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央企的自我修养
2025年汽车行业见证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重组风云”,主角是长安汽车。
年初阶段,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这一消息如巨石入水,激起行业千层浪,业内纷纷猜测中国的两大汽车央企——东风与长安或将正式走向合并,打造中国版“汽车航母”。
随后几个月时间里,关于两家车企集团如何重组、是否会有其他车企加入等话题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期间一度还曾传出过两家车企整合的相关方案已经基本完成的消息。但到了6月份,打造中国“汽车航母”的“剧情”却迎来大反转,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对其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分立,兵器装备集团的汽车业务将分立为一家独立的央企,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与此同时,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发布的提示性公告称,“东风公司暂不涉及相关资产和业务重组”。
时间来到7月底,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新长安汽车集团”(以下简称 “新长安”)是以长安汽车为核心的汽车板块、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剥离后,正式组建的全新汽车央企,拥有117家分子公司。
备受关注的央企汽车巨头合并案没有出实质性结果,反而是牵扯其中的长安汽车实现了独立升级,成为与一汽和东风平级的一级央企,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长安从合并传闻走向独立升级,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一变化又将对长安汽车自身以及整个国内汽车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汽车
资产切割,意义几何?
此次长安汽车的重组方案堪称国资改革的经典范本,其核心在于实现汽车与军工“双轮驱动”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对资产、股权结构和管理效率进行了深度优化。
本次分立以“手术刀式”的精准操作,将以长安汽车为核心的汽车板块从兵器装备集团中脱离出来,与此同时,原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军工资产,则整体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这种 “汽车归汽车、军工归军工”的专业化重组方式,堪称是破解此前“产融结合”管理壁垒的关键一招。
过去,兵器装备集团同时涉足汽车和军工两大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管理上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分散的问题。不同业务的发展规律、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大相径庭,将它们集中在一个集团下管理,容易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资源分配难以精准匹配各业务需求等问题。此次专业化重组,使得汽车业务和军工业务都能够各自聚焦自身的主责主业,在两个领域都能集中精力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管理提升,从而大幅提升两大业务板块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也顺应了央企的改革大方向。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长安汽车而言,此次重组在股权结构上呈现出“不变之变”的特点。间接控股股东虽然从兵器装备集团变为新成立的汽车央企,但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股权控制链的“顶层设计”并未改变。这样的安排,既实现了业务的专业化重组,又维持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
在资本市场中,股权的稳定性是投资者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股权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往往会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导致股价波动。此次长安汽车重组过程中,涉及到的多家长安系公司均同步发布公告,明确“实际控制人不变”的原则,为市场注入了强心针,也为新长安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新长安成立后的媒体沟通会上,将新长安成立的意义归结为6个方向:一是战略牵引更加凸显,对上承接国家战略要求,对下推动企业高效协同;二是资源整合更加高效,通过集团化运营,强化各方面的资源统筹;三是科技创新更加聚焦,集团公司能承担更重大的科研战略任务;四是整零协同更加顺畅,集团公司可以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五是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发展活力;六是风险防控更加稳健,将显著提升全球化风险防控能力和体系。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汽车
在政策东风下,打响产业“突围战”
长安汽车的这次重组,是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央企专业化整合的东风下展开的,堪称继南北船重组后,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
当然,新长安的改变,绝非停留在行政层面,在企业发展层面,也是一次深入的战略重塑,这家新的汽车央企,未来在业务布局、技术研发和品牌矩阵等维度,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业务布局上,新长安构建起了"双轮驱动、全球拓展"的新格局。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长安汽车整体营业收入达1469 亿元,整车产销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车销量45.2万辆,同比增长49.1%,海外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 5.1%。这组数据背后是“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的加速落地,在新能源领域、智能化领域以及全球化布局上,长安汽车都在稳步推进。
2025年全年,新长安预计年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年销售规模将冲刺百万辆大关,全年预计营业收入将达3550亿元。到2030年,中国长安汽车要冲刺年销500万辆整车的目标,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要超过60%,海外销量占比超过30%,届时,要把新长安打造成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
怎么做呢?未来,在燃油和新能源两大细分领域,新长安都将进行精细化布局。针对对电动化、智能化功能有高需求的细分市场,将持续加大高端新能源车型的投放力度,在更加亲民的细分市场上,推出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的燃油车型和入门级新能源车型,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朱华荣在沟通会上透露,未来五年,面向全球新长安将推出50余款新能源产品。
