这种个性化是以更高的成本和潜在的维修费用为代价的。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中国消费者认知的提升和监管的介入,汽车行业正逐渐从华而不实的伪创新向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回归。而如今,车企已开始主动调整:增加外接操作设备选装、增加物理按键、物理内门把手等。
这些变化背后,是行业对过度设计的反思。汽车创新不该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唯有紧扣消费者真实体验、守住行车安全底线,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这也让行业逐渐摆脱堆配置内卷,走向更务实的创新赛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