技术研发的聚焦效应,也将进一步显著。长安汽车已经构建起了“六国十地”的全球协同研发布局,拥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超2.4万人的技术研发团队,近三年累计申请专利超1.4万件。
重组后,新长安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和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持续打造阿维塔、深蓝、长安三大品牌,以及辰致汽车零部件品牌。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探索海陆空立体出行新生态。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汽车
值得关注的是,新长安计划未来十年在新汽车领域投入超2000亿元,新增1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这种投入力度,在重组前的架构下应该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新长安还将加速新生态的建设。朱华荣表示,新长安要打造大流量、大粉丝群体的生态圈。要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产业生态垂直整合与整零协同,强化新兴领域高价值核心零部件布局开发,形成整零、零零深度融合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长安要坚持自主、合作双线并举,持续加强与斯特兰蒂斯、福特、马自达等全球整车企业合作的同时,还要强化与ICT、消费电子等企业的跨界合作。
品牌矩阵的清晰化,也将是新长安的一个直观改变。昨天(7月30日)的媒体沟通会上,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等品牌的主要负责人,也都登台进行了深度互动,介绍了各个品牌梯次布局的发展大计。
阿维塔品牌定位高端市场,目标是打造成全球新豪华智能电动汽车的领导品牌。深蓝聚焦15-30万元主流市场,定位是科技运动潮牌。长安启源则以"智能移动生活家"的身份服务主流家庭用户,将主要提供融合多元生活场景且具有性价比优势的新产品。这种 "高端突破、中端放量、主流覆盖" 的品牌策略各有侧重,可以更好的助力新长安提升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市场渗透率。
参与全球竞争的 “新方案”
此前市场盛传的“长安-东风合并”传闻,随着新长安的成立,也算是尘埃落定了。新央企的成立,使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一汽-东风-新长安”的“国资三巨头” 格局。
这一决策展现了监管层更加务实的改革思路,不搞“拉郎配”式的盲目规模扩张,而是通过专业化拆分,实现企业的“强筋健骨”,也为其他央企汽车企业的专业化改革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示范。长期以来,国内不少大型汽车集团,都存在业务多元化但专业性不足、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动力不足、发展速度受限。长安汽车通过此次分立重组,实现了汽车业务的独立运营和专业化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思路。
长安汽车的重组也对民营与外资汽车企业形成了倒逼创新的压力。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汽车新赛道上,随着长安汽车等央企汽车业务的专业聚焦,技术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将推动行业在电动新技术、辅助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的快速突破。民营与外资汽车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将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海外市场拓展和生态构建上,新长安的自由度也将显著提升。过去,由于受到集团军工业务的潜在限制,长安汽车的海外市场拓展速度和业务布局受到一定制约。而如今,独立后的长安汽车可以更加自由地与海外供应链、销售渠道展开合作,加速构建“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出海矩阵。不仅可以持续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与当地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还可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针对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特点,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提高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
当然,变革中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或许也将带来新的挑战。
整合协同的考验首当其冲。117 家分子公司的整合绝非易事,虽然集团已明确研发、制造、资金、人才等资源的统筹机制,但不同企业间的差异、管理模式冲突可能会影响协同效率。如何实现技术共享而不产生内耗,是管理层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
市场竞争的考验紧随其后。新长安2025年300万辆全年销量和2030年500万辆的销售目标能否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市场检验。此外,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以上销量目标的同时能否实现盈利目标,也是个考验,需要在成本控制、技术转化等方面持续突破。
全球化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虽然长安汽车海外销量增长稳健,但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仍面临贸易壁垒和技术标准的双重挑战;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又要应对日系等外资品牌的强势竞争。而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等因素,要可能会给全球化布局带来不确定性。此外,技术路线的选择将长期考验新长安的战略定力,既要保持研发投入强度,又要避免技术路线误判,还要在深化合作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这些都需要找到很好的平衡。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汽车
小结:长安汽车的这次重组,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资产切割、股权结构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国内汽车产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政策东风的推动下,长安汽车有望在新赛道上实现技术突破,提升全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其品牌定位也将更加清晰,盈利路径和技术储备将持续完善,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组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诸多挑战。从重组实施过程中的股权注入、治理结构搭建,到市场竞争中的产品落地、用户需求契合,再到行业适应期的资源协同、战略应对等,新长安都需要更加积极的面对不确定性。
长安汽车的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未来,期待长安汽车能够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期待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大的光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